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31日 星期五

末日時鐘

末日時鐘
H:「2025年1月28日將「末日鐘」(Doomsday Clock)
自去年(2024)再往前撥快1秒,距離象徵毀滅點的午夜僅剩89秒」,末日鐘是什麽?調快1秒又是什麼?查查。原在1947年設定距離子夜剩7分鐘,如今剩89秒。「該鐘每年一月進行一次評估,標示出世界距離毀滅的距離:午夜零時象徵世界末日來臨。」象徵意義大於實際。蘇軾「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外國以「末日鐘」,詩經以蜉蝣成蟲1至3天,甚至朝生暮死,象徵人生短暫。20250131W5

網路報導:
總部在美國芝加哥的非營利組織「原子科學家公報」(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2025年1月28日將「末日鐘」(Doomsday Clock)自去年再往前撥快1秒,距離象徵毀滅點的午夜僅剩89秒,是史上最接近午夜的時刻。

網路資料:
俗話說,「人生如蜉蝣,朝生暮死」,但實際蜉蝣生活史有卵、稚蟲、亞成蟲、成蟲四個階段, 只有成蟲的壽命通常只有1~3天,才被形容為「朝生暮死」,實際上蜉蝣整個生命週期加起來可達一年或是更久呢

唐人儲光羲在《田家雜興》中寫道:「人生如蜉蝣,一往不可攀」。

田家雜興 (儲光羲)

语言

下载PDF

监视

编辑

田家雜興八首
作者:儲光羲↑ 全唐詩·卷137

目录


编辑

春至鶬鶊鳴,薄言向田墅。
不能自力作,黽勉娶鄰女。
既念生子孫,方思廣田圃。
閑時相顧笑,喜悅好禾黍。
夜夜登嘯臺,南望洞庭渚。
百草被霜露,秋山響砧杵。
却羨故年時,中情無所取。


编辑

衆人恥貧賤,相與尚膏腴。
我情既浩蕩,所樂在畋漁。
山澤時晦暝,歸家蹔閑居。
滿園植葵藿,繞屋樹桑榆。
禽雀知我閑,翔集依我廬。
所願在優游,州縣莫相呼。
日與南山老,兀然傾一壺。


编辑

逍遙阡陌上,遠近無相識。
落日照秋山,千巖同一色。
網罟繞深莽,鷹鸇始輕翼。
獵馬既如風,奔獸莫敢息。
駐旗滄海上,犒士吳宮側。
楚國有夫人,性情本貞直。
鮮禽徒自致,終歲竟不食。


编辑

田家趨壠畝,當晝掩虛關。
鄰里無煙火,兒童共幽閑。
桔槔懸空圃,雞犬滿桑間。
時來農事隙,採藥遊名山。
但言所採多,不念路險艱。
人生如蜉蝣,一往不可攀。
君看西王母,千載美容顏。


编辑

平生養情性,不復計憂樂。
去家行賣畚,留滯南陽郭。
秋至黍苗黃,無人可刈獲。
稚子朝未飯,把竿逐鳥雀。
忽見梁將軍,乘車出宛洛。
意氣軼道路,光輝滿墟落。
安知負薪者,咥咥笑輕薄。


编辑

楚山有高士,梁國有遺老。
築室既相鄰,向田復同道。
糗糒常共飯,兒孫每更抱。
忘此耕耨勞,媿彼風雨好。
蟪蛄鳴空澤,鶗鴂傷秋草。
日夕寒風來,衣裳苦不早。


编辑

梧桐蔭我門,薜荔網我屋。
迢迢兩夫婦,朝出暮還宿。
稼穡既自種,牛羊還自牧。
日旰懶耕鋤,登高望川陸。
空山足禽獸,墟落多喬木。
白馬誰家兒,聯翩相馳逐。


编辑

種桑百餘樹,種黍三十畝。
衣食既有餘,時時會親友。
夏來菰米飯,秋至菊花酒。
孺人喜逢迎,稚子解趨走。
日暮閑園裏,團團蔭榆柳。
酩酊乘夜歸,涼風吹戶牖。
清淺望河漢,低昂看北斗。
數甕猶未開,明朝能飲否。

詩經‧國風‧曹‧蜉蝣
毛詩序:「《蜉蝣》,刺奢也。昭公國小而迫,無法以自守,好奢而任小人,將無所依焉。」

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處。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憂矣,於我歸息。蜉蝣掘閱,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


《蜉蝣》,三章,章四句。

蜉蝣[註 1](英語:Mayfly),又名螶𧎾 [註 2],屬於昆蟲綱蜉蝣目 (學名:Ephemeroptera),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蟲,具有古老而特殊的體型結構,翅無法摺疊,和蜻蛉目同屬古翅下綱下。全世界已知有超過3,000種蜉蝣目昆蟲,分屬於42個科的400多個屬。其中約600種見於北美大陸。除南極外,蜉蝣見於所有陸地地區。

