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時鐘
H:「2025年1月28日將「末日鐘」(Doomsday Clock)
自去年(2024)再往前撥快1秒,距離象徵毀滅點的午夜僅剩89秒」,末日鐘是什麽?調快1秒又是什麼?查查。原在1947年設定距離子夜剩7分鐘,如今剩89秒。「該鐘每年一月進行一次評估,標示出世界距離毀滅的距離:午夜零時象徵世界末日來臨。」象徵意義大於實際。蘇軾「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外國以「末日鐘」,詩經以蜉蝣成蟲1至3天,甚至朝生暮死,象徵人生短暫。20250131W5
網路報導:
總部在美國芝加哥的非營利組織「原子科學家公報」(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2025年1月28日將「末日鐘」(Doomsday Clock)自去年再往前撥快1秒,距離象徵毀滅點的午夜僅剩89秒,是史上最接近午夜的時刻。
網路資料:
俗話說,「人生如蜉蝣,朝生暮死」,但實際蜉蝣生活史有卵、稚蟲、亞成蟲、成蟲四個階段, 只有成蟲的壽命通常只有1~3天,才被形容為「朝生暮死」,實際上蜉蝣整個生命週期加起來可達一年或是更久呢
唐人儲光羲在《田家雜興》中寫道:「人生如蜉蝣,一往不可攀」。
田家雜興 (儲光羲)
语言
下载PDF
监视
编辑
田家雜興八首
作者:儲光羲↑ 全唐詩·卷137
目录
一
编辑
春至鶬鶊鳴,薄言向田墅。
不能自力作,黽勉娶鄰女。
既念生子孫,方思廣田圃。
閑時相顧笑,喜悅好禾黍。
夜夜登嘯臺,南望洞庭渚。
百草被霜露,秋山響砧杵。
却羨故年時,中情無所取。
二
编辑
衆人恥貧賤,相與尚膏腴。
我情既浩蕩,所樂在畋漁。
山澤時晦暝,歸家蹔閑居。
滿園植葵藿,繞屋樹桑榆。
禽雀知我閑,翔集依我廬。
所願在優游,州縣莫相呼。
日與南山老,兀然傾一壺。
三
编辑
逍遙阡陌上,遠近無相識。
落日照秋山,千巖同一色。
網罟繞深莽,鷹鸇始輕翼。
獵馬既如風,奔獸莫敢息。
駐旗滄海上,犒士吳宮側。
楚國有夫人,性情本貞直。
鮮禽徒自致,終歲竟不食。
四
编辑
田家趨壠畝,當晝掩虛關。
鄰里無煙火,兒童共幽閑。
桔槔懸空圃,雞犬滿桑間。
時來農事隙,採藥遊名山。
但言所採多,不念路險艱。
人生如蜉蝣,一往不可攀。
君看西王母,千載美容顏。
五
编辑
平生養情性,不復計憂樂。
去家行賣畚,留滯南陽郭。
秋至黍苗黃,無人可刈獲。
稚子朝未飯,把竿逐鳥雀。
忽見梁將軍,乘車出宛洛。
意氣軼道路,光輝滿墟落。
安知負薪者,咥咥笑輕薄。
六
编辑
楚山有高士,梁國有遺老。
築室既相鄰,向田復同道。
糗糒常共飯,兒孫每更抱。
忘此耕耨勞,媿彼風雨好。
蟪蛄鳴空澤,鶗鴂傷秋草。
日夕寒風來,衣裳苦不早。
七
编辑
梧桐蔭我門,薜荔網我屋。
迢迢兩夫婦,朝出暮還宿。
稼穡既自種,牛羊還自牧。
日旰懶耕鋤,登高望川陸。
空山足禽獸,墟落多喬木。
白馬誰家兒,聯翩相馳逐。
八
编辑
種桑百餘樹,種黍三十畝。
衣食既有餘,時時會親友。
夏來菰米飯,秋至菊花酒。
孺人喜逢迎,稚子解趨走。
日暮閑園裏,團團蔭榆柳。
酩酊乘夜歸,涼風吹戶牖。
清淺望河漢,低昂看北斗。
數甕猶未開,明朝能飲否。
詩經‧國風‧曹‧蜉蝣
毛詩序:「《蜉蝣》,刺奢也。昭公國小而迫,無法以自守,好奢而任小人,將無所依焉。」
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處。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憂矣,於我歸息。蜉蝣掘閱,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
《蜉蝣》,三章,章四句。
蜉蝣[註 1](英語:Mayfly),又名螶𧎾 [註 2],屬於昆蟲綱蜉蝣目 (學名:Ephemeroptera),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蟲,具有古老而特殊的體型結構,翅無法摺疊,和蜻蛉目同屬古翅下綱下。全世界已知有超過3,000種蜉蝣目昆蟲,分屬於42個科的400多個屬。其中約600種見於北美大陸。除南極外,蜉蝣見於所有陸地地區。
蜉蝣目
化石時期:[1]二疊紀至現代
