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7日 星期二

兩德統一19901003

兩德統一19901003
維基百科介紹:
兩德統一(德語:Deutsche Wiedervereinigung)指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於1990年10月3日通過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的方式完成的德國統一。1990年3月18日東德舉行史上第一次民主選舉之後,東西德立即展開統一談判,最後兩德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佔領德國的四國(美、英、法、蘇)達成《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允許統一之後的德國成為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四個佔領國的特權全部取消。統一的德國繼續留在歐洲共同體(即後來的歐盟)以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原東德脫離華沙條約組織。

2018年4月8日 星期日

蚵仔麵線

蚵仔麵線
H:加蚵為蚵仔麵線,加大腸為大腸麵線,三寶大腸麵線!20180408W7錄。
維基百科介紹:^
蚵仔麵線:
蚵仔麵線(台灣話:ô-á mī-sòaⁿ)[1]台灣小吃中極具有特色的一種,主要原料為蚵仔(小牡蠣)和麵線,蚵需先拌太白粉,但市面上也有許多是用大腸麵線(tōa-tn̂g mī-sòaⁿ;滷好的豬大腸和麵線)來販售。


Quick facts: 全漢, 漢羅 …

蚵仔麵線

閩南語名稱?全漢蚵仔麵線漢羅蚵á麵線全羅Ô-á mī-sòaⁿ

Close

鹿港的蚵仔麵線,是清湯沒有勾芡


一碗蚵仔麵線的優劣決定於蚵的大小與新鮮度,拌太白粉時也必須注意蚵的完整性。豬大腸滷製的過程,與整碗麵線中的比例都是決定優劣的關鍵。在顧客購買蚵仔麵線時,商家通常會問要不要加辣,有些商家是以辣椒醬聞名。此外也可多加烏末、香菜等調味。

麵線的麵條分類


蚵仔麵線的麵線,常有「機器麵線」與「手工麵線」之分[2],機器麵線口感較差,手工麵線則較有口感,手工麵線的成本也較高。[3]


蚵仔麵線的湯底


而湯頭有用大骨熬、也有用化學的「肉精素」、味素雞粉柴魚熬湯、川燙大腸後的湯、川燙蚵仔後的湯、等等湯底,其中大骨使用者較少,肉精素使用者較多,較不健康;而柴魚熬湯則鮮美健康;川燙大腸後的湯則有濃厚的大腸味,一般認為較髒,但口味卻非常鮮美。


芶芡用的粉


麵線芶芡可讓整碗麵線口感更滑順,專業是以地瓜粉,家用則以太白粉芶芡。店家為了結省成本,常以川燙蚵仔的水拿來作麵線的湯底,又因蚵仔需有地瓜粉裹粉才能川燙,川燙後所留下來的蚵仔地瓜粉湯,不但是湯底的好材料,又能拿來作為煮麵線芶芡的材料(因內含地瓜粉的湯),可謂一舉兩得。


參考文獻


徐志摩

徐志摩
維基百科介紹: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槱森,小字又申,後改字志摩,浙江海寧人,中華民國著名新月派現代詩人散文家,亦是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的表兄[2][3]。徐志摩出生於富裕家庭,並曾留學英國。一生追求「愛」、「自由」與「美」(胡適語),這為他帶來了不少創作靈感,亦斷送了他的一生。徐志摩倡導新詩格律,對中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與胡適、聞一多、梁實秋、陳源等人於1923年創建新的文學團體:新月詩社


Quick facts: 逝世, 名 …

徐志摩詩人、散文家

徐志摩

名章垿字又申(後改字志摩)出生清光緒二十二年(歲次丙申)十二月十三日酉時[1]
1897年1月15日
 大清浙江杭州府海寧縣硤石鎮婚年1915年(與張幼儀)
1926年(與陸小曼)逝世1931年11月19日(34歲)
 中華民國山東省濟南市親屬父親徐申如(1872年-1944年)母親錢慕英(?-1931年)元配張嘉玢(1915年-1922年)繼室陸眉(1926年-1931年)元配之父張潤之

