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7日 星期五

端午節

端午節
H:20190607W5為農曆5月5日,俗稱端午節。
維基百科介紹:
華人的端午節,是華人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與東亞其他地區的端午節節慶同樣源於中國古代的端午節傳統。端午節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慶祝,最初是夏季驅離瘟神和祭龍的節日,後來加入紀念多位中國歷史人物的內容,最廣為人知的是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1],1939年,抗日戰爭烽火正燃之際,重慶文藝界抗敵協會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於是議定每年端午節屈原逝世之日為詩人節[2]。有些說法則與吳國大夫伍子胥有關,而非屈原[3]。端午節在各地有各種傳統別稱,包括「端陽節」、「重五」、「龍舟節」、「龍船節」、「雙五節」、「肉粽節」(閩南語地區使用)、「粽子節」等。此外,由於上述歷史上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內容,華人的端午節文化和東亞其它地區的節慶文化出現區別,因此到了現代,為了區分其他地區的端午節,華人的端午節有時被稱為「中華端午節」[4],即華人所過的端午節,或稱「中國端午節」[5][6][7]。

Quick facts: 參與者, 類型 …

端午節

紀念屈原是華人端午節特有習俗,圖中為新加坡四馬路(英語:Waterloo Street)的端午節燈飾

參與者華人地區類型華人傳統節日相關節日端午節、日本端午節╱男孩節、朝鮮端午節(韓語:한국의 단오)、越南端午節(英語:Tết Đoan Ngọ)、琉球端午節╱四日之日(英語:Yukka Nu Hii)

Close

Quick facts: 簡化字, 正體字…

端午節(華人)簡化字端午节正體字端午節標音官話- 漢語拼音Duānwǔ jié- 威妥瑪拼音Tuan1-wu3chieh2- 國際音標[twán.ù tɕjɛ̌]閩語- 閩南語白話字Toad-ngó͘-cheh
Toad-ngó͘-choeh
Toan-ngó͘-chiat粵語- 粵拼Dyun1Ng5 Zit3- 國際音標[týːn.ŋ tsīːt̚]- 耶魯拼音Tuen1Ng5Jit3(HK)
Tun(g)1Ng5Jit3(M)漢語官話別稱簡化字龙船节 / 龙舟节正體字龍船節 / 龍舟節標音官話- 漢語拼音Lóngchuánjié / Lóngzhōujié閩南語別稱(一)簡化字重五节 / 双五节
五月节
五日节正體字重五節 / 雙五節
五月節
五日節標音閩語- 閩南語白話字Gō͘-go̍eh-cheh / Gō͘-ge̍h-choeh
Gō͘-ji̍t-cheh / Gō͘-li̍t-choeh閩南語別稱(二)簡化字肉粽节正體字肉粽節標音閩語- 閩南語白話字Bah-chàng-cheh / Bah-chàng-choeh

Close

華人端午節的祭品,包括五彩線

歷史

端午節撒灰除蟲是禳毒驅疫的習俗

起源

端午節在中國由來已久,可上溯至春秋時代。關於華人過端午節的起源,較為普遍的說法是紀念屈原或伍子胥,但不少習俗在屈原之前已經存在。而端午節的習俗中又有惡日禁忌、龍圖騰等相關內容,因此歷代流傳的端午習俗可能是多種起源互相融合而成[1][8]。
端午節不少習俗都有禳毒驅疫的意義,是始於對「惡日」的禁忌。傳統上認為時值仲夏、疫厲流行的五月是「惡月」,人們在五月為了預防疫病,自上古即有不少清潔禳毒的措施。最遲於春秋時代成書的《夏小正》記載,上古之時人們於五月已有儲存蘭草作沐浴之用以及採穀物煮豆湯消暑的習俗[9]。而這期間的活動也以安息靜養為主,《禮記·月令》就記載當時提倡在五月齋戒節欲[10]。而「惡月」禁忌也特別多,如漢代應劭所著的《風俗通》就記載當時一些俗諺如「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反映了當時的禁忌[3]。而據南朝蕭梁時期宗懍所著、介紹中國古代荊楚地區的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文集《荊楚歲時記》所載,五月在當時俗稱「惡日」,禁忌繁多,忌曬晾床、草蓆等用品和忌蓋屋,[11]。而五月五日更是惡日之最,是一年中最不吉利的日子,因此要避邪[12][1][13][3][14][15][16][17][18]。
除了驅瘟去疫之外,端午節不少習俗都與龍有關,聞一多《神話與詩》的《端午考》指出這些可能是迎濤神祭圖騰的習俗,並認為端午節最初只是長江下游吳越人的節日[19]。隋代杜台卿《玉燭寶典》中提到端午習俗,就指出競渡源自南方,又引吳地樂府詩《五月歌》描述五月吃粽子是吳地習俗,認為端午源於南方,後來才流傳至其他地區[20]。而一些主要習俗如劃龍舟和吃粽子也與龍圖騰信仰有關[19]。相傳古代吳越人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或裝在竹筒中,投到江裏去。後來他們還有在這天劃著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而傳統上五方都有各自代表的龍,也對應五行,所以「五」這個數字也是代表龍,端午常見的五色絲也是代表五方的龍[19][3][17][18]。
至於華人於端午節紀念屈原的習俗,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南朝梁吳均的《續齊諧記》,書中記載屈原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楚人哀悼,就以竹筒貯米投進水中祭屈原[21],唐代的《襄陽風俗記》也指以竹和五色絲包粽子是為了避免祭屈原的食物被龍吃掉[22]但《史記》中並沒有記載屈原的忌日,而與吳均同時的宗懍所著之《荊楚歲時記》第卅節卻記載東吳地區地區的端午競渡是為了迎接已被當時人們視為河神的伍子胥,與屈原無關。[23]。而《蘇州府志》也指端午的粽子是為了供奉伍子胥,而非屈原。[24]除紀念屈原及伍子胥外,也有說法指端午節與其他歷史人物如越王勾踐、介子推等相關,當中屈原、伍子胥、勾踐都是南方人,聞一多以此推斷端午節俗源於南方[19][1][3][16][25][18]。
至於「端午」一名最早見於晉代周處的《風土記》

發展

小孩於端午節捉蛤蟆

射粉團

鬥百草

兩漢魏晉南北朝

漢代端午節依然以保健、避疫為主,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記載當時五月,人們會製作黃連丸、霍亂丸等治下痢、中暑等夏季常見疾病的藥物[28]。除製作治病丸藥外,還會纏別稱為長命縷、續命縷等的五彩絲線作為心理防衛[29]。而五代人馬縞的《中華古今注》則提到漢代宮中又有賜官員腰帶的習慣[30]。
至晉代時,除了沿襲過去的避疫禳毒習俗去採艾草懸掛門上之外,一些積極祈禳的習俗如踏百草、鬥百草等也很常見,而端午節划龍舟競渡習俗的最早記載也是當時出現[31][32]。後世的端午競渡雖然有了紀念屈原的意義,基本精神仍不脫惡日驅邪崇的本意。南北朝時採艾的習俗有所發展,荊楚一帶採艾要在天亮雞鳴之前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或用作艾灸,人們相信這種艾草別具療效。其他地區又有將艾草扎或剪成虎形,再粘貼艾葉於其上,在端午節時配戴,並有也採菖蒲來泡酒的習俗[1]。宮中則承漢制,有賜衣物如扇子之習,《宋書》就記載劉宋時宋後廢帝劉昱於元徽五年端午節因為嫌棄太后王貞風所賜之扇不夠華麗而起毒殺之心[33][34][16]。

隋唐

隋唐時端午節已成為重要的節日,互相贈送日常衣飾用品已成為習俗[35],宮中也沿襲漢代制度,皇帝多在端午日賞賜臣下。隋朝時,隋煬帝在端午節賜百官玳瑁釵冠[36],唐朝貞觀年間唐太宗也賜文武官員腰帶[30]。王溥的《唐會要》則記載,貞觀十八年唐太宗以御筆題字的「飛白扇」賜給長孫無忌及楊師道[35]。唐代端午節時各文武官員也常有賞賜,如《中華古今注》記載貞觀中期一個端午節,唐太宗賜文官黑玳瑁腰帶,武官黑銀腰帶。贈送物品也不限於上級對下級的賞賜,《新唐書·禮樂志》也記載天寶年間唐玄宗常於端午節以衣、扇獻於祖陵[37][8]。所贈之物尤以扇子為代表,由於皇帝提倡,端午贈扇之風大盛[34],民間在端午前後有熱鬧的「扇市」專門售賣扇子,這些扇子又稱避瘟扇[38][39][1][16]。
此外,唐玄宗時宮中和長安城內還流行射粉團之戲,是把粉糰放在金盤中,以小角為弓,架箭射盤中粉團,射中就拿來吃[40]。民間又流行掛五時圖,又稱五毒符,是繪上蛇、蠍、蟾蜍、蜥蜴、蜈蚣圖案的紙,用以防止毒蟲作怪[41][1]。

