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日 星期日

愚人節

愚人節
維基百科介紹:
愚人節的節期為每年公曆4月1日。


名稱


法語:Poisson d'avril(四月之魚)


英語:April Fools' Day(四月愚人日)


德語:Aprilscherz/der Erste April(四月玩笑/四月一號)


日語:エイプリルフール(音譯自英語);四月バカ;万愚節


韓語:만우절(萬愚節)


越南語:Cá tháng tư(漢喃:𙵜𓎃四)(四月)


起源


愚人節的起源大約有下列幾種說法:


1565年法國國王查理九世頒布法令改以1月1日為一年的開端,改變了過去以4月1日為新年的傳統。一些守舊派反對該改革,依然按照舊曆法在新曆4月1日送新年禮,慶祝新年。支持新年改革的人藉此對守舊派大加嘲弄,在當天給他們送假禮物,邀請他們參加假聚會。[1]從此在4月1日捉弄人的習慣便流傳開來。當有人上當受騙的時候,捉弄他的人就會高呼「Poisson d'avril(四月惡作劇)」。這句成語的由來與原來之意義已不清楚。


不列顛百科全書裡面記載著:「愚人節」乃是公元十五世紀革命之後始出現的一個說謊節日。那時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曾經建立一個「異端裁判所」,只要不是天主教徒就被視為異端,在每年四月一日處以極刑,也就是死刑。臣民們感到非常恐怖,於是每天以說謊取笑為樂,來沖淡對統治者之恐懼與憎恨。其後,沿用日久,演變為今日之「愚人節」。


古羅馬殘籍記載:羅馬在每年四月初舉行「蔓姜會」,某年「蔓姜會」,主宰之神雪麗絲之女白洛賽蘋娜在極樂園採摘水仙花時,遇見冥府王菩拉多,兩人一見鍾情,互相示愛,菩拉多便娶白洛賽蘋娜為冥府王后,當他們兩個返回地府時,菩拉多乃差使地府中之鬼怪發出嗤嗤之笑聲,以愚弄雪麗絲,而雪麗絲果被愚弄,她乃循著聲音的來源尋覓。因此,他們便以每年之「蔓姜會」為「愚人節」。[1]


愚人節與古羅馬的嬉樂節(Hilaria,3月25日)和印度胡里節(Holi,到3月31日為止)有相似之處。在時間的選擇,看來與「春分」(3月21日)有關。在這時間天氣常常突然變化,恰似是大自然在愚弄人類


惡作劇


很多媒體會在4月1日當天故意散布一些錯誤的新聞來娛樂大眾,甚至連許多嚴肅的媒體也以此為樂,而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也為這類惡作劇提供了另一個平台。

中央研究院

中央研究院
維基百科介紹:
中央研究院(簡稱中研院)為中華民國的國家最高學術研究機構,直接隸屬於總統府,1928年在南京成立,現位於臺北南港舊庄,現任院長為廖俊智。其任務包括人文及科學研究,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培養高級學術研究人才,並兼有科學與人文研究


Quick facts: 秘書長, 網站 …

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a](拉丁語) 中華民國政府機構基本資訊所屬部門總統府員額1,533人年度預算額新臺幣154.93億元(104年度)授權法源中華民國總統府組織法
中央研究院組織法主要官員院長廖俊智副院長周美吟、劉扶東、黃進興秘書長彭信坤任命者總統組織編制內部單位院本部(6處、3室)、學術諮詢總會、32委員會附屬機關24研究所、7研究中心成立沿革成立日期1928年6月9日聯絡資訊
中央研究院院區景觀地址 臺灣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網站www.sinica.edu.tw

Close

中央研究院大門


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合影


沿革


成立


1927年4月1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七十四次會議在南京舉行,李石曾(煜瀛)提出設立中央研究院案,決議推李石曾、蔡元培(孑民)、張人傑(靜江)共同起草中研院組織法。5月9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九十次會議議決設立中研院籌備處,並推定蔡元培李煜瀛張人傑褚民誼許崇清、金湘帆為籌備委員。7月4日,《中華民國大學院組織條例》公布,改列籌設中的中央研究院為中華民國大學院的附屬機關之一。11月9日,《中央研究院組織法》公布,明定「中央研究院直隸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為中華民國最高學術研究機關」,設立:物理、化學、工程、地質、天文、氣象、歷史語言、國文學、考古學、心理學、教育、社會科學、動物、植物等十四個研究所。11月20日,大學院院長蔡元培聘請學術界人士30人在大學院召開中研院籌備會及各專門委員會聯合成立大會,討論中研院組織大綱及籌備會進行方法。議決先籌設各研究單位,計有:理化實業研究所、地質調查所、社會科學研究所、觀象台四個研究機構,並推定各所常務籌備委員,積極展開籌備工作[1]

1928年4月10日,頒布《修正國立中央研究院組織條例》,中央研究院改為不屬於大學院的獨立機關。4月23日,國民政府特任蔡元培為中央研究院院長。5月,啟用印信。6月9日,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務會議在上海東亞酒樓舉行,宣告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1]。創辦中央研究院的主要成員是中國科學社社員,中央研究院成立後接收中國科學社在國際上作爲中國科學界官方代表的地位。