Close

徐志摩與張幼儀


生平


家庭背景


徐志摩出生於浙江海寧一個富裕家庭,他的父親徐申如,人稱「硤石鉅子」,又是硤石商會會長,擁有一座發電廠、一間梅醬廠、一間絲綢莊,在上海還有一家小錢莊


出生與童年


1897年1 月15日,徐志摩出生。

1900年起,入家塾讀書。
1907年,入硤石開智學堂就讀,從師張樹森,從而打下了古文根底。
1910年畢業,入杭州府中學(1913年改名為杭州一中,歷經沿革為今日之杭州高級中學),與徐達夫、厲麟似同班。他愛好文學,並在校刊《友聲》第一期上發表論文《論小說與社會之關係》,認為小說裨益於社會,「宜竭力提倡之」,這是他人生的第一篇作品。同時,他對文學也有興味,並發表了《雷錠與地球之歷史》等文。
1915年夏,18歲時於杭州一中畢業後,考入上海滬江大學(該校1950年代轉移到香港為崇基學院-也即現今的香港中文大學的一部分,校址則轉移給今上海理工大學)。

結婚


1915年12月5日(農曆乙卯年十月二十九日),經由父母安排,與張君勱之妹張幼儀結婚後,轉入上海浸信會學院學習。

1916年春(19歲),從上海浸信會學院退學。同年秋,轉入國立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法科預科。次年,北洋大學法科併入北京大學,入北京大學預科學習。
1918年6月,拜梁啟超為師。
1918年8月(21歲)赴留學,入克拉克大學歷史系
1919年9月(22歲)入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
1920年10月(23歲),赴英國倫敦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其間結識英國作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對文學興趣漸濃。旅英期間,徐志摩邂逅了林長民的女兒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對其窮追不捨,並要求當時在英國陪讀並懷了次子的元配張幼儀墮胎離婚。張不同意,徐遂不告而別。

離婚


1922年3月(25歲),與張幼儀離婚,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學習。同年10月回國。

1923年3月(26歲),發起成立「新月社」。同時在北京大學英文系任教。
1924年4月至5月(27歲),泰戈爾訪華,陪同在各地訪問;5月至7月,陪同到日本香港訪問。8月,第一本詩集《志摩的詩》出版。12月,《現代評論》週刊在北京創刊,為主要撰稿人。
1925年3月(28歲),辭去北京大學教職。

徐志摩和第二任妻子陸小曼


1925年3至5月,赴歐洲旅遊。
1926年(29歲),應任光華大學教授,兼東吳大學法學院英文教授;主持《晨報副刊·詩》;10月,與陸小曼結婚。
1927年春(29歲),參與籌辦新月書店。1927年9月,第二本詩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書店出版。任上海光華大學教授。
1928年2月(31歲),兼任上海大夏大學教授。10日,與聞一多、饒孟侃、葉公超等創辦《新月》月刊。
1928年6月至10月,赴日、美、歐、印等地旅遊。11月,最有名的代表作《再別康橋》問世。
1929年(32歲),辭去東吳大學大夏大學教職,兼任中華書局編輯。1929年9月,應聘任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英語文學教授。同年,兼中華書局、大東書局編輯。
1930年底(33歲),先後辭去上海光華大學南京中央大學教職。
1931年1月(34歲),與陳夢家、方瑋德等創辦《詩刊》季刊。1931年2月,任北京大學英文系教授。兼任北平女子大學教授。8月,詩集《猛虎集》出版。

飛機失事遇難


主條目:濟南號空難(英語:1931 Jinan air crash


1931年11月19日,因林徽音要在北平協和禮堂為外國使節演講「中國建築藝術」,徐志摩欲前去捧場,於早上八時搭乘中國航空公司「郵政號」司汀遜式九缸七座飛機(英語:Stinson Detroiter)由南京北上,然而,飛機在大霧中誤觸濟南開山(今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崮雲湖街道)墜落,徐志摩罹難,死時34歲。郁達夫在一篇悼文中說,徐志摩的死法,和拜倫雪萊的死法一樣不平凡[4]胡適在《追悼志摩》一文中亦有提及到這次事件,其後經由學者考究發現徐志摩在高空中就已經把飛機的窗戶打開, 冷空氣瞬間衝擊面部當場沒有生命跡象了,由此可知其死因並非失事造成而是失溫造成腦死 [5]

軼事


徐志摩在當時被認為是一個文壇富翁,他是大學教授中,唯一擁有私家汽車的人[6]


1923年,梁啟超(號任公)寫了長信很懇切地勸他:「萬不可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樂。弟之此舉其於弟將來之快樂能得與否,始茫如捕風,然先已予多數人以無量之苦痛。」「戀愛神聖為今之少年所樂道。……茲事蓋可遇而不可求。……況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鶻突,而得滿足得寧帖也極難。所夢想之神聖境界恐不可得,徒以煩惱終其身已耳。」任公又說:「嗚呼!志摩!天下豈有圓滿之宇宙?……當知吾儕以不求圓滿為生活態度,斯可以領略生活的妙味矣。……若沉迷於不可必得之夢境,挫折數次,生氣盡矣。鬱邑佗傺以死,死為無名。死猶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墮落至不復能自拔。嗚呼!志摩!可無懼耶!可無懼耶!」

