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8日 星期一

侯文裕

侯文裕20190116
台北捷運局技正退休。早期在淡水線,又轉至新莊線,從北工處主辦工程司,再接任DNC1的工務所主任,再轉接工事科科長,從1988至台北捷運局,從基層開始,到20190116以技正退休,一本工程司專注,執著及要求品質的初心,做好每一件工程及任務,是工程界的典範!

2019年1月23日 星期三

厲陰宅

厲陰宅
維基百科介紹:
《厲陰宅》(英語:The Conjuring,中國大陸譯《招魂》,香港譯《詭屋驚凶實錄》)是一部2013年溫子仁執導的美國超自然恐怖片,依真實故事改編而成[4],由薇拉·法蜜嘉、派翠克·威爾森、榮·利文斯通與莉莉·泰勒(英語:Lili Taylor)主演。北美於2013年7月19日上映。台灣原定片名為《厲陰房》,但因其與麗嬰房股份有限公司的發音相近,而更改為《厲陰宅》。該片為「厲陰宅系列電影」的第一部電影。

Quick facts: 導演, 監製 …

厲陰宅
The Conjuring

電影海報

基本資料導演溫子仁監製Tony DeRosa-Grund
Peter Safran(英語:Peter Safran)
Rob Cowan編劇Chad Hayes(英語:Chad Hayes (writer))
Carey Hayes(英語:Carey Hayes)主演薇拉·法蜜嘉
派翠克·威爾森
榮·利文斯通
莉莉·泰勒(英語:Lili Taylor)配樂Joseph Bishara(英語:Joseph Bishara)攝影約翰·R·李昂尼提剪輯Kirk M. Morri製片商新線影業
The Safran Company(英語:The Safran Company)
Evergreen Media Group片長112 分鐘[1]產地 美國語言英語上映及發行上映日期 2013年7月19日
2013年8月29日
 2013年8月2日發行商華納兄弟預算$2000萬美元[2]票房$3.19億美元[3]前作與續作續作《厲陰宅2》各地片名中國大陸招魂香港詭屋驚凶實錄臺灣厲陰宅

Close

劇情

艾德與羅琳·華倫夫婦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超自然現象探究者,夫婦兩人都是天主教認可的驅魔者,曾經經歷過上千個超自然案件;但有一件案件最為駭人聽聞,夫婦兩人也將其案件封鎖直到今日。
1971年,美國羅德島州哈維爾,佩倫一家七口搬進了一棟郊區大宅,一家之主羅傑與妻子卡洛琳、和五個女兒—安卓莉亞、南希、克莉絲汀、辛蒂與愛普原本對新房子充滿期待,但不到幾天就覺得這棟新房子越來越不對勁;寵物狗在搬進去的第二天就神秘死去、所有的鐘全部停在淩晨三點零七分、房子每當夜裏都會飄來一股腐爛屍臭、所有的門在夜裏會頻繁開了又關、卡洛琳的身上頻繁會出現不該存在的淤青、克莉絲汀睡覺時老是覺得有人在抓她的腳、有夢遊症的辛蒂睡著時會用頭不停地撞擊一個老櫥櫃、而愛普在寵物狗死後不停地在跟一個叫羅伊的小孩說話。沒過幾天,卡洛琳跟著一段拍手聲走進地下室,卻被反鎖在裏面,點了一根火柴後卻在腦後注意到一雙拍手手掌。而在二樓,安卓莉亞與辛蒂也遭到過一個不明惡靈的攻擊。
卡洛琳為了尋求幫助而去聽了艾德與羅琳的魔鬼學講座,在結識他們夫婦倆後講解了自己家庭的狀況,邀請了他們到房子裏看看。艾德與羅琳幫忙檢查了他們家的大宅,羅琳用自己與生俱來的陰陽眼看到了不祥的東西。艾德將一家人表述所經歷的事情錄下後,決定為他們家進行驅魔儀式的前置工作,將捕捉到靈異現象後向天主教會報告,請求神父來執行驅魔。通過搜集房子的資料,夫婦倆得知房子於1863年時被生意人傑德森·薛曼擁有,但傑德森的妻子、出身於巫術世家的貝斯希芭卻將他們倆剛出世的孩子丟到火裏祭獻,甚至爬到房子碼頭邊的樹上宣誓她對撒旦的愛。詛咒所有「試圖奪走她土地的人」後,於淩晨三點零七分上吊自殺。幾十年下來,所有買下房子附近土地的家庭都是以不幸告終,艾德由此發現佩倫一家也同樣受到詛咒。
艾德與羅琳找來了其助手德魯與縣警長布萊德,將房子的每個房間全部設置照相機。但隔天下午,羅琳幫忙曬衣服時突然在二樓窗戶上看見一個影子,而當時在房間午睡的卡洛琳也接觸了出現在她面前的女鬼魂,當羅琳趕到房間門口時,卡洛琳走出來稱她只是噁心嘔吐。當晚,布萊德在廚房倒水時,突然在洗衣房裏看見一個滿手鮮血的女傭,也被她當場嚇到。此時,辛蒂在睡覺時突然開始夢遊,走進老櫥櫃房間時門關上,當羅傑等人撞進去找不到辛蒂時,便利用紫外線燈跟隨腳印發現她睡在櫥櫃暗門通往的牆隔間裏;愛普說隔間是羅伊害怕母親發瘋時的躲藏地。羅琳進入隔間查看卻不慎踩空而跌進地下室,透過音樂盒的鏡子中看見一個拿著帶血的菜刀、抱著孩子屍體痛哭的女人;該名女人一直喊著「這都是她逼我做的!」
受驚的羅琳跑回樓上後,為衆人解答出貝斯希芭是通過附身於每個家庭的母親去殺死她們自己的孩子,進而達到報復她們的目的。同一時刻,南西也同樣受襲擊後,佩倫一家離開房子住進了汽車旅館,艾德與羅琳於是將拍攝的全過程給了負責執行驅魔儀式的高登神父。而當晚,艾德與羅琳的女兒茱蒂於自家中,發現艾德儲藏靈異物品的房間「超自然物品收藏館」中,被封為最危險物品而被放進玻璃櫃隔離的「安娜貝爾娃娃」從櫃子裏消失,隨後在客廳看見一個女人抱著娃娃。茱蒂在無助之下所幸被趕回家的艾德與羅琳救出客廳,而娃娃則完整地回到玻璃櫃中。這時,羅傑對艾德打電話說卡洛琳突然像中邪般的將克莉絲汀與愛普帶走,羅琳認為卡洛琳已經徹底被附身、打算將她們帶到房子裏進行殺害。
艾德、羅琳與布萊德回到房子地下室制止了陷入瘋狂的卡洛琳,而愛普於期間躲進了地下隔間裏躲藏。由於卡洛琳一旦離開房子便會死,衆人只好將卡洛琳綁在椅子上,讓艾德靠念聖經來執行驅魔。期間,為數幾百的烏鴉全部往房子上撞,而卡洛琳自行解開了繩子後爬進隔間裏追愛普。所幸艾德在千鈞一發之際將驅魔文念完,詛咒貝斯希芭永遠關回地獄;羅琳通過卡洛琳曾提過的一張海邊全家福,以此對她吶喊為了家人不能放棄。卡洛琳利用家人情感意識而最終戰勝了惡靈、恢複了自我,於清晨發現她身上的淤青已經全部退散。佩倫一家最終團圓相擁,愛普將羅琳掉在地下室的珍貴項鏈還給了她,而羅傑也為艾德表示了感謝。艾德和蘿琳回家後,將愛普的音樂盒保存在收藏館裏,而高登神父回報說驅魔儀式已經被批准,但也要跟他們商討一件發生在長島的新案件(英語:The Amityville Horror)。