宋朝

宋朝時宮中繼承舊制賜物,且發展成按官階品秩賞賜節禮,后妃、近侍、大臣等皆獲賜不同的服翫[42]。而民間出現比前代更精緻的端午節物,如賣桃、柳、百索、艾花等,食品有香糖果子、粽子、白團。又有以紫蘇、菖蒲、木瓜切成茸再以香藥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而成的香囊。市面由五月初一起就有售賣桃、柳、葵花、蒲葉、艾草等植物及包括鍾馗在內的各種神佛像,人們買回家第二天就於門前以五色水團、茶酒供奉神佛,又釘艾人、製作精美的粽子、五色紙錢、青羅製的白舌帖子等在門板或門楣[42][43]。此外也有不少人乘畫舫遊湖消暑。而這天也被視為馬的本命日,馬廄會以五彩為馬裝飾鬃尾和馬具[42]。除香囊外,人們佩戴的還有驅邪的搐錢和吸汗的蚌粉鈴[44][45]。而有些人又會把菖蒲、艾草、蒜等禳毒植物製成不同形狀,如天師狀、虎形等威猛外形來鎮懾邪魔外道[8][1][16]。

明朝

明代的端午節

明朝時端午划龍舟的習俗已在各地盛行,各地也發展出不同的龍舟形制以及划龍舟的方式。有些是以龍舟來競渡,如張岱的《陶庵夢憶》記載明代瓜州的龍舟競渡情況,自五月初一開始,至十五結束,歷時整整半個月[46]。而楊嗣昌的《武陵競渡略》記載了明朝沅湘一帶為禳災而設的競渡習俗,競渡前除祭祀外,還要由巫師作法來祈求勝利[47]。划龍舟後,人們會舀取龍舟中的水,加入百草用來洗澡以辟惡。杭州西湖的划龍舟是競賽龍舟圍著表演的大龍舟打轉,大龍舟上層有小孩扮演古人、神仙,下層敲鑼打鼓,之後大龍舟會拋下錢、鴨等物,小龍舟上的水手便下水爭搶。此外,明朝時的太醫還把端午取蟾酥的民間偏方帶進宮廷[1][48]。

清朝至當代

直至清朝,端午節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至清朝滅亡,中華民國成立,端午節依然受到重視,而紀念屈原已成為比原來的驅瘟避疫更重要的主題。1940年(民國三十年)郭沫若、老舍等人提出以端午節作為「詩人節」,紀念屈原和提倡其愛國精神[2]。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端午節也是重要的節日,但較前代更強調屈原的愛國思想和鬥爭精神,文革時端午節雖然如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被視為「四舊」受到打壓,但端午吃粽子的習俗仍然保留[49][50]。中國大陸於2007年將端午節列為法定節假日,2009年華人端午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的代表入選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而香港、台灣、澳門等地區未受文革波及,保留更多端午節習俗[2]。

常見習俗

常見習俗

端午節瓶插蜀葵、石榴、菖蒲等花草,枝梢繫有香囊。盤中擺設粽子、荔枝、石榴,又貼靈符及鍾馗畫像驅邪

中華端午節常見習俗有很多,最廣為人知的是划龍舟,還有掛菖蒲、佩香囊、喝雄黃酒、包粽子等。

禳毒、驅疫、避邪

掛菖蒲

華人端午節的習俗有不少都跟禳毒驅疫有關,芳香類植物如菖蒲、艾草、蘭草等經常出現在華人端午節相關的節俗裡。人們常把這些香草掛於門上,稱為懸蒲艾,有時還會加上蒜頭、香茅、石榴花、龍船花等,或其他在當地夏季生長的植物如桃梗、葛藤等,較常見的組合為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龍船花。菖蒲形似劍,插在門口象徵驅除不祥,故有「蒲劍斬千邪」之說;艾草則代表「百福」,石榴花的根部可驅蟲,蒜頭的濃烈氣味可以驅邪,合稱「天中五瑞」[12]。」。也有以石榴、蔡花、菖蒲、艾葉、黃梔花為五瑞[51]最簡單是把這些草捆紮起來掛上,也有加上紅紙,還有製成不同的造型,製成人形、虎形者稱為艾人、艾虎,也有製成花環、佩飾,不但有驅邪禳毒的意義,還富有裝飾性,是民間藝術的一類[52][8][1][53]。亦有以繪上天中五瑞的畫像代替花草[16]。也有些人把香草和雄黃、硃砂等香藥製成各種形狀的香囊,佩帶在身上,也有加上其他植物者。造型玲瓏可愛的香囊也常常是給小孩佩戴的飾物,心靈手巧的母親還會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小黃瓜、胖娃娃、小紗燈和小粽子等各式各樣的小玩物,掛在孩子的身上,據說也是為了驅除瘟疫。也有裝一些芳香馥郁的藥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氣具有驅蚊辟穢的功效。亦有些人會焚燒艾草、白芷、蒼朮等草藥,以其氣味和灰燼來驅瘟[54][55][42][43][12][56][15][57]。
菖蒲、艾草、蘭草等香草不僅能懸掛或燃燒作驅瘟和裝飾,自上古起已經常用於端午節洗澡,稱為洗百病或沐蘭湯,有衛生保健的功效,故此端午節也有「浴蘭節」的別稱,實際上洗百病的草也會因應各地區所產之植物不同而有所變化,如廣東會加上鳳仙、白玉蘭,廣西、湖南會加上柏葉、大風根、桃葉等[58][9][14][56]有些地區洗百病用的水還要是端午節所取的,稱為「井花水」、「龍目水」,這是因為這些地區的人相信端午這天的水有特別力量[16]還有些地區要在端午節正午時份取水,稱為「午時水」,俗信具有袂除疾疫、延年益壽之功效[59]。
採藥製藥也是中國端午節的源遠流長的傳統習俗,端午前後是草藥莖葉成熟的日子,此時採的草藥藥性好,功效特佳,人們相信這天採的藥能醫百病[60][61][28]。也有在端午節採茶製茶,在廣東稱為「午時茶」[16],或以藥草製涼茶、藥茶。製藥的材料不限於草藥,還有捕蟾蜍為藥。以針刺蟾兩眉之間,使蟾蜍分泌白色的乳狀毒液,再以竹片刮下保存,即成蟾酥,可治疔瘡、惡腫。又有人在蟾蜍口中放進一塊墨錠,掛起晾乾,即成蛤蟆錠,可使膿瘡消散。也有直接煮蟾蜍服用以消火清涼和預防瘡癤者[48][58]。踏百草、鬥百草則是衍生自採藥之俗,[53][1][32][31]。踏百草也衍生成遊百病和逛青等出外旅遊踏青的習俗[16]。
雄黃酒:中國很多地區都有過端午節飲雄黃酒的習俗,也是江浙地區的端午食俗「五黃」之一,因端午節臨近酷暑,各種蟲類病菌紛紛活躍起來,古人很早就認識到雄黃解毒防疫的功能,加之民間傳說《白蛇傳》裏的白蛇就是喝了雄黃酒後現出原形,所以民間都起而仿效,在端午節以菖蒲根泡雄黃酒。人們多趁酷暑蟲疫瘟生之前,即端午節期間,於房子四周灑上雄黃酒,用以殺蟲解毒。雖然如此,因現今人們了解到雄黃含有致癌的物質,即使喝少量也對人體有害,故現時這種做法不再被提倡,如以黃酒取代「五黃」中的雄黃酒,但部份地區仍然很常見[58][53][12][1][13][52][14][62]。除了雄黃酒,五茄酒、菖蒲酒等也是端午節常喝的酒類,五茄酒是把五茄皮混進酒中飲用,氣香味苦,能預防俗稱「風鬼病」的風濕痿痺症狀。菖蒲酒或稱蒲酒,氣味芳香,有爽口之感[58][53][59]。

繡上老虎的嬰兒圍嘴,傳統上相信這可以防止嬰兒受五毒侵襲

繫彩絲

由於夏季是五毒肆虐的日子,驅五毒也是華人端午節的常見習俗。人們用各種方式驅除五毒,如掛上繪上五毒的五時圖[41],有些人會用紅紙繪五時圖,然後把針刺在圖中的五毒身上,是一種巫術,代表刺死五毒,不讓牠們橫行[58]。有些人以五毒作為剪紙,貼於家中或小孩身上。也有人在衣飾上繡上五毒或把佩飾製成五毒圖案,如作為婦女的頭飾或小孩衣服圖案,取「以毒攻毒」之意[63][51]。此外,老虎傳統上被視為可以辟邪,也可以保護小孩免受五毒侵襲。以雄黃酒給小孩擦鼻子、耳朵,或在額頭上寫上代表老虎的「王」字,據說一樣有驅毒的效能,這種風俗稱為「畫額」[58][62],還會給小孩穿上有老虎圖案的衣飾如虎頭鞋、虎頭帽、繡上老虎圖案的圍嘴等。而把懸掛的花草製成老虎形也是以虎來驅五毒[42][43][53][12][8]。江浙地區又流行掛老虎彩色版畫驅邪[16][59][64]。
五彩縷是端午節常見的驅邪避災節物,又稱續命縷,亦稱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辟兵繒、五彩絲、五色絲、繒子等,是以代表五行的五色線結而成索,掛在身上或懸於家中,也可作為香囊的裝飾[55],用以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56]。也有以五彩縷繫紮粽子者。最初是代表五方的龍[19][52]。自從中國端午節了紀念屈原的意義後,又有了蛟龍懼怕五彩絲,在祭屈原的粽子上繫上五彩絲,投進江中就能避免蛟龍竊食[65][16][66]。
懸掛鍾馗畫也是一種驅邪除害的習俗,鍾馗在民間被視為驅魔治邪的鎮宅之神,其中一傳說來自北宋沈括《夢溪補筆談》及羅燁的《醉翁談錄》,故事敍述唐玄宗久病未癒,夢見大小二鬼,大鬼捉小鬼並挖出牠的眼睛,自稱鍾馗,稱會為唐玄宗除妖。唐玄宗醒後病即癒,就召畫師吳道子依其夢境畫「鍾馗捉鬼圖」,成品竟與玄宗夢境一模一樣,於是人們就把鍾馗奉為治邪之神[67][68] ,並於端午節前後繪製鍾馗畫。到了清代以來,江南蘇、浙一帶的居民大都在農曆五月於大門或堂中掛鍾馗圖一月,以期驅邪除害、祛凶引福[52]。以西安為主的關中地區端午節則有佩鍾馗五毒錢以驅邪的習俗,這種錢是一種作為厭勝物的花錢,並非交易用的流通貨幣。銅錢左方排列「五毒」,手持寶劍的鐘馗聳立於錢幣的右旁,「敕令」兩字鑄於方孔之上,蘊含著斬除妖孽、懲罰邪惡之意[69]。
在福建,閩東一帶的人常祭拜五福王爺,閩南和閩南人移居的臺灣則多半祭祀各府王爺神,希望王爺神能把瘟疫帶走。四川地區則會祭拜瘟祖大神,瘟祖大神乃文昌帝君化身,能掃除五瘟疾病。中國西北地區則以苻堅、白起等英雄豪傑作為端午節掃除瘟疫的祭祀對象。[70]