志摩答覆任公的信,不承認他是把他人的苦痛來換自己的快樂。他回信說:「我之甘冒世之不韙,竭全力以鬥者,非特求免凶慘之苦痛,實求良心之安頓,求人格之確立,求靈魂之救度耳。人誰不求庸德?人誰不安現成?人誰不畏艱險?然且有突圍而出者,夫豈得已而然哉?我將於茫茫人海之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嗟夫吾師!我嘗奮我靈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熱滿之心血,明照我深奧之靈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輒欲麻木其靈魂,搗碎其理想,殺滅其希望,污毀其純潔!我之不流入墮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幾亦微矣!」


徐志摩留學後回到北平,常與朋友王賡相聚。王賡的妻子陸小曼,對徐志摩影響甚大。陸小曼聰慧活潑,是獨生女,父親陸寶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門生,回國後任賦稅司。徐志摩和陸小曼在北平交際場相識相愛,並談及婚嫁。徐父執意請梁啟超證婚,徐志摩求助於胡適,胡適果然把梁任公請了出來,梁任公在大庭廣眾之下罵徐志摩:「徐志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學問方面沒有成就,你這個人用情不專,以致離婚再娶……以後務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並以「希望這是你們最後一次結婚」這驚世駭俗的語句作為對兩人的期望。盛典舉罷,徐志摩與陸小曼南下定居上海


由於徐志摩離棄原配和兒子、再娶友人之妻,觸怒了父親,中斷了對他的經濟援助,而陸小曼生活揮霍無度,住的是3層樓的豪華住所,每月100銀洋的租金,家裡傭人眾多,有司機、廚師、男僕,還有貼身丫鬟,這些巨額花費使徐志摩入不敷支。應胡適的邀請,徐志摩兼教於北京大學,為了貼補家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間往返,同時在光華大學東吳大學法學院、大夏大學三所大學講課,課餘還得趕寫詩文,以賺取稿費。沉溺於跳舞、打牌、票戲等夜生活的陸小曼每天天亮才上床,睡到下午兩點才起身。


網傳徐志摩作品《阿詩瑪》為「魚的記憶只有7秒」的來源所在,但徐志摩的詩集和散文集中都沒有關於「魚的記憶只有7秒」的描述,且該詩與近代新月派風格迥異。


主要作品


詩集


《猛虎集》(收錄《再別康橋》)


《翡冷翠的一夜》


雲遊


《徐志摩全集》


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


小說散文集:《輪盤》。


另有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愛眉小札》(寫給陸小曼的日記)、《志摩日記》,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


文學風格


新詩


龍騎士

龍騎士
維基百科介紹:
H:20180408W7在Fox Movies於1115至1330上演的龍騎,2006年公映至今已久!
維基百科介紹:

《龍騎士》(英語:Eragon),2006年公映的動作奇幻冒險電影。由史蒂芬·范米爾(英語:Stefen Fangmeier)執導,艾德·史彼勒傑瑞米·艾恩斯約翰·馬克維奇主演。改編自克里斯多福·鮑里尼所作的同名小說[1]


本文介紹的是一部小說改編電影。關於同樣稱作「龍騎士」的作品,請見「龍騎士」。

Quick facts: 產地, 臺灣 …

龍騎士
Eragon

英文電影海報

基本資料導演史蒂芬·范米爾(英語:Stefen Fangmeier)監製約翰·戴維斯(英語:John Davis (producer)
亞當·古德曼(Adam Goodman)
吉爾·奈特爾(Gil Netter)編劇彼得·布克曼(英語:Peter Buchman)原著《龍騎士首部曲:飛龍聖戰
Eragon
作者-克里斯多福·鮑里尼主演艾德·史彼勒
傑瑞米·艾恩斯
席安娜·蓋蘿莉
羅勃·卡萊爾
吉蒙·韓蘇
加烈·希隆
喬絲·史東
瑞秋·懷茲(聲演)
約翰·馬克維奇配樂派屈克·道爾攝影休·詹森(英語:Hugh Johnson (cinematographer))剪輯羅傑·巴頓(英語:Roger Barton (film editor)
マサヒロ・ヒラクボ(Masahiro Hirakubo)
克利斯·萊本森(英語:Chris Lebenzon)片長104分鐘產地美國
英國
匈牙利
澳洲語言英語上映及發行上映日期2006年12月14日]](匈牙利
2006年12月15日(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香港)
2006年12月16日(日本)
2007年1月11日(韓國)
2007年1月17日(埃及)發行商20世紀福克斯預算1億美元票房全球:249,488,115美元各地片名中國大陸龍騎士香港俠影魔龍臺灣龍騎士