蜉蝣是相對原始的昆蟲,並且表現出可能存在於第一種飛行昆蟲中的許多祖先性狀,例如不能平折在腹部上的長尾巴和翅膀。雖然化石記錄不完全,但有證據表明:泥盆紀(2.8億年前至3.25億年前)已有蜉蝣存在。成蟲體長2.5~32毫米。生活史包括4個階段:卵、稚蟲、亞成蟲和成蟲。稚蟲生活於淡水中,偶見於鹹淡水中,具6足,足端具爪,身體由10個體節組成,其中一些體節具鰓;身體末端具2~3條纖細的尾。不同種的稚蟲具不同的適應性構造,有的具適於挖掘的顎及附肢,有的種身體扁平,能在狹窄的空間移動,或適於附在水生生物上。
文化
蜉蝣在中國古代為短命的象徵,相關名句有「朝生暮死」(出自《重修政和證類本草·草下之上》)和「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出自宋代蘇軾《赤壁賦》)等。
東亞樂壇有大量以蜉蝣為名的歌曲。
宋.蘇軾〈赤壁賦〉(據《蘇軾文集.卷一.賦》引)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軸轤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尊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維基百科
末日之鐘[1][2](英語:Doomsday Clock),又稱末日鐘、末日時鐘、世界末日鐘,是一虛構鐘面,由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原子科學家公報》(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雜誌於1947年設立,隱喻不受限制的科學技術發展對人類的威脅。該鐘每年一月進行一次評估,標示出世界距離毀滅的距離:午夜零時象徵世界末日來臨。雜誌社因應世界局勢將分針撥近或撥離子夜,以此提醒各界正視問題。當前影響該鐘撥動的主要因素是核戰爭和全球暖化(氣候變化),此外不可復原性的生物科技的發展也可能撥動該鐘。
2024年1月24日時撥動的末日鐘,距離子夜僅90秒
1947年,該鐘設立時鐘面距離子夜剩7分鐘。之後該鐘前後共調整過26次,距離子夜時間最遠時為剩餘17分鐘(於1991年),最近時則為89秒(於2025年1月)。
目次
歷史
編輯
末日之鐘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一群參與過曼哈頓計劃,隸屬於國際性團體,被稱作芝加哥原子科學家的研究人員們[11]。在廣島與長崎核爆後,這些研究人員開始發表油印信件,最終創辦了《原子科學家公報》雜誌。《原子科學家公報》自第一期起就在每頁的封面上描述末日之鐘的狀況。1947年,《原子科學家公報》的創立者之一海曼·戈德史密斯詢問馬蒂爾·朗斯多夫能否為該報設計一幅封面,以具體的體現末日之鐘的樣子,後者同意了這一請求[12]。
時刻調整
編輯
1957年西德的末日時鐘海報
時鐘設立之初正值冷戰,當時分針距離子夜僅7分鐘。其後《原子科學家公報》雜誌委員會會根據世界局勢及爆發核戰的可能而變動;惟時鐘有時未能及時反映實況,如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時瀕臨爆發核戰,當時委員會卻沒有撥動時鐘。
1991年,因美蘇兩大核武強權簽署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而撥慢7分鐘,分針離子夜達17分鐘,為末日之鐘設立以來離午夜最遠的一次。
2007年1月13日,該雜誌宣布將於2007年1月17日撥動時鐘,以反映全球核威脅增加的情況。委員會將氣候轉變的因素一併考慮,因為他們相信氣候轉變會助長核能應用。其中一個推測為氣候轉變導致飲用水短缺,從而引發戰爭,由此間接增加使用核武的機會。
2015年1月22日,該雜誌撥快末日鐘2分鐘,以反映世界仍缺乏應對全球氣候變遷以及核武的全球性政治行動,加上美俄兩國於烏克蘭危機的緊張情勢加劇。
2018年1月25日,由於核武器及全球暖化的影響對人類造成的威脅,該雜誌撥快末日鐘30秒,是時離子夜僅2分鐘[13],追平了1953年的紀錄。
2020年1月23日,該鐘被撥近子夜20秒,原因是由「一次核失誤」引起的,受到氣候變化加劇的針對全球穩定的重大威脅,調整後的末日鍾距離子夜只有100秒。[14][15]
2023年1月,迫於俄烏戰爭的威脅,末日時鐘向前調整了10秒,此時距離子夜僅剩90秒,進一步打破了其三年前的紀錄,是末日鐘自設立以來最接近午夜零時的一次。[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