蜉蝣目
化石時期:[1]二疊紀至現代 
蜉蝣是相對原始的昆蟲,並且表現出可能存在於第一種飛行昆蟲中的許多祖先性狀,例如不能平折在腹部上的長尾巴和翅膀。雖然化石記錄不完全,但有證據表明:泥盆紀(2.8億年前至3.25億年前)已有蜉蝣存在。成蟲體長2.5~32毫米。生活史包括4個階段:卵、稚蟲、亞成蟲和成蟲。稚蟲生活於淡水中,偶見於鹹淡水中,具6足,足端具爪,身體由10個體節組成,其中一些體節具鰓;身體末端具2~3條纖細的尾。不同種的稚蟲具不同的適應性構造,有的具適於挖掘的顎及附肢,有的種身體扁平,能在狹窄的空間移動,或適於附在水生生物上。
文化
蜉蝣在中國古代為短命的象徵,相關名句有「朝生暮死」(出自《重修政和證類本草·草下之上》)和「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出自宋代蘇軾《赤壁賦》)等。

東亞樂壇有大量以蜉蝣為名的歌曲。
宋.蘇軾〈赤壁賦〉(據《蘇軾文集.卷一.賦》引)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軸轤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尊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維基百科
末日之鐘[1][2](英語:Doomsday Clock),又稱末日鐘、末日時鐘、世界末日鐘,是一虛構鐘面,由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原子科學家公報》(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雜誌於1947年設立,隱喻不受限制的科學技術發展對人類的威脅。該鐘每年一月進行一次評估,標示出世界距離毀滅的距離:午夜零時象徵世界末日來臨。雜誌社因應世界局勢將分針撥近或撥離子夜,以此提醒各界正視問題。當前影響該鐘撥動的主要因素是核戰爭和全球暖化(氣候變化),此外不可復原性的生物科技的發展也可能撥動該鐘。

2024年1月24日時撥動的末日鐘,距離子夜僅90秒

1947年,該鐘設立時鐘面距離子夜剩7分鐘。之後該鐘前後共調整過26次,距離子夜時間最遠時為剩餘17分鐘(於1991年),最近時則為89秒(於2025年1月)。

目次

歷史

編輯

末日之鐘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一群參與過曼哈頓計劃,隸屬於國際性團體,被稱作芝加哥原子科學家的研究人員們[11]。在廣島與長崎核爆後,這些研究人員開始發表油印信件,最終創辦了《原子科學家公報》雜誌。《原子科學家公報》自第一期起就在每頁的封面上描述末日之鐘的狀況。1947年,《原子科學家公報》的創立者之一海曼·戈德史密斯詢問馬蒂爾·朗斯多夫能否為該報設計一幅封面,以具體的體現末日之鐘的樣子,後者同意了這一請求[12]。

時刻調整

編輯

1957年西德的末日時鐘海報

時鐘設立之初正值冷戰,當時分針距離子夜僅7分鐘。其後《原子科學家公報》雜誌委員會會根據世界局勢及爆發核戰的可能而變動;惟時鐘有時未能及時反映實況,如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時瀕臨爆發核戰,當時委員會卻沒有撥動時鐘。

1991年,因美蘇兩大核武強權簽署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而撥慢7分鐘,分針離子夜達17分鐘,為末日之鐘設立以來離午夜最遠的一次。

2007年1月13日,該雜誌宣布將於2007年1月17日撥動時鐘,以反映全球核威脅增加的情況。委員會將氣候轉變的因素一併考慮,因為他們相信氣候轉變會助長核能應用。其中一個推測為氣候轉變導致飲用水短缺,從而引發戰爭,由此間接增加使用核武的機會。

2015年1月22日,該雜誌撥快末日鐘2分鐘,以反映世界仍缺乏應對全球氣候變遷以及核武的全球性政治行動,加上美俄兩國於烏克蘭危機的緊張情勢加劇。

2018年1月25日,由於核武器及全球暖化的影響對人類造成的威脅,該雜誌撥快末日鐘30秒,是時離子夜僅2分鐘[13],追平了1953年的紀錄。

2020年1月23日,該鐘被撥近子夜20秒,原因是由「一次核失誤」引起的,受到氣候變化加劇的針對全球穩定的重大威脅,調整後的末日鍾距離子夜只有100秒。[14][15]

2023年1月,迫於俄烏戰爭的威脅,末日時鐘向前調整了10秒,此時距離子夜僅剩90秒,進一步打破了其三年前的紀錄,是末日鐘自設立以來最接近午夜零時的一次。[16]

超級地球

超級地球
H:超級地球通合生命存在,距地球20光年,查查。
1光年大約為9.46兆公里(9.46×1012公里或5.88×1012英里)。20光年189.2兆公里。「目前人造的最快物體是2016年7月5日抵達木星極軌道的朱諾號(2011年8月5日發射升空),最高速度為73.61公里/秒(即約265,000公里/小時),這樣的速度飛越1光年的距離約需要4073年的時間。」飛到「超級地球」4073年X20為81460年,遙遠天際,只能想。沒錢没命只能賴在地球!!20250131W5