Close

情節概要


故事發生在虛構的阿拉加西亞(Alagaësia)王國,一個曾經富饒、美麗的國家。可是如今,由於邪惡殘暴的皇帝加爾巴托瑞克斯(Galbatorix)的獨裁統治,居民們在飢餓和恐慌之中艱難度日,往日的富饒繁榮已經不復存在。

一天,15歲的農家少年伊拉貢(Eragon)在森林裡發現了一顆散發出藍色光芒的奇妙的石頭。出身貧寒的他,原本只想把這顆奇石換取過冬的食物。可沒有想到的是,這塊石頭竟然是一顆飛龍的蛋。不久從蛋里孵出了一條巨大的藍色飛龍,伊拉貢為他取名為「薩菲拉(Saphira)」。
這件事應驗了一段古老傳說:「神龍將為偉大的龍騎士復活,而龍騎士將帶領人民擺脫黑暗的統治,重獲自由!」它不是一般的石頭,而是人們尋找多年的「龍蛋」,是傳說中光榮戰役的「龍騎士」的象徵之物。
與此同時,邪惡皇帝加爾巴托瑞克斯也正在到處尋找這顆「龍蛋」,他決不會輕易放棄任何一個找到龍蛋的機會。在這位專橫跋扈的皇帝心中,飛龍和龍騎士將對他的統治構成極大的威脅。
不久,伊拉貢遇到了先知布朗姆(Brom),在他的指導下,伊拉貢了解了這片土地的歷史。本來這片土地曾經為龍騎士所守護,而預言明示出他將要成為帶領大家擺脫黑暗的英雄。隨即,在布朗姆的指導下,伊拉貢開始學習擊劍、古代語言、駕馭飛龍和作戰的技巧,在他的手掌上也逐漸顯現出龍騎士的專有印記。
這時,殘暴的加爾巴托瑞克斯為了將尚未成熟的「龍騎士」儘早除掉,派出自己的爪牙開始對善良的人們進行殘忍的屠殺,伊拉貢的親人們也盡遭殺害。伊拉貢身負龍騎士的使命,他決心要讓這個國家重新回到和平繁榮的年代。伊拉貢英勇無比,終於橫掃魔法世界,成為真正的英雄,也將成為阿拉加西亞人民的守護者。[2]

主要演員表


More information: 演員, 角色 …


演員角色粵語配音
(明珠台, 2010年1月30日)艾德·史彼勒伊拉貢
(Eragon)黃榮璋瑞秋·懷茲(配音)飛龍
(Saphira)謝潔貞傑瑞米·艾恩斯布朗姆
(Brom)張炳強席安娜·蓋蘿莉艾雅
(Arya)程文意羅勃·卡萊爾杜札
(Durza)陳永信約翰·馬克維奇加爾巴托瑞克斯
(Galbatorix)朱子聰加烈·希隆穆塔夫
(Murtagh)何承駿吉蒙·韓蘇阿吉漢
(Ajihad)陳卓智喬絲·史東安吉拉
(Angela)黃子敬

Close

評價


正面評價


「crazedfanboy」網站評論這部電影為:「令人愉快的(fun)」[3]


澳大利亞的「urbancinefile」網站評論說:「這部電影是從男孩子們的幻想中創造出來的(the stuff boys' fantasies are made of.)」[4]


在「nwsource」網站中,這部電影的CGI製作,被形容為「富於幻想的(imaginative)」,角色「薩菲拉(Saphira)」被稱作「華麗的創作(magnificent creation)」[5][6]


負面評價


總體


此片在著名電影評論網站爛番茄上,獲得了大量的負面評價。正面評價只有16%。這個成績是2006年全美電影倒數第10名。[7] [8]


劇情


西雅圖時報》(The Seattle Times)評論這部電影說:「它在技術上成功了,但是在劇情上面全無生氣,有時甚至有一點愚蠢。」 [9]


