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苦,痛苦及疼痛

苦,痛苦及疼痛
H:人因有苦,所以尋求解脱。因為苦難而尋求平安,因為痛苦而尋找宗教慰藉。疼痛找醫療止痛。所有的無形與有形,現在及未來面臨苦痛如同宗教所稱的「十八層地獄」及「地獄」,未來面對的苦難,嚇壞一堆人,最後「這些都不會發生」。讓我想起劉俠,筆名杏林子,由於身上的疾病而令杏林子不得不中途輟學,病痛讓其寫作不輟,寫出受人歡迎的「生之歌」。「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痛苦和救贖性的死被稱為基督受難(the Passion),它是基督教神學關於救恩和贖罪教義的核心。」超脫苦難就能成為神。大陸作家史鐵生,「雖然身在“病”中,但始終筆耕不輟,常笑談日:“職業是生病,業餘是寫作。”」人遇難事,常以俗話「化悲痛為力量」渡過難關。作家以病痛當創作泉源。宗教化死劫成教義和信仰。政治家化牢獄為攀高峯的起點。轉化成功成神讓人膜拜,不成功只能以悲苦的受難者啟迪後輩。
精衛(顧炎武):「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吋身,銜木到終古?」尼采(Nietzsche) 說:「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 有痛找心靈慰藉,有病治病,沒病的自娛。疼痛定義:「一個人說感到痛,這就是痛;他說痛仍在,痛就仍在。」只要一息尚存,讓其他嗜好轉移苦痛,化有形為無形,甚至消失。琦君的文章「下雨天,真好 !  」  一般人只要記住「活著真好!」所有苦難及病痛也只是零星及陪襯,這些磨難都會過去。「苦痛在身上,歡樂在腦中。」想不通的,如星漢燦爛第35集劇情的台詞「你我命苦,怪不得旁人。」20241225W3

網路資料
尼采(Nietzsche) 說:「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 一個受苦的人,如果悲觀了,就沒有了面對現實的勇氣,沒有了與苦難抗爭的力量,結果是他將受到更大的苦。」 尼采,德國語文學家、哲學家、文化評論家。 1844 年生於普魯士的薩克森,兒時幾乎在充滿女性的環境中成長。

精衛
作者:顧炎武
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
長將一吋身,銜木到終古?

我願平東海,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

嗚呼!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

信耶穌得永生,不信者下地獄
約翰福音3:15 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 好使所有相信他的人,都得到永恆的生命。 好使所有相信他的人,都得到永恒的生命。 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

下雨天,真好          作者:琦君
一清早,掀開窗簾看看,窗上已撒滿了水珠。啊,好極了!又是個下雨天。雨連下十天,半月,甚至一個月,屋裡掛滿萬國旗似的溼衣服,牆壁地板都冒著溼氣,我也不抱怨。雨天總是把我帶到另一個處所,在那兒,我又可以重享歡樂的童年。那些有趣的好時光啊,我要用雨珠的鍊子把它串起來,繞在手腕上。

維基百科
苦 (佛教) 編輯
佛教術語
苦(梵語:दुःख,羅馬化:duḥkha,巴利語:dukkha),佛教的知識,依五蘊受蘊中的苦受(有時翻譯為痛受),苦意義為痛苦、不安、不滿足、不喜歡等。依四聖諦中的苦聖諦,苦的意義為有漏洞。四聖諦是佛教中,最基本的教育主軸。

目次
梵文duḥkha,佛教的知識,依五蘊受蘊中的苦受(有時翻譯為痛受),苦意義為痛苦、不安、不滿足、不喜歡等。依四聖諦中的苦聖諦,苦的意義為有漏洞。四聖諦是佛教中,最基本的教育主軸。「苦受」與「苦聖諦」,苦的定義完全不一樣,如果依文解義混亂兩者,四聖諦就不能如實知見。

概論
外道(不依四聖諦)所說的苦,意思為苦難、不高興或痛苦。心生不滿是因心兜圈子,兜得無始無終,思想連續不斷,想過去、想未來、想現在,因而有如是煩惱。思想被不滿喚起,同時也與不滿一模一樣,經常重複的感到生活當中缺了什麼,總是有些地方不太對、不太夠,因此老是想要彌補缺陷、整頓現狀,以便多得到一點安樂。持續奮鬥和心事重重是很令人煩惱與痛苦的,人享樂時,害怕失去樂,而努力求取更多的樂,或想要把樂保住;人受苦時,想逃離苦;人又一直感到不滿,而使一切的活動無不始終含有不滿和痛苦的成分。

