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2019
H:20190923秋分。
維基百科介紹: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 ,每年9月23日前後(公曆9月晝夜平分點),太陽到達黃經180°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見秋分」、「分者平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分就是半,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
地球上的現象
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此後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故秋分也稱降分。
秋分時,全球晝夜等長。秋分之後,北半球各地晝漸短夜漸長,南半球各地晝漸長夜漸短。秋分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秋分之後,北極附近極夜範圍漸大,南極附近極晝範圍漸大[1]。
中國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太陽在這時到達黃徑180度,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二是按中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秋分以後,氣溫逐漸降低,所以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穿上棉」和「八月雁門開,雁兒腳下帶霜來」的說法。
秋分也是美好宜人的時節,風和日麗,秋高氣爽,丹桂飄香。春種秋收,唐詩人李紳的《憫農》說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春天開花,秋天結果。秋分時節結果纍纍,螃蟹魚蝦肥美,金菊正黃。秋分也是種麥正當時,農業生產上重要的節氣。南方此時才剛變冷,則可以繼續農作,延續到秋天結束霜降為止。
物候
一候雷始收聲:鮑氏曰:雷,二月陽中發聲,八月陰中收聲,入地則萬物隨入也。
二候蟄蟲培戶:淘瓦之泥曰壞,細泥也,按《禮記》注曰:壞,益其蟄穴之戶,使通明處稍小,至寒甚,乃墐塞之也。
三候水始涸:《禮記》注曰:「水本氣之所為」,春夏氣至,故長,秋冬氣返,故涸也。
§ 即不再會有夏季雷電交加的情況,春天出現的昆蟲亦會減少出現,而因水氣不再充沛,天氣亦會開始變得乾燥。
節氣養生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起居作息應相應調整。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曾提到陰陽(日月運行)、四時(四季)、八位(八卦)、十二度(時辰)、二十四節氣等概念。漢武帝時,落下閎將節氣編入《太初曆》之中,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
二十四節氣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之位置。二十四節氣又分為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一一相間。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周年視運動,所以其西曆日期近乎固定,上半年的節氣在6日,中氣在21日,下半年的節氣在8日,中氣在23日,前後不差1~2日。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應了季節和氣候的變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稱八位,是區分公轉運動對於地球影響的八個關鍵節點;雨水、驚蟄、清明、穀雨、小滿、芒種、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等十六個則反映了四季中更細微的氣候變化。
二十四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