人物

華倫家

演員角色備註派翠克·威爾森
Patrick Wilson艾德·華倫
Ed Warren超自然現象調查者,為天主教唯一認可的未受聖職(無神父頭銜)的驅魔師,富有同情心和責任心。薇拉·法蜜嘉
Vera Farmiga蘿琳·華倫
Lorraine Warren艾德的妻子,擁有陰陽眼,能夠看見凡夫俗子看不見的東西,重視自己的家庭。史特琳·傑林斯(英語:Sterling Jerins)
Sterling Jerins茱蒂·華倫
Judy Warren華倫夫婦的女兒,也是夫婦兩人最重要的親人。

佩倫家

演員角色備註榮·利文斯通
Ron Livingston羅傑·佩倫
Roger Perron佩倫家之主,重視家庭和自己的妻子,但因為工作繁忙而很少和家人團聚。莉莉·泰勒(英語:Lili Taylor)
Lili Taylor卡洛琳·佩倫
Carolyn Perron佩倫家女主人,羅傑的妻子,重視家人,在自己孩子被靈異騷擾時認識了華倫夫婦。尚莉·卡斯威爾(英語:Shanley Caswell)
Shanley Caswell安德莉亞·佩倫
Andrea Perron佩倫家長女,高中生,雖然愛護自己的妹妹們,但因為處於叛逆期而對於搬家有很大的意見。海莉·麥可法蘭德
Hayley McFarland南希·佩倫
Nancy Perron佩倫家二女,五姐妹中最聰明、淘氣的一位,喜歡惡作劇,與克麗絲汀不和。喬伊·金
Joey King克莉絲汀·佩倫
Christine Perron佩倫家三女,五姐妹中最好玩、膽小的一位,曾經親眼看到靈異現象而嚇到。麥肯基·弗依
Mackenzie Foy辛蒂·佩倫
Cindy Perron佩倫家四女,五姐妹中最可愛、討人喜的一位,但有夢遊症。凱拉·迪芙
Kyla Deaver愛波·佩倫
April Perron佩倫家五女,家中排行最小、最不受重視的一位,卻與靈異有接觸。

其他角色

演員角色備註尚儂·庫克(英語:

其他角色


演員角色備註尚儂·庫克(英語:Shannon Kook
Shannon Kook德魯·湯瑪士
Drew Thomas沃倫夫婦的助手,負責管理他們的實驗器材與資料。約翰·布萊瑟頓(英語:John Brotherton
John Brotherton布萊德·漢彌爾頓
Brad Hamilton警察,負責調查並給予佩倫一家人協助。史蒂夫·寇特
Steve Coulter戈登神父
Father Gordon


喬瑟夫·畢斯赫拉
Joseph Bishara貝斯希巴·薛曼
Bathsheba Sherman惡靈,本作反派,藉由附體控制一個家庭中的母親以達到殺害所有佔有其土地的人(包括家庭中的小孩)的目的。

製作


2012年2月下旬開拍[5],現場拍攝了38天[6],拍攝地位於北卡羅萊納州[7][8],4月26日殺青[9]。同年8月進入後期製作階段[10][11][12]


評價


2019年1月21日 星期一

秦台義

秦台義
陸軍官校畢業,服役軍中,正式退役轉至私人公司,後於199406月進台北市政府捷運局,服務中和線,完成中和線後再轉至北工處,繼續為台北捷運新莊線打拼。經歷CK570E標,再支援新莊迴龍通車之交維整理。結束後管理現場於環狀線CF660A標現場,後因年歲已大,申請退休於2016年7月11日離開,勞苦功高,功在捷運。

2019年1月20日 星期日

王怡仁

王怡仁
錄自捷運局網頁20191203接任:
第一區工程處代理處長

首長介紹


代理處長:王怡仁

學  歷:
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畢業

經  歷:
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第一區工程處副處長
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東區工程處副處長
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品保處處長
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北區工程處總工程司
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工務管理處副處長
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技正
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正工程司
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副工程司
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幫工程司

地中海飲食法

地中海飲食
維基百科介紹:
地中海飲食是很受現代營養學推薦的一種飲食模式,源自於1940-1950年代環地中海地區及國家(希臘義大利南部及西班牙)的傳統飲食型態。[1]其以大量橄欖油豆科植物天然穀物、水果和蔬菜,適量魚、乳製品(芝士乳酪)及紅酒,少量肉製品為重要特色。[2]