佛教四聖諦,指是不可推翻的真理。凡夫學習四諦時,尋伺世間外身及內身皆不離苦(不離有漏洞)。四聖諦中的苦聖諦,苦不是痛苦的意思,譬如樂受沒有痛苦,但也不離苦。依苦聖諦中行苦,行的意思是三世流遷,三世的意思是過去現在未來,流遷的意思是流動遷移。知見三世流遷的漏洞,就是知見行苦。知見一切世間人所建立的,都不離三世流遷,故又說「一切法所依」。

分類
苦在佛教中有許多不同的分類,分成三苦、八苦等。
三苦
行苦:「行」的意思是三世流遷,三世的意思是過去現在未來,流遷的意思是流動遷移。知(知道)見(實證)三世流遷的漏洞,就是知見行苦。知見一切世間人所建立的,都不離三世流遷,故又說「一切法所依」。凡夫知見行苦後,依行苦尋伺五蘊,目標是斷五蘊身見。外道認為三世流遷是常,生住壞是常,所以五蘊是無常。佛教聖弟子依四聖諦,知見三世流遷不離苦,生住壞不離苦,故此依三世流遷建立的五蘊,也都不離苦。

壞苦:「壞」的意思是前有今無,或變異。過去存在,現在消失;過去存在,現在變異。知(知道)見(實證)三世流遷的漏洞(行苦),依行苦知見「壞的漏洞」,如果不知行苦,是不能理解壞苦的。外道認為「世間一切都變壞」是常,所以世間一切皆是無常。佛教聖弟子依四聖諦,知見三世流遷不離苦,故此依三世流遷建立的生住壞不離苦,也都不離苦。

苦苦:「苦」的意思是有漏洞。苦聖諦的苦,也是依三世流遷建立,故名苦苦。縱使苦苦,但也無妨佛弟子依善知識(四聖諦)精進增上,不會誤墮四聖諦是常是無常困惑。

八苦

編輯

八苦是專門為「凡夫」初學人天乘四諦而建立,簡易入門,尋伺容易,解說依凡夫知見為宜。二乘及大乘聖佛弟子,依三苦次第深入。[1]它們是:

生苦,有生必有死,生是一切苦的起源。

老苦,眾生因衰老而造成的苦。

病苦,四大假合之身體,必然會得病。

死苦,世事無常,人必然會死亡,即使一生健康無病無災,也必然會經歷最大的無常——死亡。

愛別離苦,所愛、所欲,總有分別之日。

怨憎會苦,所憎,所怨,會面、往來,致使心生嗔怒、煎熬之苦。

求不得苦,欲求而得不到的苦。

五蘊熾盛苦。五蘊為:色、受、想、行、識。前七苦皆由五蘊領受、聚集,故稱五蘊熾盛苦,五蘊熾盛實為其餘七苦的根源[2]。

十一苦

編輯

根據南傳佛教中的《長部》描述,把「苦」分為十一種(「十一苦法」):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最後總結的說是「五取蘊即苦」[3]。

生,是指六道中的各種生命的誕生、出生、入胎、再生,還有五蘊中的顯現,還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所感受、獲得的內容等,都為「生」[4]。生是許多苦的基礎。

老,是指六道中的各種生命的年老、衰老、牙齒損壞、頭髮變白、皮膚變質、六根的成熟等各種現象[5]。由於有情的衰老,死亡已進一步的迫近,由衰老所帶來的種種苦痛也將生起[6]。

死,是指六道中的各種生命的死亡、滅亡、五蘊的分離等[7]。

愁,是指由於任何不幸和苦法而引起的憂愁、哀愁、悲-傷等[8]。因為其身心苦受由自行而生,又被稱為苦苦[9]。

悲,是指因為任何不幸和苦法而引起的哭泣、悲歡、悲哀、悲痛等[10]。

苦,是指身體的疼痛和疾病不適等[11]。

憂,是指心身的不愉快[12]。

惱,是指不幸或苦法所引起的生氣、憔悴、絕望等[13]。

怨憎會,是指對不喜歡的、不可愛的色、聲、香、味、觸、法,或者與那些意圖不好、無意、不安分的人異同交往聚會而產生的怨憎[14]。

愛別離,是指對喜歡的、可愛的色、聲、香、味、觸、法,或者對希望有利、有益的、快樂的、安分的人,家人、朋友或親戚,卻不能和他們在一起、交往、聚會而產生的痛苦[15],總說為生離死別之苦。

求不得,是指六道中的眾生,對於以上的各種苦而生的訴求,希望它們不要來到、卻無法實現,從此而生的痛苦。

八苦歸納為「五取蘊苦」,因為不知五蘊熾盛,或知五蘊熾盛但不知五蘊熾盛苦,無量苦隨無知不斷長養。

六道輪迴
六道輪迴,是指的五蘊中的想蘊。無明四聖諦,不知苦聖諦,所以一切想皆困在三界六道流轉,不能解脫出離。外道(不依四聖諦)誤會指身軀死後投生的某個地方,也可以指此時此地某種業力狀況中止,另一種業力狀況生起的心境,感受到如同在某一輪迴道的痛苦,這種想法名「人我見」。