好萊塢報道》(The Hollywood Reporter)評論說:「《龍騎士》的世界,沒有很多質感和深度。」 [10]


華盛頓郵報》評論說:「這個故事很明顯是模仿別人的。」[11]


《拉斯維加斯周刊》(Las Vegas Weekly)評論說:「這部電影很一般。」[12]


表演


《新聞日(Newsday)》評論說:「這部電影表演笨拙得像9歲的小孩。」 [13]


華盛頓郵報》評論說:「表演很蹩腳。」[11]


《奧蘭多周刊(Orlando Weekly)》評論說:「 表演是生硬的,毫無生氣。」[14]


對話


MSNBC評論說:「對話設計得十分愚蠢(silly)」[15]


《拉斯維加斯周刊(Las Vegas Weekly)》評論說:「對話就像木頭一樣(wooden)」[12]


票房


這部電影在美國共獲得75,030,163美元的票房,在美國以外共獲得174,457,952美元的票房,使得它的全球票房總計達到249,488,115美元。美國的DVD銷售總額為87,593,444美元。[16]


2018年4月7日 星期六

曼布克獎

曼布克獎
維基百科介紹:
曼布克獎(英語:Man Booker Prize),創設時稱為布克獎(Booker Prize),是當代英文小說界重要的長篇小說獎項。此獎原只授與大英國協愛爾蘭的作者,但自2013年起,只要該書以英文寫作並曾在英國出版即可參賽。[1]布克獎與諾貝爾獎一樣,每年頒發一次,只頒予仍在世的人。通常獲布克獎的作家皆會得到國際的推崇與肯定,也有一些作家日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2]


Quick facts: 授予對象, 地點…

曼布克獎授予對象大英國協愛爾蘭共和國辛巴威的最佳原創長篇小說作者地點英國倫敦市政廳主辦方曼氏集團首次頒發1968年官方網站http://themanbookerprize.com/

Close

設立


1968年,英國的圖書界提議設立一項可以與法國龔古爾文學獎、美國普立茲獎相媲美的文學獎,獎勵年度最佳英文長篇小說,獲獎人不限於英國籍作家,其他如愛爾蘭大英國協國家作者都可參與,但美國作家不能參與,以抵制新型的娛樂形式諸如電視對文學市場的蠶食。大獎以贊助商——食品供應公司布克(Booker McConnell)命名。布克獎從1969年開始頒發。

布克獎注重權威性、導向性和公正性,評審由具有專業背景的人士擔當。一般評審有五人,由專門委員會指定,分別為書評家、學者、小說家、文學編輯、文化名人等。每年5位評審必須閱讀被推薦的100多部作品,從中選出20多本初入圍名單,再從這份名單中選出6本進入決審,最後從這6部作品中選出一部獲勝作品。

發展


布克獎


1991年,設俄羅斯布克獎,是1917年後俄羅斯境內第一個非國家獎金,每年開獎一次,評選出年度最佳長篇小說。該獎設立以來已成為俄羅斯文學領域最有權威的獎項。

2002年,曼財團(Man Group)成為布克獎的贊助商,布克獎名稱由Booker Prize變成Man Booker Prize。現在有些也翻譯成曼布克獎或曼氏布克獎。
最初設立該獎時獎金為21,000英鎊,2002年已加至50,000英鎊。

布克國際獎


2004年,布克獎打破了地域壁壘,宣布將從2005年開始,每兩年頒發一次獎金為60000英鎊的布克國際獎(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所有作家,無論國別,只要其作品以英文或有英文譯本發表,均有資格獲得此獎。本獎獎勵作家的全部文學成就,不僅限於小說。首位獲獎者將於2005年年中宣布。這使布克獎朝著一項全方位的國際文學大獎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新設立的布克國際獎不會取現有的布克獎而代之,兩者將由兩個相對獨立的評審系統並行評比。 根據規定,每位作家只能獲得一次布克國際獎。

2005年6月2日,首屆布克國際獎在倫敦揭曉,獲獎者為阿爾巴尼亞小說家伊斯梅爾·卡達萊。評委會主席約翰·凱里(John Carey)評論道:「伊斯梅爾·卡達列描繪出了完整的文化——包括它的歷史,它的熱情,它的傳說,它的政治和它的災難。他採用了傳統的講故事的方式進行創作,繼承了荷馬史詩的敘事傳統,是一位博學多才的作家。」