划龍舟與迎神、送疫船

賽龍舟

主條目:划龍舟

划龍舟根據傳說,是因戰國時代愛國詩人屈原因不得重用而投江,民眾競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屍體[71]。也有說源於春秋時代越王勾踐曾端午以競渡方式操練水軍[72]。後來又歸結為先是勾踐以競渡練兵,後來人們用來找屈原的屍體[73]。而根據近人考証,其實中國古代划龍舟並不限於端午才舉行,龍舟競渡的習俗也早於屈原之前已經存在,如姑蘇就以龍舟有迎接潮水之神伍子胥的習俗。龍舟競渡原是越族的祭神活動,漢魏時才與屈原連上關係。古人將船當作送走災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愈快愈好,於是便衍生出端午競渡的習俗了。古代參加競渡的龍舟已很講究:船身窄而長,還有龍頭、龍尾和鱗甲等裝飾,船上結七彩,張旗傘。競渡時鑼鼓喧鬧、鞭炮齊鳴、萬人喝彩,場面極為壯觀。可見龍舟競渡其實也是驅瘟避邪的一種行為,其原始宗教的意味濃於悼念忠忱的愛國者。也有些地方的划龍舟並非競渡,而是遊船。但不論是何種形式的划龍舟,都包含祭祀的意義[74][47][46][1]。現時大中華地區及世界各華人聚居地都有端午划龍舟的習俗[75][59]。
在臺灣,端午賽龍舟是年度大事,早從在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便有龍舟競渡,古稱「鬥船」;當時台灣府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發展至今,台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節當天都會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故有「五月鑼鼓響半天,阮卜看龍船行河邊!」的典故。從農曆五月初一開始,便在道士引領下,划龍舟、打龍鼓至水邊「請水神」,再決定爐主、頭家、龍船會;端午當日,選手必須先祭拜龍船,將香火插在船上。競賽結束後,待到農曆五月十日「送水神」,在恭收龍船,期待來年再戰,而官方也會於各地舉行龍舟競賽[76][59]。
在香港,傳統上香港漁民間已十分盛行划龍舟,而端午節於華洋雜處的香港亦引起非華裔人士的興趣,例如赤柱於1960年代後期已開始有外籍人士參與龍舟賽。於1976年香港旅遊協會以及香港漁民團體(The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 Fishermen)開始舉辦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並將龍舟推廣成國際體育運動。現時香港不少地方均於端午節當日舉辦龍舟比賽以及利用龍舟祭祀酬神[77]。部份地區還有獨特的划龍舟習俗。如大嶼山大澳的端午遊涌更於2011年被列為香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8]。
有些地區會有「扒夜龍」的習俗,即在端午節前夜划龍舟,各地扒夜龍的起源不同,其中廣東惠東七姓村的爬夜龍是為了紀念南宋末年該村村民救宋帝昺有功[79]。該村部份村民多年前移居香港定居,於是香港的西貢、大埔、香港仔等地由這些人建立的村落也有午夜划龍舟紀念宋帝的習俗,當地又稱為「扒祖先」、「鬼龍舟」[80][81]。
此外有些地區是以船去迎神和送瘟,有些是龍舟,也有用普通的船隻用作送瘟,在徽州地區、江西、湖北、福建、安徽祁門和歙縣等地的端午節都有類似習俗[82]。船也不一定由人去劃,有些會用紙紮船,也有以其他物料製成龍舟或普通的船[83][84][85][16]。

角力

端午節的角力習俗源於隋代,最初是把人民健身、榮譽競爭、社群休閒娛樂結合國家練兵的做法[86]。近世此俗仍見於廣東下番禺諸鄉。部份地區如江漢地區、遼寧馬鞍山地區、福建漳州及泉州一帶、台灣等地則演變為石戰,又稱鬥石、擲石戲,互相擲石而戲,有著模擬陰陽相爭、祛疾避疫的深刻民俗意涵[16][87]。

夏衣與端午扇

端午節時值酷熱的仲夏,人們全面換上以輕薄涼爽的夏裝,也會互贈衣物用品。自漢代以來皆有皇帝賜臣下衣物,除籠絡人心外,也反映出端午為換夏裝之時。而在部份地區贈送衣飾用品限於特定的對象,如新嫁女兒、姻親、老師、新婚夫婦等[1]。不少地區的俗諺都有指端午節過後才算正式進入夏季的意思,如「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槓,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未食五月粽,襖袍唔入甕。」、「食了端午粽,再將寒衣送。」、「未食五月節粽,棉襖唔好入甕。」「未食五月粽,破裘不願放」、廣東俗諺有「未食五月粽,寒衣唔入櫳」,都是指端午之前氣候炎寒不定、氣溫多變,端午吃粽子後才正式將冬衣收起。而現代不少公司、機構皆會向員工發端午禮物[17][30][34][35][8][42]。傳統上扇子是端午節最常見的禮物之一,又稱「端午扇」、「避瘟扇」,有一般的紙扇,也有用菖蒲製作的蒲扇,還有些會繪上五毒圖案,稱為「五毒扇」

紀念歷史人物

端午其中一種說法是紀念伍子胥

中國的端午節有紀念多位歷史人物的意義,最廣為人知的是紀念屈原,此外還有伍子胥、介子推、曹娥、鄭成功、秋瑾等,部份學者認為這是為了體現出英雄崇拜等英雄主義以教誨眾人[19][3][17][25][18]。
華人在端午節紀念屈原最遲在南朝梁出現,相傳屈原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楚人哀悼,就以竹筒貯米投進水中祭屈原[21],唐代沿襲紀念屈原之說,並流傳至今[22],而本來為驅瘟送邪而進行的划龍舟習俗也加上了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身體的意義。華人於端午紀念屈原體現了中國傳統價值觀里對於愛國憂民、清高自守、卓爾不群的理想人格的追求。而屈原的這份愛國精神,感動了古往今來的華人。而中國近代以來屢被侵略、被壓迫,社會就格外提倡屈原的這種愛國精神,民國以來屈原的詩詞一直散見於中小學教科書,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意義在大中華地區也就深入民心。五四運動之後,端午節、屈原傳說、愛國精神三位一體的組合形態相當長時期一直占據了主流,中國在抗日戰爭期間開始把端午節定為詩人節也是這種背景下的產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郭沫若編寫的話劇劇本《屈原》被中國共產黨用於宣揚愛國主義,且更強調其鬥爭精神及深入民眾、關心百姓疾苦的方面,把屈原事跡與中共提倡的無產階級革命思想連繫起來,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意義在中國大陸除了在文革時期一度沉寂,文革後至今,端午紀念屈原之俗仍然被中共用於增強國民愛國精神[49]。而於港澳、台灣及海外華人地區,則是沿襲南朝以降的思想,把屈原視為歷史上的偉人及悲劇人物來紀念[2][55][18]。
亦有說端午是紀念春秋時期楚國人伍子胥,子胥父兄均為楚平王所殺,於是投奔吳國,協助吳王闔閭即位破楚。闔閭與越王勾踐作戰陣王,夫差繼位吳王,攻陷越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伍子胥反對,建議徹底消滅越國。後被奸人伯嚭所害,夫差賜死伍子胥,子胥自殺前留下遺言,希望能把他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城門上,好看著越軍滅掉吳國。夫差聞言大怒,令以皮革包裹子胥屍體,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吳地人傳說伍子胥因而化為河神,故於端午節祭拜伍子胥,粽子也是奉獻給伍子胥的祭品[23][88][24]。
東漢之後又有了紀念孝女曹娥的意義,據《後漢書·列女傳》及《會稽典錄》載,曹娥為會稽上虞人,父親曹盱為巫祝,於漢安二年(143年)端午節在江邊迎水神伍子胥時掉進江中溺死,當時十四歲的曹娥沿江不斷痛哭,十七日後投江而死。[23][89][90][18]。
又有端午紀念介子推之俗,流行於山西,《琴操》記載介子推於五月五日抱木焚死,晉文公為了哀悼他,就下令五月五日不得舉火[91]。近代又因為清末革命烈士秋瑾於五月五日就義,端午節又被賦予紀念秋瑾的意義[92][3]。
福建南安、台灣台南又有把鄭成功的忌日與端午節合併傳習而成之俗,傳說鄭成功逝世之前一年的四月攻取了赤嵌城,再圍攻安平城堡,這段時期鄭成功的軍隊並無自攜糧食,於是徵購民間糧食,以致民間無米作粽過端午,人們就用番薯粉加上當地出產的牡蠣、蝦、糖、花生製成煎䭔[註 1]代替粽子,而鄭成功於翌年端午前後去世,依俗不得做粽,而平日不缺米糧,就以米來做煎䭔。南安縣為鄭成功故鄉,當地端午節也吃煎䭔,還有「煎䭔可以補天」、「煎䭔可以滅蚊」的說法,或與反清復明有關[16]。