地中海飲食材料


大量橄欖油搭配少許紅酒


純素食地中海飲食


少許肉搭配生菜淋上大量橄欖油做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2013年將地中海飲食登錄在義大利、摩洛哥、西班牙、葡萄牙、希臘、賽浦路斯克羅埃西亞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3][4]
儘管叫做地中海飲食,它並能不代表所有環地中海地區及國家的烹飪方式。例如,義大利北部常用豬油牛油烹飪食物,而橄欖油主要是當作淋在沙拉及燙蔬菜上的醬料。[5]非洲北部和中東國家則大多使用羊尾的脂肪酥油[6]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沃爾特·威利特(英語:Walter Willett)博士在1990年代發表的版本是目前最廣為人知的地中海飲食。[7][8][9][10][11][12]其基於1960年代希臘和義大利南部的飲食型態,強調食用大量蔬菜水果為每天的點心、橄欖油為主要脂肪來源及乳製品,適量魚、(一周零到四個)及家禽類,少量紅肉及紅酒。此版本的總脂肪量為25%到35%卡路里飽和脂肪酸則是小於8%卡路里。[13]
流行病學研究指出橄欖油含有的大量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特別是油酸,和降低冠狀動脈疾病之風險可能有相關。[14]還有證據支持橄欖油中的抗氧化物不僅可以幫助控制膽固醇並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之膽固醇,而且還有抗發炎及抗高血壓的作用。[15]

歷史


雖然在1975年時,一位美國生物學家安賽爾·基斯(英語:Ancel Keys)和其妻子及化學家瑪格麗特·基斯(Margaret Keys)就注意到並公開宣傳地中海地區飲食型態的特色和健康益處,[16]但直到1990年代地中海飲食才逐漸受到世人們的廣泛認識。地中海飲食和健康的關係源自於那不勒斯馬德里地區的流行病學研究,[17]之後安賽爾·基斯在1970年發表的七國研究(Seven Countries Study)更是確認了此相關性。[18][19]

從主流營養學的觀點來看,地中海飲食被認為是一個悖論: 雖然地中海地區的人們食用相對來說較高的脂肪量,但他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比率遠低於其他同樣食用類似脂肪量的國家,如美國。法國悖論(French Paradox)和此悖論討論的是相似的現象。[20]

對健康的影響


近年來健康意識興起,人們開始關注各種飲食型態,試圖找出對身體最有益的飲食模式。經由NIH-AARP飲食與健康研究顯示,地中海飲食這種含有大量葉菜類的模式是明顯對健康有幫助且可以降低死亡率的。 [21]

為什麼地中海飲食會有這些對健康有益的作用呢?主要是因為其中所含的飽和脂肪酸較少,不飽和脂肪酸與纖維素較多。而現今最主要的解釋就是橄欖油的使用。
研究顯示,人們若有嚴格遵守地中海飲食加上規律運動,則他們對體重的控制會比較好。因為地中海飲食包含了大量的水果、葉菜類、類等等,人們就不會有過多的卡路里攝取。 [22] 在地中海地區的文化中,飲食這部分確實是對健康有益的。除此之外,勞動型的工作模式(例如:農夫)也有所助益。[23][24]然而,地中海地區的環境或基因的影響則相對較少,為什麼會這麼說呢?主要是因為研究發現當地中海地區的這些居民,漸漸由高勞動、高蔬果的生活模式、轉為低勞動且西化的飲食模式,其罹患心臟疾病的機率大大的提升。[25][26][27]除此之外,研究也發現在健康的中年人口中,採用地中海飲食與罹患心臟疾病的機率是呈現反比的關係。[28]
在2011年的一篇回顧性論文中也發現,採用地中海飲食比採取低油脂飲食更能有效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例如膽固醇、血壓等。[29]
在心臟疾病盛行率的地理分布上,地中海地區確實比其他地方低,但究竟是哪個因素造成此一現象卻是未解。大家可能會認為應該是橄欖油的影響,但現今許多試驗卻發現,所謂單鏈不飽和脂肪酸跟多鏈甚至是飽和脂肪酸比起來並沒有防止動脈粥狀硬化的現象。[30][31]而最近興起的另一個假說指出,地中海地區的居民之所以心臟疾病盛行率較低,主要是跟太陽光的照射有關。其中,紫外線會促使皮膚製造的油中富含維他命D,而這個現象與心臟疾病的盛行率降低有關,而且隨著緯度越高,維他命D的含量就越低。[32]但有趣的是,地中海地區的居民皮膚癌的盛行率也是極低(皮膚癌被證實跟過度日照有關)。此外,黑色素瘤的發生率跟北方國家、甚至是其他較熱的國家如澳洲相比,都是低的。[33]因此又有假說指出,地中海飲食當中應該有皮膚病的保護因子。
除了健康飲食方面,地中海飲食另一個為全球所熟知的原因是麩質過敏症的人數顯著增加,因為地中海飲食中含有大量的麩質。[34][35]
2018年五月的文獻顯示,地中海飲食可能減緩阿茲海默症的病程,甚至降低引發阿茲海默症的可能。[36]

營養評估


水果與蔬菜:地中海飲食每日提供6-12份。《加拿大食物指南》建議每日7-10份。

穀物類:地中海飲食每日提供4-6份。《加拿大食物指南》建議每日6-8份。
奶類與其替代品:地中海飲食每日提供1-3份(低脂乳製品)。《加拿大食物指南》建議每日2份。
肉類與其替代品:地中海飲食每日提供1-2份(家禽、魚類、貝類)。《加拿大食物指南》建議每日7-10份。
其他:地中海飲食建議每日攝取一杯紅酒。《加拿大食物指南》無記載。[37]

醫學研究


在一個發表在2008年《英國醫學期刊》的綜合分析結果顯示:嚴格地遵守地中海飲食,減少死於癌症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同時減少產生帕金森氏症與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結果顯示,總體死亡率減少9%,心血管疾病及癌症死亡率分別減少9%和6%。另外,嚴格地遵循地中海飲食,可以觀察到帕金森氏症與阿茲海默症的發生率減少13%。 [38]