布克翻譯獎


2005年,布克獎將專門為翻譯家設立一個獎金為15000英鎊的特別獎項——布克翻譯獎,以獎勵那些把其他語言的文學作品翻譯成英語的翻譯家們。布克翻譯獎的評選不同於一般的評獎程序,其得主並非由評委會投票選出,而是交給布克國際獎的得主擇定。翻譯獎2005年開始頒發,當年的布克翻譯獎頒發給了伊斯梅爾·卡達萊作品的英文翻譯大衛·巴洛斯。


影響


布克獎的目標是獎勵優秀作品,提高公眾對嚴肅小說的關注。經過幾十年的經營,它的威望超過了英國大大小小的其它二百多個文學獎。享有世界盛譽。布克獎被認為是當代英語小說界的最高獎項,也是世界文壇上影響最大的文學大獎之一。

作為一個文化產業,布克獎獲得巨大成功的秘訣在於商業和文化效益的雙贏。從商業利益上說,它推動文學的商業化,使市場潛力得到充分開發。不但獲獎作品銷售飆升,就連入圍作品的銷售也一路攀升,以帕翠克·麥克圭尼斯(Patrick McGuinness)獲提名的小說為例,公布前只賣了64本,公布後則賣到了2,601本[3]。布克獎還帶動相關文化市場的開拓,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作品改編成了影視作品,其中就有中國觀眾熟悉的《辛德勒的名單》,《英倫情人》等。從文化效益上說,大獎營造了一份大獎文化,大獎鼓勵無邊界創作,使許多思想自由,文體新穎的作品紛紛出現,形成了百花齊放的文壇格局。它對當代英語小說的影響毋庸置疑。

統計


截止到2012年,共有三位作家獲得過兩次布克獎:J.M.庫切彼得·凱里希拉蕊·曼特爾。希拉蕊·曼特爾是第一位兩度獲獎的女作家。彼得·凱利的獲獎作品是1988年的《奧斯卡與露辛達》和2001年的《凱利幫真史》。J.M.庫切的獲獎作品是1983年的《麥可·K的生活和時代》和1999年的《恥》(Disgrace)。希拉蕊·曼特爾的獲獎作品是2009年的《狼廳》和2012年的《提堂》。


截止到2005年,獲最後提名(即進入決審名單)最多的是英國小說家艾瑞斯·梅鐸,她共獲得6次,在1978年,她以作品《大海,大海》獲得布克獎。


截止到2005年,共有3位澳洲作家獲得布克獎,他們是:彼得·凱利(Peter Carey),托馬斯·肯尼利,D.B.C. 皮埃爾(D.B.C. Pierre)。


迄今有五位布克獎得主日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奈保爾納丁·戈迪默威廉·戈爾丁庫切石黑一雄


獲獎情況


參見:布克獎入圍作家列表


More information: 年度, 作者 …

注釋


2018年4月6日 星期五

異形聖約

異形聖約
H:已看,20180406W5重看2100至2335在Fox Movies上演
維基百科介紹:
異形聖約
《異形:聖約》(英語:Alien: Covenant)是一部2017年的美國科幻恐怖電影,為2012年電影《納米修斯》的續集以及-「異形電影系列」的第六部作品。電影再次由執導,傑克·裴格倫和麥可·葛林編劇,由麥可·法斯賓達再次擔任主角、其他新主演還包括凱薩琳·華特斯頓、丹尼·麥布萊與德米安·畢齊等。

Quick facts: 語言, 臺灣 …

異形:聖約
Alien: Covenant

電影海報

基本資料導演雷利·史考特監製雷利·史考特
大衛 吉萊爾(英語:David Giler)
華特·希爾
馬克·霍夫曼(英語:Mark Huffam)
麥可·謝佛(英語:Michael Schaefer (producer))編劇麥可·葛林
約翰·羅根(英語:John Logan (writer))
傑克·裴格倫主演麥可·法斯賓達
凱薩琳·華特斯頓
比利·庫達普
丹尼·麥布萊
德米安·畢齊配樂傑德·克佐(英語:Jed Kurzel)攝影達盧茲·沃斯基(英語:Dariusz Wolski)剪輯皮特洛·史卡利亞(英語:Pietro Scalia)製片商史考特自由製片公司(英語:Scott Free Productions)
布蘭迪萬製片公司(英語:Brandywine Productions)片長122分鐘
116分鐘(中國大陸版)產地 美國[1]語言英語上映及發行上映日期

2017年5月10日(中華民國)

2017年5月11日(香港)

2017年5月19日(美國)

2017年5月20日(韓國)

2017年6月16日(中國大陸)

2017年9月15日(日本)