立蛋或錢幣

立蛋

主條目:立蛋

中國大陸南方部份地區及台灣在端午有立蛋或錢幣的習俗,每到該日正午,民眾會爭相把蛋或錢幣直立於地板,據說端午節陽氣最重,可使雞蛋直立,只要能立者,代表吸取了天地的陽氣,會得到一年的好運[64]。有傳言則指端午節時太陽直射北半球關係,太陽引力與地心引力相互拉扯,形成兩股反方向力量,使得蛋和錢幣容易直立起來[93],但這是偽科學說法[94]。近年除了蛋和錢幣,還會立其他物品,如橄欖球、瓜類等,無所不立[95]。近年還有人立其他物品,從瓜類至橄欖球、汽水罐等,可謂無所不立[95][96][97]。

禁忌

由於端午為「惡日」,傳統上認為這天諸事不宜,無論是結婚、訂婚、搬家、開業、開工、建造、裝修等吉事,還是喪事、探病、住院等事,都避免在端午節進行。尤其忌諱在這天生孩子,傳說這天出生的孩子會對父母有害,稱為「五月子」,被視為不祥人[98],因此傳統會避免孩子在這天出生,古代還有把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丟棄的陋俗。《史記·孟嘗君列傳》就記載五月五日出生的孟嘗君田文出生時,其父田嬰就想丟棄他,而他母親偷偷把他養大,他才得以長大成人[99]。此外《西京雜記》和《宋書》也分別記載五月五日出生的王鳳和王鎮惡剛出生,父母曾一度考慮遺棄的事[100][101]。直至現代,仍有部份人認為這天出生的孩子沒福氣,但大部份人已經沒這樣的忌諱[102]

食俗

粽子是華人端午節的代表食品

粽是各地華人於端午節所吃的食品[3],近世所見的粽子是古代中國北方的角黍和南方的筒粽互相影響、融合而成。晉朝初年開始有固定在端午節吃角黍的記載,當時民間食用的角黍是用蘆葉裹高粱米做成的[26][103]同時也是一種祭品,製成角狀,意義是祈求傳宗接代。後世的北方粽餡料常包括紅棗、栗子等,亦有傳宗接代的意義。南方的筒粽是把大米放入竹筒中炊煮而成的,除食用外也用於祭祀。南方稻作區常常祭祀水神,而傳統上龍被視為水神,故人們常用筒粽祭龍,其中一種方式是把筒粽以飼蛟龍,也是越人祭龍的古老活動。而這時角黍和筒粽已開始混同,統稱為粽[104]。南朝梁時端午開始有了紀念屈原的意義,於是粽子也成為祭屈原的祭品,食粽也有了紀念屈原的意義,且演繹出蛟龍竊食筒粽,因蛟龍懼怕楝葉、彩絲,故祭祀屈原的筒粳要塞上楝葉,纏上五彩絲[65]。至唐代,粽子已經成為節日和市場上的美味食品了,也常用五色彩絲綑紮,稱為「百索粽子」[105]。當時流行的粽子多種多樣,其中一種叫九子粽,用彩線將九個粽子扎在一起,常見於唐詩中[106][107]。唐代以後,端午食粽子的民俗歷代傳承下來。歷經多朝後,粽子的風味和粽餡的種類更形多樣了,如明代有以艾葉浸米而成的「艾白粽」,清朝宮廷用奶酪浸米一夜後煮成的「奶子粽」和乾隆年間出現的「火腿粽子」。直至現代,吃粽子已成為華人過端午節的標誌風俗,人們端午節常以粽子為禮物,粽子的品種、花色都日益繁富,形狀、用料和餡類亦按各地的飲食習慣和口味而有所不同[65],而粽諧音「中」,又有科舉高中的吉祥寓意[93]。而粽子的主料糯米能補中益氣和治療脾胃虛寒,常見的粽子餡料紅棗能補脾益胃,而包粽子的葦葉、竹葉能清熱利濕,荷葉還能和胃寧神,因此吃粽子也有養生之目的[14]。

「五」相關食品

不少地區皆有於端午節吃以「五」這數字統稱的五種食物,以應「重五」之「五」。江浙及黃山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108]。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鹹鴨蛋黃、雄黃酒,而現代有些人會以黃酒取代雄黃酒。黃魚、黃鱔補中益氣,用於脾胃虛弱;黃瓜清熱解毒,生津止渴;黃酒驅寒祛濕,用薑絲煮黃酒更增強暖胃效果。由於黃色食物大都具有養護脾胃的功效,因此民間有黃色可以解毒制煞的說法並不完全是迷信,也包含了按節令保健養生的意識[14][58][53]。此外江南部份地區又有吃「五紅」的習俗,各地的「五紅」並不完全相同,但都是夏季的時令食品。如高港地區的五紅是紅燒黃魚、紅燒豬肉、莧菜、鹹鴨蛋和河蝦,南京則是烤鴨、莧菜、紅油鴨蛋、龍蝦、黃鱔,[109][110],而以蘇州為代表的江南水鄉則於端午吃「五白」,即白切肉、白斬雞、白豆腐、白蒜頭、茭白[111]廣東、香港等地區有吃五豆粥(或稱五色豆粥)的習俗,傳說可以辟邪。而根據中醫學,五色豆有清熱解毒、健脾胃之效[112]。江西有早餐吃「五子」的習俗,即粽子、包子、雞子(雞蛋)、菓子(藠頭)、蒜子,亦有「五子登科」之寓意[113][88]。

其他

鹹鴨蛋是大江南地區常見的端午節食品

此外,還有很多地區有當地特有之特色端午食品。福建南安、晉江、台灣台南有吃煎䭔的習俗,有說是把鄭成功的忌日與端午節合併傳習而成之俗,也有說是因為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在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台灣又有吃桃、茄、豆,寓意健康長壽。福建有吃時令的楊梅、桃、李、枇杷,並用來供奉祖先。河北、北京人相信端午吃黑桑葚可以避免吃到蒼蠅,又有吃五毒餑餑之俗。廣西人端午節會吃肉膾、糯米、苦瓜,故當地又把端午節稱為苦瓜節[114]。浙北端午節還吃「天師印豆腐」,豆腐上印上鍾馗像。江蘇端午午宴有吃「十三紅」的習俗,即十三種紅色的酒菜,包括四果(櫻桃、紅蘿蔔、紅枇杷、紅黃瓜)、四碟(鹽水大蝦、火腿片、餚蹄、紅黃鹹蛋)、四菜(紅燒黃魚、紅燒獅子頭、紅燒鵝、紅湯下瓢兒粉)和雄黃酒[52][53][16][1]。廣東、港澳等地區會在吃粽子時配布渣葉茶以消滯[115][116]。大江南地區端午節食品常包括鹹鴨蛋。在部分晉語地區盛行吃餾米,餾米即黃米(黍)蒸製的米飯[64]。部份地區會吃綠豆餅,江西南昌人會吃茶葉蛋,陝西人端午節則必食哨子麵,河南、浙江等地的農村端午節以大蒜和雞蛋一起煮做成早餐,浙江溫州端午節有一種薄如絹帛的半透明餅,用綠豆芽、韭菜、肉絲、蛋絲、香菇等作餡,捲成圓筒狀來吃。甘肅民勤縣一帶端午節蒸一種製成扇子狀的麵食「麵扇子」,據說源於贈扇習俗。[117][118]在合肥地區端午要吃鱔鱉,叫 「箭杆黃鱔馬蹄鱉」,懷寧一帶要吃用精麵粉和酒釀,放青桐葉或荷葉上,經過發酵後蒸熟的「端午粑」,就是,甜美清香。和縣一帶把端午節午飯要喝麥酒,吃鰣魚、干鵝等,稱為「賞午」[108]。