2010年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綜合分析顯示地中海飲食被認為對於減少慢性疾病的風險,如:心血管疾病與癌症,有明顯的助益。 [39]
2011年發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的綜合分析結果,其中包含50個研究結果(35份臨床試驗、2份前瞻性及13份橫斷性研究),涵蓋了大約535,000人,觀察地中海飲食對代謝症候群的影響。研究人員表示,地中海飲食和較低的血壓、血糖三酸甘油脂有關。 2013年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綜合分析中,分別將地中海飲食、全素食、奶蛋素、低升糖指數飲食、低碳水化合物飲食、高纖飲食、高蛋白飲食與對照組進行比較。研究的歸納出地中海飲食、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低升糖指數飲食和高蛋白飲食能有效改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相關的風險標記。根據同年發表的系統性回顧,越遵循地中海飲食,與越低的阿茲海默症風險及越緩慢的認知能力下降有關。另一份2013年的系統性回顧也得到類似的結論,且發現地中海飲食與輕微認知受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進展成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有負相關,但探討這個議題的研究較少。  [40]

適合亞洲飲食的地中海飲食金字塔


地中海飲食的原則:高纖、高抗氧化[42],主要概念包含
1.豐富的蔬果攝取
2.以海鮮黃豆代替紅肉
3.使用橄欖油、油菜籽油,低溫清炒,補充好的膽固醇
4.每天吃一份堅果
5.清淡料理,善用香草入菜
6.以淡代替紅酒
適合台灣飲食風氣的飲食金字塔如下:[43]
1.每個月偶爾吃:紅肉
2.每週偶爾吃:甜食、蛋和禽類
3.可納入每日選擇:魚和甲殼類、或乳製品
4.天天吃:植物油、水果、豆類、種子和堅果類、蔬菜、以及五穀根莖類(米、麵、麵包、雜穀、米或其他全穀類)
5.可適量飲用酒、葡萄酒啤酒

參考文獻


2019年1月17日 星期四

紅血球

紅血球

維基百科介紹:

紅血球(英語:Red blood cells, RBCs),又稱為紅細胞或血紅細胞,是血液中數量最多的一種血球,同時也是脊椎動物體內通過血液將氧氣從肺或鰓運送到身體各個組織的最主要的媒介。破裂中的紅血球或其碎片則稱為裂紅細胞(schistocyte)。

本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2018年7月11日)


Quick facts: 縮寫, 紅血球 …


紅血球


掃描式電子顯微鏡下的人類紅血球(直徑約為6-8微米)


識別標示縮寫RBC解剖學術語(英語:Anatomical terminology)


Close



血液的光學顯微鏡照片,大量顯現紅血球。中央有1個的細胞是白血球,紅血球之間看上去像小碎片一樣的東西是血小板



血液中常見的血球。從左到右依次為:紅血球、血小板和白血球。


歷史


1658年,荷蘭生物學家簡·施旺麥丹(Jan Swammerdam)應用早期的顯微鏡首先發現了紅血球,並對其形態進行了描述[1][2]。


生物學功能


紅血球的主要功能分子是血紅素,佔紅血球的90%。血紅素是一種含有血基質的蛋白質分子,它可以在肺部或鰓部與氧氣分子結合,然後在身體的組織中將結合的氧氣分子釋放。氧氣分子可以很容易地以擴散方式通過紅血球的細胞膜。血紅素也可以運送有機體使用氧氣後產生的二氧化碳(不到氧氣總量的2%,更多的二氧化碳由血漿來運輸)。另一種相關的蛋白質分子肌紅素,可以在肌肉細胞中存儲氧氣。此外,血紅素與一氧化碳的結合活性要遠高於氧氣,因此當空氣中存在一定量的一氧化碳時,血紅素失去攜氧能力,導致一氧化碳中毒,嚴重時可致死。

紅血球的顏色是來自於血紅素中所含的血基質。血漿本身是無色的,而紅血球則可以根據血基質狀態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顏色:結合氧氣分子時,處於氧化態的血基質分子顯鮮紅色;而當氧氣分子被釋放後,處於去氧化態的血基質顯暗紅色,而且會使血管壁看起來帶有藍色(這時的血管俗稱「青筋」)。脈動式氧合測量器(Pulse oximetry(英語:Pulse oximetry))正是利用了這一顏色變化的原理,採用比色法實現對動脈中血氧飽和度的測定。

紅血球這種攜氧細胞(即將攜氧蛋白質包含在細胞中而不是直接包含於體液中)的出現,是脊椎動物進化過程中的重要一步,它使得血液在低黏度情況下仍具有高攜氧性。


哺乳動物的紅血球


在哺乳動物中,成熟的紅血球(除駱駝和羊駝之外),是無細胞核的,這意味著它們不含有儲存於細胞核中的DNA。相比較而言,包括鳥類在內的其他幾乎所有的脊椎動物的紅血球都是有核的(除了兩棲動物有尾目中的蠑螈[3])。哺乳動物的紅血球也沒有粒線體,它們通過糖解產生能量。而且紅血球表面也沒有胰島素受體,因此其糖攝入不能被胰島素所調控。由於缺少細胞核和胞器,因此紅血球不能生產結構蛋白、修復蛋白或酶,使得其只有有限的壽命。

哺乳動物的紅血球為扁平狀,且兩面中心都向內凹陷。這種形狀可以最大限度的從周圍攝取氧氣。同時它還具有柔韌性,這使得它可以通過毛細血管,並釋放氧分子。哺乳動物的紅血球基本為圓形,只有在駱駝中為橢圓形。

