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8日 星期日

不丹王國

不丹王國
維基百科介紹:
འབྲུག་ཡུལ(宗喀語)通稱:不丹國旗國徽國歌:《雷龍王國》自然地理(實際管轄區)
面積

國土面積:38,394[1][2]平方公里(世界第132名)

水域率:0%

首都辛布中央政府
所在地辛布最大行政區旺杜波德朗宗最大城市辛布地理最高點崗嘎本孫峰(7570m)時區不丹時區,UTC+6人民生活人口

總人口:756,427[3]人(世界第165名)

人口密度:18/km2(世界第154名)

官方語言宗喀語官方文字藏文民族沙爾喬普人、噶隆人、洛昌人主要宗教藏傳佛教曆法公曆主要節日國慶日:1907年12月17日
(自英國獨立)道路通行方向靠左行駛
家用電源

電壓:230 V

插座:D、F、G、M

頻率:50 Hz

政治文化國家結構形式單一制政治體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法律體系大陸法系
國家領袖

國家元首(國王):吉格梅·凱薩爾·納姆耶爾·旺楚克

政府首腦(總理):羅泰·希林

經濟實力
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 以下資訊是以2016年估計

總計:69.89億美元[4](第158名)

人均:8,833美元[4](第112名)

國內生產總值(國際匯率) 以下資訊是以2016年估計

總計:24.75億美元[4](第161名)

人均:3,128美元[4](第125名)

人類發展指數 以下資訊是以2018年估計

▲ 0.617[5](第134名)-中

中央銀行不丹王室金融管理局貨幣單位努爾特魯姆吉尼係數38.7[6]其他資料
立國歷史

立國日期:1907年12月17日

立國事件:不丹國慶日(1907年12月17日)

國家象徵

白龍


國家代碼BHU國際域名.bt國際電話區號975

Close

不丹王國(宗喀語:འབྲུག་ཡུལ་,威利:druk yul;藏語:འབྲུག་ཡུལ་,藏語拼音:Zhugyü,威利:vBrug-yul),通稱不丹,清朝史籍稱布魯克巴[7][8] ,是位於中國和印度之間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南坡的一個南亞內陸國。不丹西接印度的錫金邦,與尼泊爾相隔,南部與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和阿薩姆邦接壤。不丹的首都及最大城市為辛布。在宗喀語中,不丹被稱為「主域」,意為雷、龍之地。「不丹」一名來自梵語「भोट-अन्त」(IAST轉寫:Bhoṭa-anta)一詞的轉寫,意思是「吐蕃的邊陲」,暗示不丹是位於西藏文化能夠傳遞的最南端[9][10]。不丹人來源於古代西藏人,跟藏族同源的門巴族是現在最接近不丹族的民族。

歷史

1616年西藏的夏宗阿旺朗傑(Shabdrung Ngawang Namgyal,1594~1651)在統一了不丹後,又利用不丹的地利人和,先後五次打敗了格魯派,終於在不丹立足。夏宗阿旺朗傑奠定了現代不丹的領土、民族和宗教的基礎。

西藏與不丹的宗藩關係在十八世紀頗羅鼐掌政西藏的時期確立。清朝政府雖然統治西藏,但未將不丹納入屬國,並允許西藏擁有自己的附庸。[11]

1772年遭英國入侵。

1865年英國強迫不丹簽訂《辛楚拉條約》,被迫割讓2000平方公里土地。

1907年,烏顏·旺楚克廢除德布王,自任國王,建立不丹王國,實際上是英國的保護國。由於在英國的保護之下並無外交權利,在印度獨立後,其保護國也由英國轉移為印度。

1910年1月英國同不丹簽訂《普那卡條約》,規定不丹在對外事務上受英國指導。印度獨立後於1949年8月同不丹簽訂《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規定不丹在對外事務上受印度指導。印度不僅可以作為其宗主國有權干涉其外交,亦在其國內有駐軍。

1971年不丹在印度允許下加入聯合國,1972年第四代國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繼承王位,繼續奉行和印度的密切關係。

2006年,吉格梅·辛格·旺楚克把王位讓位予其子。

2007年,不丹同印度簽署修訂的《不印友好條約》,不丹推行憲政改革,由君主專制向君主立憲制過渡。

2008年3月24日,不丹迎來首次多黨選舉,直接選舉國民議會議員,4月在此基礎上產生首個民選政府,但國王仍維持較大影響力。

2013年,不丹舉行第二次大選,人民民主黨獲勝,首次實現執政黨輪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