各地特色

香港


香港島赤柱的端午龍舟競渡


端午節於香港主要是舉行龍舟競渡、使用龍舟進行祭祀儀式、游龍舟水以及吃糉子等。古代香港與深圳同屬新安縣(後改為寶安縣),南宋末年以降亦有與深圳相同的扒皇舟習俗,後來同樣因為扒龍舟變成速度競賽而不再於舟上設羅傘[147]。香港漁民扒龍舟習俗也有悠久歷史,從前端午節是他們一年辛勤工作裡的一項點綴和輕鬆的好機會,他們相信龍舟具有靈性,扒過龍舟會全年順景,身體健康[148]。而香港最早有紀錄的端午龍舟競賽是在1919年於東區北角七姊妹泳棚附近舉行,之後一直維持至香港日佔時期才停辦。日佔時期結束後,由於七姊妹泳棚一帶進行填海工程,不能再舉辦大型龍舟賽,只有一些漁民自發舉行的小型競渡,部份人就轉往其他地區如柴灣筲箕灣等。後來更舉辦國際龍舟賽事。20世紀中期開始有非華裔人士參與,例如赤柱1960年代後期已開始有外籍人士參與龍舟賽。於1976年香港旅遊協會以及香港漁民聯會開始於端午節後舉辨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並將龍舟推廣成國際體育運動。龍舟比賽於香港亦為官民同樂的活動,於英屬香港年代已有政府官員為比賽進行主禮以及頒獎等,而此於香港主權移交後仍一直保持。現時香港不少地方均於端午節當日舉辦龍舟比賽以及利用龍舟祭祀還神,並會於電視直播部分賽事。香港端午節多個地區皆有龍舟賽,包括香港仔淺水灣長洲蒲苔島南丫島榕樹灣屯門沙田城門河、大埔吐露港等,而於每次的龍舟賽前均會舉行「放紙龍」儀式,祈求平安[149]
大嶼山大澳的在別具特色的端午遊涌習俗,始於19世紀,並於2011年被列為香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8],現時這項活動由大澳三個傳統漁業行會包括扒艇行、鮮魚行和合心堂舉辦,五月初四早上,人們會前往大澳各主要廟宇請神,端午節當天早上會把神像放在龍舟上巡遊各水道,沿岸居民焚香拜祭,巡遊完畢就會送神回廟[150]。香港的西貢大埔香港仔等地部份村落則有午夜划龍舟紀念宋帝昺的習俗,這些村落的是由惠東七姓村的後代建立,沿襲了祖籍地的習俗,當地又稱為「扒祖先」、「鬼龍舟」[80][81]
除了吃粽子、爬龍舟外,有些人還會選這天去游泳,稱為「游龍舟水」,人們相信游龍舟水有祈福、改變運程及辟走邪氣等作用,可帶來好運,這種說法認為游龍舟水時厄運和邪氣會在水中停止下來。另一方面又因為龍屬土,土剋水,水為財,游龍舟水亦有助吸收財運[151]。這天香港各泳灘泳池都擠滿游龍舟水的弄潮兒[152]

臺灣


宜蘭縣蘇澳鎮南方澳內埤海邊的端午划龍舟


2011年端午節的新竹南寮舊漁港,可見眾多攤商、人潮、龍船和各式車輛。


主條目:臺灣端午節

早年漢人定居台灣,同時帶來端午節的習俗。由於台灣地處亞熱帶,早期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常因為多無法適應當地氣候而死於瘴癘時疫,端午這個以驅疾避疫的節日也就受到當地漢人重視。最早關於台灣漢人過端午的文字記錄載於清朝的文獻。[153]
台灣漢人傳統上於端午節清晨會「送蚊」,先燃燒稻梗熏室,然後把楮錢放在路旁,並在門楣上懸蒲艾和插稻草,認為可以避蚊蚋,又會插代表老當益壯的榕樹枝,民間又有「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說法。[154],學生會送紅包給老師,老師則送學生扇子。居喪中的家庭不包粽子,而是由親友贈送,稱為「送節」,喪家則以糖為回禮。農家會把稱為「福金」的一種金紙穿在竹竿上插在田間(代表土地神神位),他們相信可以防害蟲。也有些人會用鹽醃紫蘇葉和蕃石榴葉做一種叫「鹹茶」的藥茶。又有在端午節打石戰的習俗,但因為常造成嚴重傷亡,在日治時期被政府視為「蒙昧惡俗」而禁止,逐漸式微[87]
與其他華人地區一樣許多人會在端午節穿紅色的東西以代表幸運的東西,台灣端午節賽龍舟和繫五彩縷的習俗,當地人把划龍舟稱為「扒龍船」,把五彩縷稱為「神煉」。各地都有具備本土特色的扒龍船活動,其中宜蘭縣二龍村龍舟競渡於2001年(民國90年)已被中華民國觀光局列為「國家十大民俗節慶活動」,而官方也會於各地舉行龍舟競賽,知名的龍舟賽會場有新北市碧潭宜蘭縣冬山河彰化縣鹿港鎮吉安水道、台南運河高雄市愛河[76]臺中市南屯區的犁頭店有端午穿木屐躦鯪鯉的習俗,現在已發展成一種趣味競賽。台灣端午節還有打「午時水」的風俗,認為端午當天「中晝」(中午)是全年陽氣最盛的時刻飲用午時水可強身健體、驅除百病,加入了香茅、艾草、菖蒲等驅邪植物,另外當天以午時水洗艾草水稱為「沐午時水」,同樣也有防毒健身的效果。而當地傳說臺中市大甲區鐵砧山的劍井是當年鄭成功插劍禱泉的地點,而自又相傳鎑砧山盛産各種靈藥仙草,於是劍井午時水的功效就被傳說得神奇無比,又傳說端午節正午可以在井中見到鄭成功的劍影,見到劍影的人全年必無災厄[1][76]
除粽子外,台灣人端午節還會吃桃李、茄子菜豆,一般認為是代表健康長壽,當地俗話說「食茄吃到會搖,吃豆吃到老老」。但苗栗客家人則認為李子象徵子孫繁衍和可以預防中暑,吃長豆是因為長豆形狀像蛇,吃了就不會被蛇咬,吃茄子則可預防蚊子咬[註 2]。粽子方面南北各有特色,而客家人的粽子還分鹼粽及鹹粽。鹼粽用來祭祀,鹹粽則純粹用來解饞[1]

2019年5月31日 星期五

Ameba

Ameba
Wiki:
Ameba(日語:アメーバ;或直譯為變形蟲)是由日本網路公司(英語:Dot-com company)CyberAgent(日語:サイバーエージェント)所推出的社交網路服務。包含部落格「Ameba 部落格(日語:アメーバブログ(日語:アメーバブログ))」、社群遊戲「Ameba Pigg(日語:アメーバピグ(日語:アメーバピグ))」等服務。

Quick facts: 網站類型, 語言…

概要

Ameba是日本規模最大的社交網路服務網站,在2011年2月時會員數已到達1,300萬人[2]。部落格的活躍使用者數量在2009年11月時達到每月115萬人[3]。日本國內的網站獨立訪客數在2009年11月時達到每月220萬人[4]。頁面存取次數為每月2億3000萬。在其他調查內與FC2、Yahoo!部落格並稱三強。[5]。2011年6月底時,會員總數達到1,645萬人。
許多藝人和公眾人物皆在Ameba開設官方部落格與支持者互動[6],透過與大眾傳播媒體的合作,提升使用者人數和網頁閱覽次數。
2012年6月開放網路社群遊戲API,讓用戶能透過Twitter、Facebook等帳號登入網站[7]。同年11月推出針對智慧型手機的服務「Ameba Smart Phone(日語:Amebaスマホ)」,耗資約30億日圓廣告費宣傳[8]。

沿革

2004年9月15日 - 開始網站服務[9]。

2006年 - 在 Softbank 的『Yahoo・Internet・Guide』舉辦的「Web of Year 2006」中獲得部落格部門的第一名。

2006年9月 - 推出手機服務「Amebaモバイル」[10]。

2007年3月 - 與小學館『週刊Young Sunday』合作舉辦寫真偶像競賽「YS・アメブロ乙女学院」。

2008年10月 - 獲頒日本設計振興會的好設計獎[11]。

2009年2月 - 推出虛擬化身社交遊戲「Ameba Pigg」[10]。

2009年3月 - 推出虛擬化身社交遊戲「Ameba Pigg」在Facebook的英語版遊戲「Ameba Pico」。

2012年6月 - 推出針對智慧型手機的「Ameba」網站[10]。

2012年10月 - 推出針對智慧型手機的遊戲「女友伴身邊(ガールフレンド(仮))」[10]。

2012年12月 - 宣布因財政理由關閉「Ameba Pico」。

2019年3月15日 - 手機APP「Pigg EDEN」停止營運。[12]

2019年12月2日 -因Adobe不再支援Flash的緣故[13],關閉電腦版「Ameba Pigg」、「Pigg Life」、「PiGG BRAVE」、「Pigg WORLD」、「Pigg CAFE」、「Pigg ISLAND」、及連帶影響到的「mobile Pigg」和「到哪都可以Pigg Life」等8項服務。[14]

主要服務

Ameba Blog(日語:アメーバブログ)提供部落格服務。除了基本的部落格撰寫之外,也提供了讀者登入、部落格排名等等附加的功能。Ameba News(日語:アメーバニュース)以提供居酒屋閒談話題為目的的新聞網站。提供部落格話題、八卦流言為主。使用者也可直接參照新聞到他們的部落格內並撰寫自己的文章。Ameba Vision影音分享網站。Ameba Pigg・Pigg Life(日語:アメーバピグ・ピグライフ)多樣化的社群角色扮演遊戲。Ameba 社團(日語:Amebaグルっぽ)讓志同道合的網友們能夠聚集在一起,提供留言板讓大家聊天的社群服務。主辦者可限定參與的成員,因此有許多社團必須經過「面試」後才能加入。Ameba Now(日語:Amebaなう)使用者介面類似 Twitter 的微部落格服務。能夠發表140字以內的文字、表情符號和相片。也能「關注」其他會員,以及觀看名人、藝人所發表的文章。