網路報導: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名為HD 20794 d的「超級地球」,距離地球僅20光年,位在其恆星的「宜居帶」內,可能適合生命存在。


維基百科
光年(英語:light-year)是長度單位之一,指光在真空中一年時間內傳播的距離,大約為9.46兆公里(9.46×1012公里或5.88×1012英里)。

光年單位制天文單位物理量名稱距離符號ly 單位換算1 ly相當於   公尺制(SI)單位   9.4607×1015 米   英制和美制單位   5.8786×1012 mi   天文單位   6.3241×104 AU
   0.3066 pc

光年一般用於天文學中,是用來量長度很長的距離的單位,如太陽系跟另一恆星的距離。天文學中另三個常用的單位是秒差距、天文單位與光秒:一秒差距等於3.26光年;一天文單位(1 AU)為149,597,870,700公尺(149,597,870.7公里,約149.598吉米);一光秒是光一秒所走的距離,為299,792,458公尺(299,792.458公里)。

當今世界上最快的飛行器可以達到每秒3.127公里的秒速(2004年11月16日,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飛機最高速度紀錄是11,260公里/小時)[1],依照這樣的速度,飛越一光年的距離需要用95,800年。而常見的客機大約是885公里/小時[2],這樣飛行1光年則需要122萬年。目前人造的最快物體是2016年7月5日抵達木星極軌道的朱諾號(2011年8月5日發射升空),最高速度為73.61公里/秒(即約265,000公里/小時),這樣的速度飛越1光年的距離約需要4073年的時間。

目次

公式

編輯

光年的定義其實就是光波於真空中傳遞一年所歷經的距離,以光速為基礎(299792.458 km/s),乘以一儒略年之秒數(365.25×86400=31557600),得出結果9460730472580800 米。

超級地球
超級地球是太陽系外行星,其質量高於地球,但遠低於天王星和海王星一類的太陽系冰巨星,後者分別是地球的14.5和17倍。它僅是指行星的質量,並不意味著有關表面狀況或可居住性。[1]自從2005年格利澤876d被尤金尼亞·里維拉(Eugenio Rivera)所率領的團隊發現之後,相繼有數顆超級地球被世人發現。地球作為太陽系中最大的類地行星,其所身處的太陽系並不包含這一類能被當作範例的行星,舉凡那些體積大過地球的行星,質量至少都在其十倍以上。

與地球和海王星相比,推斷的超級地球柯洛7b(中間)大小的圖示

目次

定義

編輯

藝術家對超級地球系外行星LHS 1140 b的印象。

在一般情況下,超級地球只以質量作為判定條件,而溫度、組合成分、軌道屬性、適居性、或星球環境等條件則不包括在內。目前在超級地球質量上限定義上,普遍認同為地球質量的10倍[1][2][3](約天王星質量的69%,這是太陽系的氣體巨型最小的質量),而下限為地球質量的1倍[1]、1.9倍[3]、5倍[2]不等,在不同的大眾媒體下有不同的標準。[4][5][6] 一些學者進一步指出,在超級地球定義上應該增加是否有顯著的大氣層;或是不但有大氣層,還有固態表面或如海洋行星般,有著廣大的海洋且有一層大氣層覆蓋其上,這種類型的行星沒有出現在太陽系內。[7]若系外行星超過地球質量10倍的上限,依照其是否由岩石、冰、或是氣體組成成分,確定該行星是否為類地行星[7]、巨無霸行星[8][9]、或是氣體巨行星[10] 。

歷史和發現

編輯

超級地球克卜勒-10b(右)與地球相比的推斷尺寸示意圖

在太陽系內沒有超級地球類別的行星,因為地球在太陽系內為最大的類地行星,而太陽系內大於地球的行星其質量皆至少地球質量的14倍。

首顆

編輯

克卜勒行星候選者的大小——基於截至2013年11月4日圍繞2,036顆恆星運行的2,740名候選者(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

亞歷山大·沃爾茲森與戴爾·弗雷在1992年發現脈衝星PSR B1257+12旁有著系外行星,其外圍兩顆行星質量皆為地球的4倍左右。[11][12]

以尤金尼亞·里維拉為主的一支團隊於2005年發現了首顆圍繞主序星的超級地球,它因繞行格利澤876公轉,而被命名為格利澤876d(先前已有兩顆體積近似木星的類木行星在其星系中被發現)。它的質量估計有地球的七點五倍大,軌道周期相當短,只有兩天左右。鑑於格利澤876d的與日距離,它高溫的表面最高可到華氏650度。[13]

位在適居帶的第一顆

編輯

2007年4月,由斯特凡·烏德里所領導一支根據地在瑞士的團隊,宣布在格利澤581周邊可棲息區域的邊陲發現兩顆新的超級地球[14],其表面有可能存有液態水。其中,有地球質量五倍大、距離格利澤581為0.073天文單位或一千一百萬公里的格利澤581c座落在可棲息區域的「暖陲」,其平均溫度(不考慮來自大氣的影響),估計在反照率可比照金星的攝氏零下三度,至反照率可比照地球的攝氏四十度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