蔡元培任院長的國民政府特任狀


在首任院長蔡元培任內,中央研究院陸續在南京、上海等地設立十個研究所,係由理化實業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所、歷史語言研究所、地質調查所、觀象台與自然歷史博物館演展而來。抗戰期間中央研究院曾西遷昆明桂林四川李莊等地,抗戰勝利後方復還京、滬。
1948年3月26日,中央研究院院士選出,共81人。9月23日,第一次院士會議舉行,中研院之體制始告完成。

理化實業研究所於1927年11月籌設,下有物理組、化學組、工程組。1928年7月分立為物理研究所、化學研究所、工程研究所,均在上海


地質調查所於1927年11月籌設,1928年7月成立地質研究所,在上海


社會科學研究所於1927年11月籌設,1928年5月正式成立,下有法制組、民族組、經濟組、社會組,前兩組在南京,後兩組在上海。1934年7月,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之北平社會調查所併入該所,1945年改稱社會研究所。


觀象台於1927年11月更名,下有天文組、氣象組。1928年2月分立為天文研究所、氣象研究所,均在南京


語言歷史研究所於1927年夏設於廣州中山大學,1928年3月在中山大學籌設歷史語言研究所,10月22日遷入廣州柏園正式成立,後遷北平。體質人類學研究所於1944年由史語所第四組中抽出另設,抗戰勝利復員後因限於經費,又由史語所收回接辦。


自然歷史博物館於1929年1月籌備,1930年1月成立於南京。1934年7月更名為「動植物研究所」。1944年5月分立動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


心理研究所於1928年11月決定設立,1929年1月籌備,1929年5月正式成立,在北平


數學研究所於1941年籌備,1947年正式成立,在上海


醫學研究所於1944年籌備。


近代物理(即原子能)研究所於1945年秋籌設,嗣因倉促遷台,未能完成。


在臺復院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守中國大陸,12月,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全部以及數學研究所的部分共二千多箱重要圖書、文物、儀器、設備由中華民國海軍艦隊運往臺灣,遷至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暫存在桃園縣楊梅火車站倉庫;其餘研究所皆留置於中國大陸,並發展為後來中國科學院之主體。由於多數院士及第一次院士會議所選出之第三屆評議員32人亦都滯留大陸或國外,在台者僅有吳大猷朱家驊淩鴻勛李先聞吳敬恆胡適傅斯年李濟董作賓王世杰王寵惠等人,不足法定人數,兩會無法召集並行使職權,中研院陷入半停頓狀態。

1954年,經朱家驊院長多方奔走,在臺灣臺北南港現址營建院區。「植物研究所」在臺復所。1955年,成立「近代史研究所」及「民族研究所」籌備處。
1957年,多方討論出「以報到登記人數為實有全體人數」之辦法並呈奉總統令准,於4月2日在台舉行第二次院士會議,4月3日舉行第三屆評議會首次會議。同年12月,胡適繼朱家驊之後擔任院長,1958年正式就職。「化學研究所」在臺復所。
以下是中研院在臺復院後的大事紀要:

1958年,舉行第三次院士會議。


1959年,舉行第四次院士會議。同年「動物研究所」在台復所。


1962年,舉行第五次院士會議,王世杰擔任院長。成立「經濟研究所」籌備處,「物理研究所」在臺復所。


1970年,錢思亮繼王世杰之後擔任院長。成立「生物化學研究所」。


1974年,舉行第十一次院士會議。成立「美國文化研究所」。


1975年,「三民主義研究所」成立。


1976年,成立「地球研究所」籌備處。


1977年,成立「資訊研究所」籌備處。


1978年,舉行第十三次院士會議。


1980年,舉行第一次國際漢學會議。


1981年,成立「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籌備處。


1983年,吳大猷接任院長。


1986年,舉行第二次國際漢學會議。


1989年,成立「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991年,ICSU在臺首次學術研討會。「美國文化研究所」更名為「歐美研究所」。


1993年,成立「天文研究所」、「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1994年,旅美學人李遠哲返國接任院長。「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與「蔡元培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合併成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1995年,成立「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1997年,成立「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


1998年,成立「生物農業研究所」籌備處。


2002年,成立「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


2003年,成立「基因體研究中心」。


2004年,成立「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社會學研究所」、「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


2005年,由「動物研究所」改組為「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由「植物研究所」改組為「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


2006年,8月「生物農業科學研究所籌備處」轉成立為「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10月翁啟惠接任院長。


2008年,成立「南部生物技術中心」,位於臺南市南部科學園區。前身為「南部生物技術計畫中心」。


2010年,舉行第二十九次院士會議。


第一屆「臺灣研究世界大會」議程手冊


2012年4月,舉辦第一屆「臺灣研究世界大會」,11個所、處和中心參與籌備,共籌組二場專題演講及26個專題場次,發表102篇論文。大會邀請170位國內外學者與會發表論文、評論和主持,12國逾500學者報名。[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