Ameba Pico關閉

2012年11月,亦即Ameba Pico關閉前一個月,Ameba Pico宣布該遊戲即將於12月7日關閉,引起玩家們很大的反應,更一度發起連署行動要求不要關閉。
在遊戲關閉的前後,不斷傳出不同說法的關閉傳聞,其中一個是指有一名婦女,說她的女兒差點被一名在Ameba Pico認識的40幾嵗男人綁架並強奸,她強烈譴責Ameba Pico並沒有阻止該一事件發生,更入稟法院起訴Ameba Pico,最終該名婦女起訴成功,Ameba Pico要賠償大量罰金,導致資金不足而要關閉[15]。

參考資料

More information: Tap to expand…

外部連結

(日文) Ameba官方網站

(日文) Ameba部落格

(日文)AmebaVision

(日文) Ameba Now

(日文) Ameba Pigg

(日文) Pigg Life

'

2019年5月29日 星期三

QR碼

QR圖碼
H:創始人原昌宏。
維基百科介紹:
QR圖碼(全稱為快速響應矩陣圖碼;英語:Quick Response Code)是二維條碼的一種,於1994年由日本DENSO WAVE公司發明。QR來自英文Quick Response的縮寫,即快速反應,因為發明者希望QR碼可以快速解碼其內容[1]。QR碼使用四種標準化編碼模式(數字、字母數字、位元組(二進制)和日文(Shift_JIS))來儲存資料。QR碼常見於日本,為目前日本最通用的二維空間條碼,在世界各國廣泛運用於手機讀碼操作[2]。QR碼比普通一維條碼具有快速讀取和更大的儲存資料容量,也無需要像一維條碼般在掃描時需要直線對準掃描器。因此其應用範圍已經擴展到包括產品跟蹤,物品識別,文件管理,庫存營銷等方面。

本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內容為 http://zh.wikpedia.org(中文維基百科首頁)的QR碼

格式

QR碼呈正方形,常見的是黑白兩色。在3個角落,印有較小,像「回」字的正方圖案。這3個是幫助解碼軟體定位的圖案,使用者不需要對準,無論以任何角度掃描,資料仍然可以正確被讀取[3]。
日本QR碼的標準JIS X 0510在1999年1月發布,而其對應的ISO國際標準ISO/IEC18004,則在2000年6月獲得批准。根據Denso Wave公司的網站資料,QR碼是屬於開放式的標準,QR碼的規格公開,雖由Denso Wave公司持有的專利權益,但不會被執行。
除了標準的QR碼之外,也存在一種稱為「微型QR碼」的格式,是QR碼標準的縮小版本,主要是為了無法處理較大型掃描的應用而設計。微型QR碼同樣有多種標準,最高可儲存35個字元。

技術特性

結構

QR碼最大特徵為其左上,右上,左下三個大型的如同「回」字的黑白間同心方圖案,為QR碼辨識定位標記,失去其中一個會影響辨識。而呈棋盤般分布的有別與大定位標記的較小的同心方則為其校正標記,用於校正辨識,版本1沒有校正標記,版本2在右下方,其中心點在左下和右上定位標記的外邊框的相交點,版本10開始以每個等距的方式出現在右下校正點至左下和右上定位標記的外邊框的連線、左上與左下定位標記的外邊框的連線、左上與右上定位標記的外邊框的連線之間、這四邊線上等距點對邊相連線,版本10等距有1個,版本25為3個,版本40為5個。

加密

日本法務省入國管理局在護照入境許可證上使用加密的QR碼。

儲存

QR碼一共提供40種不同版本儲存密度的結構,對應指示圖的「版本資訊」,版本1為21×21模組(模組為QR碼中的最小單元),每增加一個版本,長寬各增加4個模組,最大的版本40為177×177模組。
QR碼最大資料容量(對於版本40)數字最多7,089字元字母最多4,296字元二進位數(8 bit)最多2,953 位元組日文漢字/片假名最多1,817字元(採用Shift JIS)中文漢字最多984字元(採用UTF-8)最多1,800字元(採用BIG5/GB2312)

容錯能力

QR碼有容錯能力,QR碼圖形如果有破損,仍然可以被機器讀取內容,最高可以到30%面積破損仍可被讀取。所以QR碼可以被廣泛使用在運輸外箱上。
相對而言,容錯率愈高,QR碼圖形面積愈大。所以一般折衷使用15%容錯能力。

More information: 錯誤修正容量…

編碼

1. 格式資訊
QR碼的格式資訊記錄了兩種資料:糾錯等級和掩碼的類型。掩碼的作用是為了對資料區域進行掩模以利於掃瞄器識別,可以避免資料區域出現連續的空白或者連續的黑色區,同時也避免了資料區出現類似定位點樣式的正方形出現。掩模圖案在整個資料區域的網格內不斷重複進行掩模計算(功能圖形不進行掩模),資料區上對應掩模黑色模組的單元將會反轉。每個二維碼上會有兩組相同的格式資訊出現,並且帶有有BCH糾錯。

格式資訊說明

解碼

本章節需要擴充

應用

QR碼最早在汽車製造廠為了便於追蹤零件而使用,今日QR碼已廣泛使用在各行各業的存貨管理。使用者亦可透過設有RS-232C介面的個人電腦及解碼程式,連接掃描器或攝影機取得QR碼中的資料,十分適合存貨管理等企業應用。

日本

近年來,日本的行動電話公司開始在有相機的行動電話加入QR碼讀取軟體,為QR碼帶來更廣泛、更新穎的消費者相關用途。主要能讓使用者減少在手機上輸入文字等資料的麻煩。最早設有QR碼閱讀功能的行動電話是「SoftBank」(J-PHONE)的「J-SH09」。
使用QR碼來儲存商店位址及網址,在日本的雜誌及廣告上越來越流行。而在名片上加入QR碼亦逐漸成為趨勢, 這讓將對方個人資料輸入手機的工作變得更簡單。除個人聯絡資料外,使用照相手機掃瞄車站海報、商店型錄等地方上的QR條碼之後,就能立即連至條碼所在的產品網頁,並了解訂購與該人物的資訊,或藉由撥打電話號碼來讓使用者取得該商品的優惠。而大型的日本網站如Yahoo!等也有應用QR碼,為消費者提供網址及優惠等資訊。
在公共事務上,QR碼也有很多應用機會:例如日本出入境管理已採用列印QR碼標籤貼在入境人員護照上,替代以往只是蓋印入境章。在日本許多公共汽車站牌都已增加上QR碼,乘客只需用手機閱讀解碼,就可以及時獲得該站牌的路線與班車時刻資訊。

臺灣

在台灣,中華電信是最早應用QR碼作為介面的電信公司之一。其emome 636影城通服務也是一種利用手機直接訂購電影票,並以MMS簡訊傳送附有QR碼的訂位記錄給訂購者。訂票人只需在開場前至櫃臺出示手機中的QR碼,即可確認訂位記錄。因此又稱作「行動條碼」。
台灣高鐵在2010年2月時所推出的高鐵超商取票服務,於付款完成後所取得的高鐵車票在票面上印有QR碼,在搭乘高鐵列車時可直接持該車票,將印有QR碼的一面朝下對準高鐵各車站驗票閘門的條碼掃描區,利用感應方式即可通過閘門。2011年10月28日起,以智慧型手機購票後下載條碼,開啟後即可以手機畫面感應通關,免持紙票使得購票與搭車流程更為流暢。
行政院農委會推廣生產履歷[4]的機制,民眾可藉由生鮮產品上面所附有的QR碼E標誌,用自己的照相手機一照,再藉由手機內建的QR碼解碼功能,便能看到生鮮產品的生產資訊。

中國大陸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2009年開始在火車票上使用QR碼用於快速辨識,現實中掃描的得到的內容仍有加密

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於2009年12月10日開始改版鐵路車票, 新版車票採用QR碼作為防偽措施,取代以前的一維條碼[5]。
浙江省杭州市、四川省成都市及河北省石家莊市等地區的公交業者,在站台和車上,使用QR碼提供給市民公交的線路資訊。
2012年春節期間,中國的一家線上支付平台支付寶實現了透過QR碼進行銀行卡轉帳和送紅包的功能,允許用戶在支付寶平台線上生產、製作「電子紅包」QR碼,其包含了轉帳金額、收款人和祝福語等訊息,並透過網際網路傳送至收款人,收款人使用相關裝置掃描QR碼後,帳款就可以成功地轉入其銀行帳戶中[6]。
2016年開始,QR碼被共用單車廣泛使用。用戶只需要用手機掃描共用單車上的QR碼即可開鎖使用單車。微信錢包和支付寶的行動應用也可以通過給商戶展示QR碼或者掃描商戶的QR碼來完成電子錢包支付。接受行動應用APP支付的商戶包含沿街售賣的小商販、計程車一類的個體經營者。QR碼成為推廣中國大陸數字支付的重要環節之一。

香港

2007年,香港的行動電話公司也開始開始利用QR碼,PCCW mobile[7]首個一站式手機購票服務 -「流動戲票」。只須以手機登入購票,便可以收到「流動戲票」MMS簡訊,內附有QR碼,在進電影院前把行動電話放於QR碼掃描器上,便可進場。此外,現時香港亦有首本利用QR碼的雜誌,名為CPU。