在大血管中,有時紅血球可以以扁平的側面互相堆積在一起,形成錢串狀。當特定血清蛋白含量提高時(如炎症反應時),這一堆積情況發生的幾率會增大。

脾臟是紅血球的儲存器官。在一些哺乳動物,如馬和狗中,脾臟積存了大量的紅血球,在必要時可以釋放到血液中,以提供更大的攜氧量。但在人類中,其作用有限。


人類的紅血球



人類紅血球形態簡圖。a.從頂面上觀察;b.從側面觀察,多個紅血球堆積在一起,形成錢串狀;c.在水中吸水脹大;d.在鹽溶液中失水萎縮。


人類的紅血球同其他哺乳動物相似,也是扁平的卵狀,中間凹陷。紅血球的直徑通常是6~8µm,比大多其他類型的人類細胞要小。成人體內大約有2~3×1013個紅血球(女性大約為4~5百萬/微升血液,男性為5~6百萬/微升血液;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人由於低氧壓力,會有更高的紅血球含量)。相比於其他血球(白血球含量為4000~11000/微升,血小板為15萬~40萬/微升),紅血球在血液中更為常見。一個紅血球中含有約2.7億個血紅素,每個血紅素中含有4個血基質分子;因此血液中的紅血球中共存儲了約3.5克鐵,比其他組織中的鐵含量多5倍。


紅血球生成


紅血球生成,即 Erythropoiesis ,需要以下養分作為原料:


鐵:維持血紅素數值的主要物質。


維生素B12及內在因子:維生素B12在紅血球的成熟與製造扮演重要的角色。


葉酸



紅血球生成素


睪固酮


生命周期


產生紅血球的過程叫做紅血球生成。紅血球是由大骨中的紅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持續製造,產率為每秒兩百萬個(在胚胎中,肝臟是主要的紅血球生產地)。促紅血球生成素(一種荷爾蒙,主要由腎臟產生,在肝臟中亦可生成小量)可以促進紅血球生成;其經常在體育比賽中被用作興奮劑。在離開骨髓前後,初生的紅血球被稱為網狀紅血球,約占循環紅血球數量的1%。紅血球由幹細胞到網狀紅血球,再到成熟的紅血球,需要約7天;此後,還能夠存活約120天。衰老的紅血球被脾臟、肝臟等處的巨噬細胞吞噬並破壞,殘餘物質被釋放到血液中。組成血紅素的血基質則最終被分解為膽紅素。


表面蛋白質


紅血球表面的蛋白質主要有兩類:


Band 3(英語:Band 3)


血型醣蛋白(英語:glycophorin),如血型醣蛋白C


人類的不同血型正是來自於紅血球表面所含的不同的血型醣蛋白。


血液分離與回輸


人類紅血球可以通過離心從血漿中分離出來。在獻血過程中,紅血球被很快回輸到獻血者體內,而血漿則被收集。

一些運動員通過血液回輸技術(或稱「血液興奮劑」)來提高比賽成績。這一技術是首先從自身體內抽取約一升血液,然後將紅血球分離出來,並冷凍保存(紅血球在-79 °C下可以保存三個星期),在比賽之前再重新輸回體內。這種作弊很難被檢測,但這一方法不僅會導致血液黏度過高,而且對於使用者的循環系統會有極大的損害。


疾病與診斷



鐮刀型紅血球疾病對紅血球的影響:紅血球外形變為鐮刀型,嚴重影響其內部構造,導致其生物學功能喪失


與紅血球相關的血液疾病包括:


由於紅血球數量降低或紅血球(包括血紅素)的異常所導致的血液攜氧能力的降低,即貧血。


缺鐵性貧血:最為常見的一類貧血,其發生原因通常為鐵攝入或吸收不足所導致的血紅素(含鐵)無法合成。


鐮刀型紅血球疾病:一類與血紅素相關的遺傳性疾病。在這一疾病中,血紅素在組織中釋放氧氣後變為不可溶狀態,並導致紅血球發生形變,形變的紅血球的柔性下降從而導致血管阻塞、中風和其他組織損傷。


地中海貧血:一類能夠導致產生異常的血紅素亞基的遺傳性疾病。


球形紅血球增多症:一類導致紅血球細胞骨架缺陷的遺傳性疾病。表現為紅血球體積變小,形狀變為球形,且易碎。


惡性貧血:一類自體免疫性疾病。會引起缺乏內因子,並進一步引起維生素B12缺乏,而維生素B12為血紅素合成的必需材料。


再生不良性貧血:骨髓無法生產血球。


獲得性純紅血球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只能生產除了紅血球以外的所有血球。


溶血反應:泛指紅血球的非正常分解,其有多種產生原因。


瘧原蟲能夠寄生於紅血球中,以血紅素為食,導致紅血球破裂,並引起發燒,此病症被稱為瘧疾。鐮刀型紅血球疾病和地中海貧血在瘧疾多發地區很普遍,其原因在於這些紅血球的病變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瘧疾產生抵抗。


紅血球增多症是表現為紅血球數量過量的一些疾病。而紅血球數量增多所引起的血液黏度增加會導致一系列症狀。


真性紅血球增多症:骨髓病變導致紅血球數量增多。


微血管病變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和血栓性微血管病變:表現為疾病特有的紅血球片斷,即裂紅血球。這些疾病會產生纖維蛋白鏈,使得紅血球在通過血栓時被破壞。


紅血球相關的血檢包括紅血球計數(單位體積的血液中紅血球數量)和紅血球比積(血液中紅血球所占的體積百分比)。在輸血或進行器官移植前,需要進行血型檢測


參見



白血球

白血球
維基百科介紹:
白血球,又稱為白細胞,是血液中重要的血球之一。除白血球外,人體血液中還含有紅血球、血小板和血漿。
本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2015年12月14日)本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2018年7月11日)

Quick facts: 拉丁語, Code…

白血球

掃描式電子顯微鏡下的人類全血。除了不規則形狀的白血球,還可以看到紅血球和血小板

細節拉丁語leucocytus識別標示CodeTH(英語:Terminologia Histologica)H2.00.04.1.02001THH2.00.04.1.02001FMAFMA:62852解剖學術語(英語:Anatomical terminology)

Close

從左至右依次為紅血球、樹突型血小板,白血球(淋巴球)