發行商二十世紀福斯[2]預算$9700萬美元票房$2.4億美元前作與續作前作《普羅米修斯》各地片名中國大陸異形:契約香港異形:聖約臺灣異形:聖約

Close

電影定於2017年5月4日在倫敦首映,並於5月19日在北美上映。電影上映後獲得多數正面評價,其中讚美了雷利·史考特的回歸執導,以及麥可·法斯賓達在片中的完美「雙重」演出。電影於全球上映後獲得2.4億美元的最終票房,以9700萬美元成本的相對下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劇情

由韋蘭工業製造出來的機器人被總裁彼得·韋蘭喚醒後,用房間裏的大衛仿真像而主動將他命名為「大衛」(David)。精通世界知識並能感受人類情感的大衛雖然將韋蘭視為父親,但突然開口問起關於「人類的造物主是誰?」,韋蘭只對大衛保證他總有一天會去尋找他的造物主。
2104年,普羅米修斯號災難過去十一年,一架殖民太空船「聖約號」(Covenant)正在開往星球「奧瑞加六號」(Origae-6)進行地球化殖民任務,船上載有十五名船員、兩千名殖民者、以及一千多個活體胚胎;旅途期間由人工智慧電腦「母親」(Mother)以及機器人「沃特」(Walter)處理船上事務;沃特是以大衛為藍本而系統經過重新調整、僅有著同樣面孔的全新型號。一日,聖約號航行期間遭遇恆星中微子爆發,導致船上部分系統損壞以及多名殖民者和胚胎喪生,沃特喚醒所有船員進行系統搶救,但艦長雅各布·布蘭森卻因休眠倉故障而困於裏面燒死。浩劫後,布蘭森的妻子兼地球化專家—珍妮特·丹妮絲緬懷死去丈夫後加入修復工作。修復充能帆板時,駕駛員田納西收到一條不明訊息,模糊畫面顯示一名女子哼著一首經典老歌。
訊息來源於一個距離較近的星球,接替艦長職位的克里斯多夫·歐蘭下令去調查,即便丹妮絲的強烈反對,歐蘭卻沒有重視她的警告。幾星期後,聖約號到達訊息傳出的生態星球,除了三名駕駛員留在船上以外,其他人搭乘登陸艦艇穿過風暴抵達星球表面。眾人發現環境舒適、資源豐富,逐漸開始認為這裡更適合殖民。一行人跟隨信號來到位於山頂的一架棄置多年的圓形宇宙船中探查時,丹妮絲在船裏搜到普羅米修斯號的科學家伊莉莎白·蕭的私人物品,而其他人到駕駛座後發現發現訊號來源其實是蕭留下過的全息投影。
歐蘭的妻子兼植物學家卡瑞妮來到林中搜集水源樣本時,她的保全萊沃德踩爛地上腐爛孢子後,使一種黑色病原體進入他的身體裏。萊沃德不久後開始體力不支、面部蒼白、口吐鮮血,卡瑞妮緊急將他送回登陸艦上的醫療室搶救。一隻小型外星爬行生物從萊沃德的背部鑽破出來,殺死卡瑞妮後追逐登陸艦駕駛員法瑞絲,法瑞絲因過度驚慌失措,不慎開槍打爆油桶而炸毀整架登陸艦。外星生物逃之夭夭,趕回來的歐蘭目睹妻子喪生。這時,保全哈雷特因同樣誤觸病原體而開始全身抽搐,另一隻相同生物從他口中爬出來襲擊眾人,並殺死另一名保全安可。突然間,一位神秘男子發射信號彈嚇跑該生物,讓所有人跟他一起走。隊伍跟隨男子來到一個堆積大量外星人(工程師)屍體的外星文明裏,男子揭露他是大衛,十多年前跟隨蕭來到這裡,但宇宙船的失控導致蕭不幸喪生,而病原體也一同洩漏殺死該文明的所有外星人。大衛建議他們在屋頂上和艦船取得聯繫,而沃特也通過和他的「前輩」大衛交談得知他們倆不一樣的地方。
夜裏,第二隻生物潛入眾人所在的宮殿殺死女保全蘿森塔,大衛走上前試圖跟牠交談,但歐蘭直接開數槍將牠打死。受歐蘭的脅迫之下,大衛帶他觀摩他的研究,表示外星生物是他通過改造黑色病原體、讓它能夠將人體作為宿主並寄生培育成為「新物種」。大衛將歐蘭帶入一間孵化室,誘騙他走近其中一個蛋體前,一隻抱臉體跳出緊緊地抱住歐蘭的臉。過了一會,一隻異形從歐蘭體內破肚而出。其他人開始搜尋失蹤的蘿森塔和歐蘭時,沃特找到蕭遭解剖過後的遺體,由此推斷大衛當年其實故意對工程師家園釋放病原體,摧毀牠們整個文明。
大衛解釋工程師或人類都是一群“低等生物”,沒有資格繼續擴張世界。當沃特試圖反對大衛時,大衛便一刀刺向沃特使他關機。丹妮絲在畫室裏得知大衛對蕭做的事情,而大衛來到她面前聲言他也會「對她做相同的事」。然而,沃特因型號高端而重啟,掩護丹妮絲逃跑後和大衛搏鬥。洛普遭遇一隻剛孵化的抱臉體襲擊,科爾協助他脫離時,生長成型的異形跳下來殺死科爾。洛普和丹妮絲會合後跑到廣場呼叫駕駛著飛行貨梯的田納西,而沃特也一同逃出來和他們搭上貨梯離開。當異形緊追在後爬上貨梯時,丹妮絲來到外面後將牠困入起重機夾碎致死。
丹妮絲接替聖約號艦長職位,但洛普因為體內被植入異形胚胎,導致一隻異形從他體內破肚而出後在船上走動。丹妮絲和田納西立即拉響警報,當時在浴室洗澡的兩名副駕駛瑞克斯和艾普沃斯沒聽到警報,兩人雙雙被異形殘殺。丹妮絲便將異形引至地球化大型工具車間,和田納西互相合作、通過兩輛卡車才使得異形掉進太空裏殺死。事後,僅剩兩人的丹妮絲和田納西便繼續任務,而丹妮絲進入休眠前,突然注意到沃特不知悉她曾經告知過的小木屋故事,才發現面前的機器人實為大衛;她還沒來得及反抗就進入休眠中。大衛如今掌控整艘船和人員,將兩個抱臉體胚胎放入胚胎室後,在航行日誌上謊稱除丹妮絲和田納西以外的所有船員都死於之前的中微子災難裏,離綫後繼續航向目的地。