主要應用項目

主要應用項目

QR碼的主要應用的項目可分成四類:

自動化文字傳輸:通常應用在文字的傳輸,利用快速方便的模式,讓人可以輕鬆輸入如位址、電話號碼、行事曆等,進行名片、行程資料等的快速交換。

數位內容下載:通常應用在電信公司遊戲及影音的下載,在帳單中列印相關的QR碼資訊供消費者下載,消費者透過QR碼的解碼,就能輕易連線到下載的網頁,下載需要的數位內容。

網址快速連結:以提供使用者進行網址快速連結、電話快速撥號等。

身分鑑別與商務交易:許多公司現在正在推行QR碼防偽機制,利用商品提供的QR碼連結至交易網站,付款完成後系統發回QR碼當成購買身分鑑別,應用於購買票券、販賣機等。在消費者端,也開始有企業提供了商品品牌確認的服務,透過QR碼連結至統一驗證中心,去核對商品資料是否正確,並提供生產履歷供消費者查詢,消費者能夠更明白商品的資訊,除了能夠杜絕仿冒品,對消費者的購物更是多了一層保護。

讀取方式

運作原理
圖中文字:手機對準二維碼→拍照→解碼→開啟網頁

利用30萬畫素以上的照相手機,搭配手機內的QR碼解碼軟體,對著QR碼一照,解碼軟體會自動解讀此訊息,顯示於手機螢幕上面,目前也有運用到Webcam的鏡頭來解碼。
此外,CodeTwo、QuickMark會提供PC版的QR碼解碼軟體,讓沒有照相手機的使用者也能直接透過PC版QR碼解碼軟體直接截取螢幕上的QR碼得到相關資訊,使手機和PC使用者都能體驗到QR碼帶來的方便性。

變種

微型QR碼例子

本章節需要擴充

與其他技術的結合

運用QR碼及GPS的手機導航技術,讓用戶簡化在手機中輸入座標的程式,只須透過QR碼照相手機一照,便可及時將地理座標儲存在手機當中。

軼聞

2019年2月22日,中國大陸媒體《環球網》發布新聞「日本人提出向中國收取『二維碼』使用費?中國有權說No!」[8],在中國大陸網路中引發熱議。但隨後被網友及媒體指出這是一條假新聞[9]。

參見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QR碼

條碼

日本手機文化

參考資料

More information: Tap to expand…

外部連結

QR Code官方網站(自動在地化)

2019年5月27日 星期一

愛情零距離

愛情零距離
維基百科介紹:
愛情零距離(英語:Ground Floor)是一部美國情境喜劇,由Bill Lawrence與Greg Malins製作,於2013年11月14日在美國TBS(英語:TBS (U.S. TV channel))電視台首映。[1] 本劇由史蓋勒·奧斯丁與布莉嘉·海蘭和 en:John C. McGinley主演,劇情為一位高階銀行經理人布洛迪(Brody)愛上了一位在同一棟大樓的樓下維修主管珍妮佛(Jennifer)。
本條目部分連結不符合格式手冊規範。跨語言連結及章節標題等處的連結可能需要清理。(2015年12月11日)

Quick facts: 類型, 開創 …

Ground Floor
愛情零距離類型情境喜劇開創

Bill Lawrence

Greg Malins

主演

史蓋勒·奧斯丁

Briga Heelan

Rory Scovel

Rene Gube

James Earl

Alexis Knapp

John C. McGinley

國家/地區美國語言英語季數2集數20製作執行製作

Bill Lawrence

Jeff Astrof

Jeff Ingold

機位多攝影機製作公司Doozer Productions
Warner Bros. Television發行公司Warner Bros. Television Distribution播映首播頻道TBS(英語:TBS (U.S. TV channel))圖像制式480i(SDTV)
1080i(HDTV)播出日期2013年11月14日-2015年2月10日外部連結官方網站

Close

劇情大綱

本劇男主角布洛迪(Brody) (史蓋勒·奧斯丁飾演),一位投資顧問公司的經理人,在公司派對認識珍妮佛(Jennifer) (Briga Heelan飾演),後來才知道珍妮佛在他工作的同一間公司的樓下不同部門工作,認識了之後,布洛迪決定要追求珍妮佛,然而布洛迪和珍妮佛的同事都不甚同意這種地位不同的交往,而故事劇情就圍繞在兩人與同事之間的感情和生活。

角色

史蓋勒·奧斯丁飾演 布洛迪‧卡羅‧摩爾(Brody Carol Moyer),男主角,在投資顧問公司上班,是一名白領階層的上班族,深受老闆曼斯菲爾德先生信任,擅長唱歌。

布莉嘉·海蘭(Briga Heelan) 飾演 珍妮佛‧米勒(Jenny Miller),女主角,在投資顧問公司的總務管理部門工作,跟樓上的投資部門不同,所以對布洛迪有偏見,但經過了解之後開始交往。

Rory Scovel 飾演 馬克「哈佛」‧夏克(Mark "Harvard" Shrake),珍妮佛的同事,暗戀珍妮佛。

Rene Gube 飾演 麥克「三冠王」‧阮(Mike "Threepeat" Nguyen),布洛迪的同事兼好友,亞裔,三冠王是他的綽號。

James Earl 飾演 德瑞克‧杜普(Derrick Dupree),珍妮佛的同事,黑人,為人風趣,會彈鋼琴。

艾莉克西斯·納普飾演 多麗 (Tori),珍妮佛部門的同事之一,是個年輕的亮麗小姐,經常在酒吧喝到白天在過來上班睡覺。

John C. McGinley 飾演 雷明頓斯‧圖爾特‧曼斯菲爾德(Remington Stewart Mansfield),投資公司的創辦人兼老闆,對布洛迪視如己出,因此經常給予布洛迪其他非公事上的建議。

Emily Heller 飾演 琳賽(Lindsay) (第二季現身)[2]接替布洛迪位置的女職員。

製作過程

TBS(英語:TBS (U.S. TV channel))電視台於2013年2月21日預訂製作本劇的試播集。本劇由Bill Lawrence 與 Greg Malins製作,Lawrence 並同時與 Jeff Astrof 以及 Jeff Ingold 擔任執行製作,由華納兄弟製作公司以及Doozer製作公司共同製作。[3]
2013年2月開始宣布選角,en:John C. McGinley 是第一位選出來的人,飾演曼斯菲爾德先生(Mr. Mansfield),老闆。[4] 史蓋勒·奧斯丁與布莉嘉·海蘭分別加入本劇組擔任主要主角,史蓋勒飾演布洛迪,一位哈佛大學畢業,在投資顧問公司擔任經紀人,愛上了由布莉嘉飾演的珍妮佛,一位總務管理部門的主管。[5] 稍後宣布Rene Gube 與 James Earl, Gube 飾演三冠王(Threepeat),布洛迪的同事;Earl 則飾演德瑞克(Derrick),珍妮佛的同事。[6] Rory Scovel 稍後也加入本劇組飾演「哈佛」,另一位珍妮佛的同事,並暗戀珍妮佛已久。[7] 艾莉克西斯·納普是最後一位加入本劇組的演員,飾演多麗(Tori),一位性感的女性,也是珍妮佛的同事,經常在酒吧喝到通霄並且在上班時打瞌睡。[8]
2013年5月10日,TBS電視台宣布本劇將於2013年11月14日首映。[9][1]
2014年3月6日,TBS電視台宣布續訂本劇第二季,維持十集,並於2014年12月9日首映。[10]

2019年5月25日 星期六

二十四笑

二十四笑
H:20190525早上HBO於0820至0955上演
U2電影介紹:

英文片名:Cheaper by the Dozen 2

貝克家族又回來了!這回比上次更勁爆。繼【十二生笑】全美票房歡喜破億,火速開拍的續集片【二十四笑】再次把最受歡迎的「大家庭」帶到觀眾面前。續集裡的貝克家族將面對另一個大家庭的挑戰,兩邊的老爸從念書到出社會工作,都是死對頭。【十二生笑】全員再集合,包括史提夫馬丁、邦妮杭特、派波培拉寶、希拉蕊杜芙,新加入的家庭則由尤金李維領軍,格局更大,動作場面更多、笑點更機車,當然也更感人的【二十四笑】,貝克家族將面對更刺激的冒險。【二十四笑】中,湯姆貝克(史提夫馬丁飾演)和妻子凱特希望帶著全家大小去度假,帶12個孩子到安靜偏僻的威斯康辛小鎮的溫內特湖畔,一直以來貝克家族都在這裡歡度家庭假期。如今長女出嫁、孩子漸長,貝克夫婦深感這可能是最後一次全員出遊的假期了。偏偏,這個溫馨的旅行計畫卻因為莫陶家族的出現而毀於一旦,原來該家族大家長吉米莫陶是湯姆貝克從學生時代起的宿敵,兩個性格觀念及生活型態都差很多的大男人,卻同樣愛面子又生了很多小孩,兩個鬧烘烘的家族,就在溫內特湖畔展開他們的百戰大勝利,觀光景點變成羅馬競技場。為了家庭、為了老爸,兩家二十四口人,全力以赴。20世紀福斯最新作品,由亞當薛曼執導,史提夫馬丁、邦妮杭特、派波培拉寶、希拉蕊杜夫和尤金李維主演,。【二十四笑】改編自法蘭克小吉貝的同名小說,山姆哈伯擔任編劇,並由去年執導【限制級褓姆】票房破億的亞當薛曼擔任導演。果然繼續受到觀眾歡迎,全美票房逼近一億美金。