白血球是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幫助身體抵抗傳染病以及外來的東西。白血球可以由骨髓的造血幹細胞產生[1]。白血球有核,能作變形運動,正常情況下白血球在健康成人體內的濃度為4×109到1.1×1010/每升血液。白血球胞作為免疫細胞,在機體發生癌症或其他疾病時,血液內的白血球總數或細胞分類百分比可有變化。
除了在血液外,白血球還存在於淋巴系統、脾,扁桃腺以及身體的其他組織。
由於白血球的異常增生失去控制而引起的一種惡性疾病稱為白血病[2]。

白血球種類

掃描型電子顯微鏡照片。嗜中性白血球吞噬炭疽桿菌。顏色為圖像處理時著色,真正的是沒有顏色的

粒細胞

顆粒球的細胞質中含有若干微小囊性顆粒,顆粒中則貯有多種酶。按照顆粒的染色性質可分為:

嗜中性球:佔白血球總數70~80%,當有發炎反應時是第一個主動來參與的細胞。

嗜酸性球:可協助身體對抗引起過敏的過敏原,亦具有吞噬能力。

嗜鹼性球:嗜鹼性白血球主要引發過敏反應,釋放組織胺並造成平滑肌收縮、血管舒張等等。

無粒白血球

淋巴球:通常存在於淋巴系統中。血液中含有三種類型的淋巴球:B細胞、T細胞和自然殺手細胞。B細胞為可以產生約束病原體的抗體。CD4+ T細胞配合免疫應答。CD8+ T細胞(細胞毒素)和自然殺手細胞可以殺滅被病毒感染的體細胞。

單核球:在血液中是一個小小的單核細胞,然而一旦離開血管後,會轉變成為巨噬細胞,可隨時吞噬大量細菌。單核球擁有嗜中性球的「清理」功能,但是它比嗜中性球活得更長,因為它們擔負有其他的責任。單核球以及巨噬細胞向T細胞傳遞病原體的抗原片斷使得病原體能夠再次被識別和殺滅或加速身體的免疫應答。

其他組織細胞

組織細胞:存在淋巴系統和其他的體液中,但通常不在血液中。

吞噬細胞

巨噬細胞:由單核球轉變而來。能捕捉並消滅細菌之類的異物,還會找出該異物抗原、免疫的情報,同時會分解死掉的細菌和細胞。

其他吞噬細胞,例如嗜中性球、樹突細胞等

肥大細胞

整體表

2019年1月13日 星期日

鬼魅浮生

鬼魅浮生
H:20190113W7於22:00至2330在HBO signature上演。
鬼魅浮生
百度百科介紹:
《鬼魅浮生》是由大衛·洛維執導,魯妮·瑪拉、卡西·阿弗萊克主演的劇情電影。該片於2017年7月7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因為意外而與妻子M陰陽兩隔的C以靈魂的形式留在M的身邊,看著離世後家裡發生的點點滴滴的變換[1]。

導演

大衛·洛維

編劇

大衛·洛維

主演

魯妮·瑪拉,卡西·阿弗萊克

製片人

Adam Donaghey

出品公司

Sailor Bear  

中文名

鬼魅浮生

外文名

A Ghost Story

其它譯名

鬼故事

出品時間

2017年

發行公司

A24

製片地區

美國

拍攝日期

2016年6月

類型

劇情、奇幻、愛情

片長

92分鐘

上映時間

2017年7月7日

分級

R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imdb編碼

tt6265828

主要獎項

第43屆杜維爾美國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啟示錄獎、評論家獎 

演職員

 24位全部

大衛·洛維

導演

魯妮·瑪拉

M

卡西·阿弗萊克

C

威爾·奧德哈姆

預言者

電影視頻

 2個

05:27

秒懂

精彩長評

 10條全部

一個人10萬塊拍出一部年度十佳(不服不行)

Sir從沒看過這種鬼片。新科奧斯卡影帝卡西·阿弗萊克演一隻鬼。這隻鬼叫床單鬼。這只床單鬼長這樣…… Sir發誓床單下真的是影帝卡西如此超前腦洞,當然不是所有人能接受。影片於1月在聖丹斯電影節亮相,大獲好評;7月正式公映,卻遭到不少觀眾中途離席抗議。好在,評分仍然堅挺。...

Sir電影2017-10-14百科TA說

熱點關注

解讀 一個人10萬塊拍出一部年度十佳(不服不行)

從沒看過這種鬼片。新科奧斯卡影帝卡西·阿弗萊克演一隻鬼。這隻鬼叫床單鬼。我發誓床單下真的是影帝卡西,如此超前腦洞,當然不是所有人能接受。影片於1月在聖丹斯電影節亮相,大獲好評;7月正式公映,卻遭到不少觀眾中途離...

2017-10-17

劇情簡介

C (卡西·阿弗萊克飾)和M (魯妮·瑪拉飾)是一對住在郊外的夫妻。他們很相愛,相伴相偎,有溝通,也有忽略和無法抵達的空白。在一場車禍中,C不幸死去,將心碎欲絕的M孤零零的留在這個世界之中。C從醫院床上坐起,他發現自己成了鬼。他跟著妻子回家,看她沉默於無盡悲哀,一切觸手可及,卻無法安慰。他凝望她吃飯喝水睡覺,日復一日,而自己再也無能為力。



共30張

影片劇照

C一直凝視著自己無法參與的生活。凝視的本身,即成為他的存在。當M決定埋葬過往,結識新的朋友,C心碎了。他奮力用一點生活的暗示,提醒妻子那些自己說過的、未能說出的話。可活著的人越深情,越無法靠這些暗示活著,M收拾行李,不顧一切搬離了這個家。

轉而來了一家人,轉而他們也搬走,房子被拆,高樓大廈平地起,C不知何去何從,彷彿再次失去一切,絕望自殺。一瞬間,他竟回到美國拓西的時代,再次遇到妻子,再次死去,又再次回到他們搬進新家的第一天。當C奮力摳出妻子離開時藏在牆裡的一張字條,他閱後便噗地一下消失了。沒人知道上面寫了什麼,也沒人知道他是徹底想通了還是放下了。地上,緩緩落下那張白床單[3]。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配音M魯妮·瑪拉----C卡西·阿弗萊克----預言者威爾·奧德哈姆----