角色

演員角色備註麥可·法斯賓達大衛
David[3]由韋蘭企業所造的機器人助理,擁有人類情感、型號較老的機器人,曾經是普羅米修斯號上的助手。沃特
Walter[3]聖約號上的機器助理,擁有和大衛一樣的面孔的全新型號,思想方面更接近機器人。凱薩琳·華特斯頓珍妮特·丹妮絲
Janet Daniels[4]聖約號上的地球化專家,小名「丹妮」,堅強、聰明又能幹,在船上受多數人喜歡,同時也是艦長雅各布的妻子。丹尼·麥布萊田納西·法瑞斯
Tennessee "T" Faris[5]聖約號上的總駕駛員,總是戴一頂牛仔帽。比利·庫達普克里斯多夫·歐蘭
Christopher Oram[6]聖約號上的大副,為人嚴肅,非常自以為是,時常和丹妮絲合不來。德米安·畢齊洛普中士
Sergeant Lope[7]聖約號上的保全主管,偕自己的同性伴侶一同參與殖民計畫。卡門·艾喬格(英語:Carmen Ejogo)卡瑞妮·歐蘭
Karine Oram[8]克里斯多夫的妻子,聖約號上的植物學家。艾米·塞梅茲(英語:Amy Seimetz)瑪姬·法瑞絲
Maggie Faris[8]田納西的妻子,為星球登陸器的駕駛員。凱莉·赫南德茲(英語:Callie Hernandez)艾普沃斯
Upworth[8]聖約號上的副駕駛之一,同時也受過醫護訓練而時常擔任醫官。傑西·斯莫利特(英語:Jussie Smollett)瑞克斯
Ricks[8]艾普沃斯的丈夫,同樣身為聖約號副駕駛。奈森尼爾·狄恩(英語:Nathaniel Dean)湯姆·哈雷特
Tom Hallett[8]洛普的同性伴侶,身為聖約號保全隊員。亞歴山大·英格蘭(英語:Alexander England)安可
Ankor[9]聖約號保全隊員。班傑明·瑞格比(英語:Benjamin Rigby)萊沃德
Ledward[10]聖約號保全隊員。泰絲·哈布瑞克(英語:Tess Haubrich)蘿森塔
Rosenthal聖約號女保全隊員。尤里·拉杜克福(英語:Uli Latuke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