2016年5月15日 星期日

八七水災19590807

八七水災19590807
維基百科介紹
八七水災,為1959年8月7日至8月9日,發生於台灣中南部的嚴重水患,為戰後台灣影響區域及受災人數僅次於1999年9月的921大地震及2009年8月的八八水災的重大災難。發生成因及經過
1959年8月6日,東沙島附近海面形成一熱帶低氣壓,並朝東北向方向移動,逐漸接近台灣,惟未進一步發展成輕度颱風[1]。8月7日,日本南方海面的颱風艾倫因藤原效應作用,把東沙島附近的熱帶風暴第081號引進台灣,7日下午5時熱帶低壓於嘉義縣布袋鎮登陸,登陸後因受陸地影響而逐漸減弱,並因中央山脈阻擋,於埔里鎮附近即漸漸消失,並於中央山脈東側的花蓮、新港間誘生出副低壓後繼續向北北東移動[1]。惟此一熱帶低氣壓於台灣上空移動期間,造成台灣中部及南部地區極不穩定之天氣,形成強大的西南氣流,並引起豪雨。豪雨自8月7日晚上6時左右開始降下,直到8日下午方才緩和,中南部山地之西南斜面及鄰近之西部平原地區出現500公釐以上的雨量[1],導致於8月7日至9日連續三日台灣中南部的降雨量高達800至1,200公釐;特別是8月7日當天的降雨量已高達500至1,000公釐,接近其平均全年降雨量。日雨量超過500公釐者達15處之多,主要的暴雨中心集中在苗栗、豐原、芬園、烏溪上游、斗六與阿里山等處。由於地面積水難以消退,再加上山洪爆發,導致河川水位高漲決堤,大水沖毀房屋及農田,造成空前的大水災,受災範圍包括台灣所有的農業區域,受災情形極為嚴重。

災情統計
八七水災災區範圍廣及13個縣市,其中以苗栗縣、台中縣、南投縣、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及台中市受災最為嚴重,其中又以大肚溪(烏溪)流域於7日晚上由於其上游各溪流皆出現豪雨,溪水高漲,洪水同時急流南下,但由於彰化鐵路橋附近水道狹窄,大水排洩不及,使得大肚溪左岸被大水沖毀1,102公尺,洪水沖進彰化市、和美鎮及伸港鄉,使之成為災情損失最為慘重之區域[1]。8日上午大水進入彰化市區,中午水位達到最高點,最淺處水深達3公尺,此後洪水始漸退,至9日上午市區方才退完,而郊區則至9日下午仍未退盡[1]。

北港溪上游為八七水災降水量最多之地區,北港溪氾濫成災,洪水淹過堤防,沖向虎尾、斗南、斗六、土庫、北港等地,亦造成嚴重災害;苗栗縣打哪叭溪於8日清晨洪水陡漲,沖毀五湖堤防,西湖鄉成為一片汪洋;而南部的八掌溪、急水溪、曾文溪、鹽水溪等也因為洪水越過堤防,大水氾濫成災,造成水上鄉、鹽水鎮、學甲鎮、麻豆鎮、新市鄉、永康鎮及台南市部分地區全部遭大水淹沒[1]。

實際受災面積達1,365平方公里,受災居民達30餘萬人,死亡人數達667人,失蹤者408人[注 1],受傷者942人,房屋全倒27,466間,半倒18,303間。[2]災區的交通通訊幾乎全部中斷,受損的農田13餘萬公頃,總損失估計在新台幣37億元,佔前一年國民所得總值約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