展開全部

職員表

製作人導演副導演(助理)編劇攝影配樂剪輯選角導演藝術指導美術設計服裝設計視覺特效佈景師Adam Donaghey Toby Halbrooks James M. Johnston Lizabeth Cardenas David Maddox大衛·洛維Angie Meyer LouAnn Wu大衛·洛維Andrew Droz PalermoDaniel Hart大衛·洛維Tisha Blood Matthew West Taylor Jade Healy Tom WalkerDavid PinkAnnell BrodeurRichard KrauseAdam Willis Judd Myers

演職員表資料來源[4]

角色介紹

C

演員:卡西·阿弗萊克

C和妻子M因為意外而陰陽兩隔。但因為執念和對於家人的熱愛,C變作鬼魂回到了自己的家裡。他看著自己離開後家裡發生的點點滴滴的變換,並最終接受了自己是一個鬼魂的命運。

展開

M

演員:魯妮·瑪拉

C的妻子。C的離開讓M陷入了絕望和痛苦之中,她哭泣、抑鬱、自閉,彷彿生活在真空裡。最終,M決定從房子裡搬出去。臨走之際,M在牆縫裡留下一張字條,這張紙條,成為了C的執念。

展開

小男孩

演員:McColm Cephas Jr.

在M打包搬家後,一個年輕的西班牙裔單親母親帶著她的孩子住進了房子,小男孩特別願意接受另一個世界的存在。因失去家園而感到憤怒的C對他們發出了警告,最終這家人搬離了房屋。

展開

預言者

演員:威爾·奧德哈姆

自稱為預言者的音樂家。他和一群狂熱的派對愛好者聚集在C的房子裡,在派對上他表達了對於宇宙崩潰及人類遺產的思考。

展開

角色介紹資料來源[1] . [5] . [3]. [6]

音樂原聲

專輯封面曲目

專輯類別:原聲帶、影視音樂 
發行時間: 2017年7月7日 
唱片公司:華納唱片 
作曲:Daniel Hart,Stereo Jane 

獲獎記錄

時間獎項類型獎項名稱獲獎者備註

2017年

第33屆聖丹斯電影節

觀眾獎-新生代佼佼者

大衛·洛維

提名

2017年

第43屆杜維爾美國電影節

評審團大獎

大衛·洛維

獲獎

2017年

第43屆杜維爾美國電影節

啟示錄獎

大衛·洛維

獲獎

2017年

第43屆杜維爾美國電影節

評論家獎

大衛·洛維

獲獎

2017年

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剪輯獎

《鬼魅浮生》

獲獎

收起

獲獎記錄資料來源[8] . [2] . [9]

製作發行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上映/發行日期國家/地區-上映/發行日期

美國2017年7月7日 
美國(聖丹斯電影節)2017年1月22日 
美國(芝加哥評論家電影節)2017年5月18日 
英國(聖丹斯倫敦)2017年6月4日 
美國(西雅圖國際電影節)2017年6月9日 
美國(橡木崖電影節)2017年6月11日 
澳大利亞(悉尼電影節)2017年6月13日

美國(布魯克林音樂學院電影節)2017年6月22日 
捷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2017年7月2日 
加拿大2017年7月7日 
愛爾蘭(高威電影節)2017年7月13日 
加拿大(幻想國際電影節)2017年7月14日 
澳大利亞2017年7月27日 
英國2017年8月11日

展開全部

主創單位

製作公司

1. Sailor Bear 
2. Zero Trans Fat Productions (美國) 
3. Ideaman Studios

發行公司

1. A24(美國2017) 
2. Madman Entertainment Pty. Ltd. (澳大利亞2017) 
3. Mongrel Media (加拿大2017) 
4. Picturehouse Entertainment(英國2017)

上映發行資料來源[10]

影片評價

該片是對傳統電影製作的一次挑戰和強力提醒。它告訴我們在媒體工業長達一個世紀的運作後,依然可以呈現出如此多的新意(《結果之音》評)。在這短暫的幾十分鐘裡,一個鬼故事穿越幾個世紀的時光,進入人類心靈的最深處(《Slate》評)。這部文藝小品不僅僅是憂愁和悲傷,還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幽默,大衛·洛維這個構思精美且即興重複的鬼屋電影顯然是一種極端挑戰,但凱西·阿弗萊克和魯妮·瑪拉很好的將其完成(《Vox》評)[11] . [12]。



共5張

影片海報

該片與其說是人鬼情未了,不如說是用情講述了一個鬼反觀的人生。用一種存在,靜靜地看著一種不存在。鏡頭不斷讓人們感知時光飛流。死亡將一切賦予意義,而該片則是藉助鬼表現出了它的意義。導演沒有定義鬼怎麼運作,鬼是什麼,他就只是讓鬼和人久久地凝望,人在活,鬼在看,平行的兩條線再也不相交。這種無視般的共存,留下了一地空靜,延伸出無盡的發散空間。這其實就是導演要的,不定義,觀看的人將在薄薄秋雨裡嵌入自己的思考,就像C和M的無法抵達,所有的人雖共眠一舸,卻終將各自寒冷,各自體會[3]。(大眾日報評)

參考資料

[1]   《鬼魅浮生》預告片卡西·阿弗萊克飾另類鬼魂.1905電影網  [引用日期2017-10-10]

[2]   《騎士》獲杜維爾最佳影片《鬼魅浮生》獲三獎.新浪娛樂  [引用日期2017-09-20]

[3]   《鬼魅浮生》:秋風秋雨各自寒.大眾日報  [引用日期2017-10-10]

魅惑

魅惑
H:2019013W7在HBO signature於2030至2200上演<收300元代人上場,逃兵只為了活命。受傷被救,與寄宿學校學生共同生活!>
維基百科介紹:
《魅惑》(英語:The Beguiled,中國大陸譯《牡丹花下》,香港譯《美麗有毒》)是一部由蘇菲亞·柯波拉編劇及執導的2017年美國劇情電影,電影改編自托馬斯·P·庫里南(英語:Thomas P. Cullinan)的英文同名小說(最初出版書名為《A Painted Devil》)。電影由柯林·法洛、妮可·基嫚、克絲汀·鄧斯特和艾兒·芬妮主演。同樣改編自庫里南小說的電影《牡丹花下》於1971年上映,而該年也是柯波拉出世的年份。