十二生笑

十二生笑
H:20031225美國上映
維基百科介紹:
十二生笑(Cheaper by the Dozen)是2003年美國的一部喜劇電影。這部電影是改編自1948年Frank Bunker Gilbreth和Lillian Moller Gilbreth以及他們12個孩子的自傳性小說Cheaper by the Dozen和1950年的同名電影。電影由20世紀福克斯發行,且後來拍攝了續集《二十四笑》。

Quick facts: 導演, 監製 …

Cheaper by the Dozen基本資料導演Shawn Levy監製Robert Simonds
Michael Barnathan
Ben Myron劇本Sam Harper
Joel Cohen
Alec Sokolow故事Craig Titley原著《Cheaper by the Dozen》
Frank B. Gilbreth, Jr.
Emestine Gilbreth Carey作品旁白Bonnie Hunt主演Steve Martin
Bonnie Hunt
Hilary Duff
Tom Welling
Piper Perabo配樂Christophe Beck攝影Jonathan Brown剪輯George Folsey, Jr.製片商Robert Simonds Productions片長98 minutes產地 美國語言English上映及發行上映日期

2003年12月25日

發行商20th Century Fox預算$40 million票房$190,212,113續作一打親上親[*]

Close

故事

人物

貝克家

演員角色角色介紹史提夫·馬丁
Steve Martin湯姆·貝克
Tom Baker本作主角,貝克家大家長,知名大學美式足球教練。邦妮·杭特
Bonnie Hunt凱特·貝克
Kate Gilbreth Baker湯姆之妻,知名作家。潘波·裴拉柏
Piper Perabo諾拉·貝克
Nora Baker22歲,長女,排行第一。
和男友漢克同居。湯姆·威靈
Tom Welling查理·貝克
Charlie Baker17歲,長男,排行第二。
美式足球選手,有一女友貝絲。希拉蕊·杜芙
Hilary Duff蘿琳·貝克
Lorraine Baker16歲,次女,排行第三。
崇尚流行,厭惡穿諾拉的二手衣。凱文·史密特
Kevin Schmidt亨利·貝克
Henry Baker12歲,次男,排行第四。
將查理視為家中偶像,擅長演奏單簧管。艾莉森·史托納
Alyson Stoner莎拉·貝克
Sarah Baker11歲,三女,排行第五。
鬼點子甚多的惡作劇高手,有時失控;個性男孩子氣。雅各·史密斯
Jacob Smith傑克·貝克
Jake Baker10歲,三男,排行第六。
總以滑板代步,與莎拉、麥可最親。佛瑞斯特·藍迪斯
Forrest Landis馬克·貝克
Mark Baker9歲,四男,排行第七。
紅髮的四眼田雞常被莎拉欺負。喜歡奇珍異獸,養了隻名為「豆豆」的青蛙。總試著讓「貝克家」回到過去。莉莉安娜·穆咪
Liliana Mumy潔西卡·貝克
Jessica Baker8歲,四女,排行第八。
和金姆是雙胞胎姊妹。摩根·約特
Morgan York金姆·貝克
Kim Baker8歲,五女,排行第九。
和潔西卡是雙胞胎姊妹。布萊克·伍德路夫
Blake Woodruff麥可·貝克
Mike Baker6歲,五男,排行第十。
布蘭特·金斯曼/尚恩·金斯曼
Brent and Shane Kinsman凱爾·貝克/奈傑爾·貝克
Kyle and Nigel Baker5歲,六、七男,排行第十一、十二。

相關人物

演員角色角色介紹史提芬·安東尼·勞倫斯
Steven Anthony Lawrence狄倫·謝克
Dylan Shenk謝克家獨子。寶拉·馬歇爾
Paula Marshall提娜·謝克
Tina Shenk狄倫母親。艾倫·洛克
Alan Ruck比爾·謝克
Bill Shenk狄倫父親。理察·詹金斯
Richard Jenkins雪克·馬怪爾
Shake McGuire艾倫·洛克
Alan Ruck比爾·謝克
Bill Shenk艾希頓·庫奇
Ashton Kutcher漢克
Hank諾拉男友。蒂芬妮·杜邦
Tiffany Dupont貝絲
Beth查理女友。寇帝·林利
Cody Linley昆恩
Quinn

參考

外部連結

Archive of Official Website

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上《Cheaper by the Dozen》的資料(英文)

爛番茄上《Cheaper by the Dozen》的資料(英文)

AllMovie上《Cheaper by the Dozen 》的資料(英文)

Movie stills

2019年5月7日 星期二

性愛自修室(限18歲)

性愛自修室(限18歲)
維基百科介紹:
《性愛自修室》(英語:Sex Education)是一部英國喜劇網絡影集,由羅莉·努開創。第一季於2019年1月11日在線上流媒體平台網飛首播,共8集。2019年2月1日,網飛宣布預訂影集第二季。

Quick facts: 類型, 開創 …

性愛自修室
Sex Education

第一集標題畫面

類型

喜劇

劇情

開創羅莉·努主演

阿薩·巴特菲爾德

吉蓮·安德森

努庫提·加特瓦(英語:Ncuti Gatwa)

艾瑪·麥基

康納·斯溫德爾斯(英語:Connor Swindells)

凱達·威廉士-斯特林(英語:Kedar Williams-Stirling)

國家/地區 英國語言英文季數1集數8(每集列表)每集長度46–52分鐘製作製作人喬恩·詹寧斯執行製作

傑米·坎貝爾

喬爾·威爾遜

剪輯

史蒂夫·阿克羅伊德

大衛·韋伯

卡魯姆·羅斯

攝影

傑米·凱恩

奧利·羅素

製作公司十一電影發行公司網飛播映首播頻道網飛圖像制式4K解析度(超高畫質電視)播出日期2019年1月11日-至今外部連結官方網站

Close

概要

高中生處男歐帝斯的媽媽珍·米爾本是一名性治療醫師,他與性格叛逆的同學梅芙一起在學校設立地下性愛治療診所,解決同學們各式各樣的問題。注意,此影集有輕微兒童不宜內容[1][2]。

演員與角色

主要角色

阿薩·巴特菲爾德飾演 歐帝斯·米爾本(Otis Milbum)

性情內斂靦腆的高中生,尷尬於母親的職業以及她對自己的私人和性生活過多干涉。

吉蓮·安德森 飾演 珍·米爾本醫生(Dr Jean F. Milburn)

知名性治療醫師,歐帝斯的母親,經常與不同男性發生一夜情。

努庫提·加特瓦(英語:Ncuti Gatwa) 飾演 埃里克·埃菲翁(Eric Effiong)

歐帝斯的好朋友,同性戀,來自非裔宗教家庭。

艾瑪·麥基 飾演 梅芙·威利(Maeve Willey)

不喜社交的「壞女孩」,與歐帝斯成為朋友,並與他一起在校園開設秘密性治療診所。

康納·斯溫德爾斯(英語:Connor Swindells) 飾演 亞當·格羅夫(Adam Groff)

校長的兒子,與父親關係緊張。經常霸凌埃里克。

凱達·威廉士-斯特林(英語:Kedar Williams-Stirling) 飾演 傑克遜(Jackson)

埃利斯戴爾·皮特里(英語:Alistair Petrie)飾演 格羅夫先生(Mr. Groff)

莫爾代爾中學的校長,亞當嚴格的父親。

艾米·盧·伍德(英語:Aimee Lou Wood) 飾演 艾梅·吉布斯(Aimee Gibbs)

校園內廣受歡迎的女生,與梅芙有著不同尋常的友誼。

常規角色

詹姆斯·柏爾福飾演 雷米(Remi)

劇集

More information: 總集數, 集數 …

製作

《性愛自修室》第一季先行宣傳海報

莫爾代爾高中的取景地為威爾斯新港大學(英語:University of Wales, Newport)卡利恩(英語:Caerleon)校區。雖然劇中演員操英國口音,但劇組將劇中的學校布置為美式高中[3]

開發

2017年11月28日,網飛宣布預訂製作該影集,由羅莉·努開創,傑米·坎貝爾和喬爾·威爾遜擔任執行製片。本·泰勒有望執導影集。製作公司還包括十一電影[1][4]。2018年12月4日,網飛宣布首播日期為2019年1月11日[5],共8集[6]。2019年2月1日,網飛宣布預訂影集第二季[7][8]。

選角

2018年5月17日,吉蓮·安德森、阿薩·巴特菲爾德、努庫提·加特瓦、康納·斯溫德爾斯和凱達·威廉士-斯特林確定出演主要角色[9][10][11]。7月16日,報道稱詹姆斯·柏爾福將出演劇中常規角色[12]。

宣傳

2019年1月2日,影集公布了第一支正式預告片[13]。

迴響

《性愛自修室》收到了來自劇評人的讚譽。在影視匯總點評網站爛番茄上獲得了88%的新鮮度,8.04/10分(25位劇評人)[14]。在Metacritic網站上獲得了普遍好評,81/100分(14位劇評人)[15]。

資料來源

More information: Tap to expand…

外部鏈接

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上《性愛自修室》的資料(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