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5日 星期日

連瑣信的變型

連瑣信的變型
H:連瑣信,一般都是好意,無心者,感恩之後,一笑置之!修掉不妥字句,也可以是美好的祝福!
https://cofacts.g0v.tw/article/AV6k1TrgyCdS-nWhugfD
連瑣信的變型
紫天宮:你每天要是高高興興,開開心心。你不生氣,你不上火。你總是要快快樂樂,不但不長毛病,處事顺利 ! 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對自己健康負責,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不是你的、唯有身體才是自己的。     
你的願望將在今年年底就實現,因為我要你幸福。

理由:
此為過去連鎖信的變形。
連鎖信可能有許多形式,或威脅、或利誘、或引發你的惻隱之心,不過它們的訴求都是:明確地要求你將訊息內容盡可能散佈出去。
無論是詛咒或是要求轉發,此類謠言都沒有任何的科學依據,實質是一種恐嚇行為。多數人轉發往往出於人性本能的恐懼心理,而謠言作者正是利用了這一弱點。所以遇見連環信和詛咒貼大可不必理會,迄今並沒有發現任何人因為不轉發連環信而使得詛咒靈驗。

維基百科介紹:連環信或稱鏈信是一種含有引誘收信者複製訊息再傳予其他人的訊息。連環信可說是一種迷因。[1]連環信通常使用的策略包括煽情內容、層壓式推銷、甚至恐嚇收信人若不依從信中內容就會帶來厄運、疾病甚至死亡。

歷史與發展

連環信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中世紀,當時有Himmelsbriefe(天堂信)。
據說電子連環信的出現,原本是為阻礙網際網路的發展。在網際網路連接緩慢、需要時間下載文字檔案的地方,與連環信就可以減低收信者的下載速度。
連環信隨時間而演化,一般而言它們說服收信者能力日漸進步。[2] 收信人對連環信的修改,或意外下不完整的複製都可能導致說服力上升。
電子郵件及網際網路的發展,令連環信日益普遍,而且散布速度比以純粹實質的郵件傳播更快。RFC 1855基於網絡禮儀明確反對連環信,部份電子郵件供應者在服務條款中禁止發放連環信。隨著手機的出現又有了「連環簡訊」。「連環簡訊」的內容一般比較簡短。

範例

「金字塔計劃」的連鎖信範例

相傳起源於1935年,從一封名為「送你一點錢」(Send-a-Dime)開始,而後進化為電子郵件方式傳遞。

俗稱「送錢信」(money chain letters),此類的連鎖信,在於誘騙你送錢給名單上的第一個人。

寄信者會偽稱他真的收到錢。以誘騙更多人加入這個遊戲。

要求你將名單上第一個人的資料移去,再加上你自己的姓名與收錢的方式(地址或銀行帳號)。

這類的連鎖信,在各地是屬於違法的行為,情況嚴重者將被依「詐欺取財罪」提起公訴。

詛咒貼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在一些網際網路社群如百度貼吧、微博、QQ、論壇等出現了連環信的網際網路版本,社交網路服務網站Facebook也常有人留言。此類連環信一般稱之為詛咒貼,臺灣常稱其為「詛咒文」。這種行為是違法的。迄今仍沒有發現這類帖子的商業動機。

形式

詛咒貼的形式相較連環信更單一。其開頭一般為一則恐怖小故事,在結尾處威脅看到該貼的人若不轉發幾條就會有噩運降臨。[3]也有一些詛咒貼亦會引誘讀者轉發之後就會萬事如意。一些轉發的人還會在複製內容後加上「我也是被逼無奈」的字樣。

範例

因果相反型

“有一天,在一個深夜裡,一個小女孩獨自走在小巷裡。
……
如果你不把這個消息轉發到5個群,則這個男人就會在凌晨三點出現在你的床前。反之你愛的人也會愛上你。

惡劣結果型

“我是一名六歲的小學男童(女童)名字叫XXX。我在放學途中被人殺了,........... 如果你三天內不轉發這封信給下個人,你爸媽會……,五天內不轉發,你心愛的人會……。七天內不轉發,你會……。”

影響

隨著連環信的發展,其影響也越來越大。現在書面形式的連環信較為少見,更多的是以詛咒貼的形式通過網絡傳播,因此詛咒貼的影響也超過了連環信。據統計,中國有近三成的民眾會輕信謠言。這就使得往往一則詛咒貼的個數會成倍增長。[3]

應對方法和涉嫌違法

無論是詛咒貼還是連環信,此類謠言都沒有任何的科學依據,實質是一種恐嚇行為。多數人轉發往往出於人性本能的恐懼心理,而謠言作者正是利用了這一弱點。所以遇見連環信和詛咒貼大可不必理會,迄今並沒有發現任何人因為不轉發連環信而使得詛咒靈驗。
可以向貼文者以《刑法》第305條提告或備案[4]。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散發此類信件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93條尋釁滋事罪,該條第2項提到「恐嚇他人,情節惡劣的」屬刑事違法行為。此外,對於情節輕的沒有達到刑事處罰的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規定:「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一)寫恐嚇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

參考資料

^ Dan Sperber. An objection to the memetic approach to culture // Robert Aunger (2000). Darwinizing Culture: The Status of Memetics as a Scie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63-173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08-02.

^ VanArsdale, Daniel W. Chain Letter Evolution. 1998, 2002 [2006-08-21].

^ 3.0 3.1 《現代快報》:「詛咒帖」傳播 利用的是人性弱點. [2013-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31) (中文(簡體)‎).

^ 刑法第305條:以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之事,恐嚇他人致生危害於安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且轉發行為也涉及強制罪、恐嚇罪,也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

相關書籍

Dan Squier. The Truth About Chain Letters, 1990, Premier Publishers, ISBN 0915665212

Athena Dean. 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 Breaking Free From the Sweet Deceit of MLM, 1998, Winepress Publishing, ISBN 1579211348

RL Fitzpatrick. False Profits: Seeking Financial & Spiritual Deliverance in MLM & Pyramid Schemes, 1997, Herald Press, ISBN 0964879514

James Walsh. You Can't Cheat An Honest Man: How Ponzi Schemes & Pyramid Frauds Work, Merritt Publishing, ISBN 1563431696

Gary Tartaglia. Shattered Dreams: How To Avoid Costly Mistakes In Multi-level Marketing, 1985, Targeted Communications, ISBN 0961440406

Stephen Butterfield. Amway: The Cult of Free Enterprise, 1985, South End Press, ISBN 0896082539

John Scarne. Complete Guide to Gambling, Fully Revised, Expanded, Updated edition. Fireside, 1986, ISBN 0671630636

外部連結

Category at ODP

What's wrong with chain letters?

A discussion of the history and various types of chain letters (from Snopes.com)

網路追追追/拜託拜託 請轉寄給所有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