Quick facts: 導演, 監製 …

魅惑
The Beguiled

電影海報

基本資料導演蘇菲亞·柯波拉監製

Youree Henley

蘇菲亞·柯波拉

編劇蘇菲亞·柯波拉原著《A Painted Devil》
作者:托馬斯·P·庫里南(英語:Thomas P. Cullinan)主演

柯林·法洛

妮可·基嫚

克絲汀·鄧斯特

艾兒·芬妮

配樂Phoenix(英語:Phoenix (band))攝影菲利浦·勒素(英語:Philippe Le Sourd)剪輯莎拉·佛雷克(英語:Sarah Flack)製片商

American Zoetrope(英語:American Zoetrope)

FR Productions

片長94分鐘[1]產地美國語言英語上映及發行上映日期

2017年5月24日(坎城)

2017年6月23日(美國)

2017年7月28日(臺灣)

2017年9月7日(新加坡)

2017年9月14日(香港)

發行商焦點影業預算$10,000,000[2]票房$25,200,000各地片名中國大陸牡丹花下香港美麗有毒臺灣魅惑新加坡魅惑

Close

電影於2017年5月24日於2017年坎城影展中首映[3],並被選中於金棕櫚獎作主要競逐[4][5],而柯波拉則獲得最佳導演獎,成為奪得該獎的第二位女性[6]。電影於2017年6月23日由焦點影業發布上映。

劇情

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瑪花·法恩斯沃思(Martha Farnsworth)於維珍尼亞州營運著一所女子學校。1864年,幾乎所有的師生和奴隸都離開了,只剩下一名教師埃德溫娜·莫羅(Edwina Morrow)和五名學生留下來。有一天,學生艾美(Amy)在森林中尋找食用蘑菇時,她遇到了在戰鬥中腿部受傷而擅離戰場的北方聯邦軍下士約翰·麥伯尼(John McBurney)。艾美把約翰帶到學校,然後他便失去知覺。眾女生們把麥伯尼關在其中一個房間裡,好讓瑪花女士替他處理傷勢。學校裡不論年紀的所有女性當刻都被該名男人英俊的外表迷住了。
起初,有些女生想把他當作戰俘交給南方邦聯軍,然而校長瑪花女士決定待他的腿傷康復才決定如何處置他。當南方聯邦軍經過學校時,瑪花女士並沒有告知作為北方聯邦士兵的麥伯尼在學校中。在麥伯尼康復期間,學校內的女生們為了取得他的青睞而紛紛打扮得花枝招展起來,包括為了他而佩戴珠寶首飾,送禮物給他,並為他準備一頓豐富的晚宴,而麥伯尼對此甚為欣賞,特別是對瑪花女士及埃德溫娜女士。當他能夠走動時,他開始在花園裡幫忙,這顯然是他害怕重回戰場打仗。
當瑪花女士表示他經已康復,並會在幾天後離開學校時,麥伯尼試圖說服她讓自己留下來當園丁。麥伯尼還告訴埃德溫娜女士指自己已愛上了她。有一天晚上,麥伯尼告訴埃德溫娜讓她的房間裡等候他。但是他並沒有出現,而且她還聽到奇怪的聲音,她沿著聲音發現他正在跟十幾歲的學生艾麗西亞(Alicia)上床。當麥伯尼試圖安撫讓埃德溫娜冷靜下來時,埃德溫娜把他推開,讓他滾下樓梯,導致他原本經已受傷了的腿嚴重地摔斷了。瑪花女士只有替他截肢才能救回他的性命。翌日,麥伯尼醒來發現自己的腿經已被截肢了,他感到震驚和憤怒,指責那群女生(特別是瑪花女士)因為他沒有選擇她們的房間而遭到這樣的對待來懲罰他。他被鎖在房間裡,但他威脅著學生珍(Jane)給他房間鑰匙,然後他突然發難,把槍偷了並威脅著女生們,然後氣沖沖的跑開了。埃德溫娜跟隨著他回到房間,他們二人在那裡激情地親熱起來。
此時,瑪花女士正嘗試尋找解決辦法。其中一名學生建議在晚餐中為麥伯尼準備一些有毒蘑菇以把他殺死,而瑪花女士也同意這樣做。晚餐期間,不知情的埃德溫娜在最後一刻被其他人阻止把蘑菇放到她的碟子上。麥伯尼不虞有詐的把蘑菇吃下。幾秒鐘後,他倒在地上,在痛苦中死去。其他人把麥伯尼的屍體縫在裹屍布內的時候,埃德溫娜身心交瘁的在旁觀。電影結束時,女生們把麥伯尼的屍體拖到大閘外的馬路上,好讓下次經過的同盟軍士兵們能發現他。

演員

柯林·法洛 飾 北方聯邦軍下士約翰·麥伯尼(John McBurney)

妮可·基嫚 飾 女子學校校長瑪花·法恩斯沃思(Martha Farnsworth)

克絲汀·鄧斯特飾 女子學校教師埃德溫娜·莫羅(Edwina Morrow)

艾兒·芬妮 飾 女子學校學生艾麗西亞(Alicia)

安格利·萊斯(英語:Angourie Rice) 飾 女子學校學生珍(Jane)

烏娜·勞倫斯(英語:Oona Laurence) 飾 女子學校學生艾美(Amy)

Emma Howard 飾 女子學校學生愛米莉(Emily)

Addison Riecke 飾 女子學校學生瑪利(Marie)

參考資料

More information: Tap to expand…

外部連結

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上《魅惑 》的資料(英文)

AllMovie上《魅惑》的資料(英文)

Box Office Mojo上《魅惑》的資料(英文)

Metacritic上《魅惑》的資料(英文)

爛番茄上《魅惑》的資料(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