天道與苦

天道,是想蘊。

阿修羅道與苦

阿修羅,是指瞋。

凡夫初習於人天乘,尋伺依八苦,依凡夫想法譯義,方便入門:

一、生苦 ──依凡夫想法譯義,可以說是出生時所受之苦。

二、老苦 ── 依凡夫想法譯義,可以說是眾生衰老時所受之身心苦惱。老,五根漸漸毀壞而趨熟爛,肌肉萎縮,皮膚鬆垮,原來盛壯的色力日漸衰弱,身體彎曲,腳不聽使喚,身體粗重、氣息上揚、身體不穩,只能拄著拐杖走路,身心全面感受到老的痛苦。《瑜伽師地論》卷61:「云何老苦?當知亦由五相,謂於五處衰退故苦。一、盛色衰退故。二、氣力衰退故。三、諸根衰退故。四、受用境界衰退故。五、壽量衰退故。」。

三、病苦 ── 依凡夫想法譯義,可以說是生病時所受之苦惱。之所以為苦乃因「病」能損壞可愛安適的感受[17]。

四、死苦 ── 依凡夫想法譯義,可以說是五陰壞時,壽命盡時所受之苦[18]。死有三種,1. 自然死:少小死、青壯死、中年死、耄耋死、餓死、病死。2. 意外死。3. 未生即死:墮胎、死產、藥傷害、母橫死。

五、怨憎會苦 ──依凡夫想法譯義,可以說是怨仇憎惡之人事物聚集。有內有外,內者即三惡道報,外即刀杖等緣,如仇人、醜人、無緣人狹路相逢,無賴借貸,債主逼債,討厭的環境無力更換……等。《瑜伽師地論》卷61:「云何怨憎會苦?當知此苦亦由五相:一、與彼會生憂苦故。二、治罰畏所依止故。三、惡名畏所依止故。四、苦逼迫命終怖畏所依止故。五、越正法惡趣怖畏所依止故。」

六、愛別離苦 ── 依凡夫想法譯義,可以說是別離愛境,或與所愛者別離時所感受之苦,總說為生離死別。所別有二,一內二外,內者自身,六根不能像以前一樣聚合在一起,或與地、水、火、風、空、識界分離;外者所謂親戚眷屬及餘資生,別離六塵可愛境,如出國旅遊,倒數幾天,心情會不好[19]。

七、求不得苦 ── 依凡夫想法譯義,可以說是世間一切人物,心所樂求而不能得到滿足。所謂惡法求離不得,善法求欲不得;苦事求離不得,樂事求欲不得;三塗苦報求離不得,人天樂果求欲不得;刀杖之苦求離不得,資生眷屬求欲不得。

八、五蘊熾盛苦 ── 凡夫次第尋伺前七苦已,最後尋伺五蘊熾盛苦。一學習正見「五蘊定義」,依次第八正道五蘊,然後學習正見「熾盛原因」,最後依無間等尋伺「五蘊熾盛苦」。依四聖諦如實知見五蘊熾盛苦,能「斷五蘊身見」。

畜生道與苦

畜生即想蘊,無明四聖諦,追求淫慾。依外道想法譯義,說是畜生界沒有人類智慧。

餓鬼道與苦

餓鬼即想蘊,無明四聖諦,欲求永不滿足。依外道想法譯義,說是餓鬼很肚餓,怎樣吃也不會飽。

地獄道與苦

無明四聖諦,不知苦聖諦,想蘊一切想,皆住地獄,又名受苦,無量想故地獄無量;未斷五蘊身見,名住五圍山地獄;不知無間等(行苦),名住無間地獄,屬最底層地獄。依外道(不依四聖諦)想法譯義,說地獄是令人受罰痛楚的刑場,因為誤解了苦諦和苦受。

相關條目

編輯

佛教

四諦

五蘊

十二因緣

參考文獻

痛苦
痛苦(英語:suffering,pain)是構成情感現象負面效價(valence)的基本要素。痛苦的反面是快樂或幸福等。與個人對傷害或傷害威脅的感知有關[1]。

1939年9月,波蘭華沙,12歲的波蘭女孩卡齊米拉·米卡在她的姐姐安娜(14歲)旁邊,後者在德國空軍的空襲中喪生。
攝影師朱利安·布賴恩描述當時的情景:「當我們開車經過城鎮邊緣的一片小田地時,我們目睹了這場悲劇,這是最令人難以置信的幾分鐘。七名婦女一直在地里挖馬鈴薯──他們所在的地區沒有麵粉,他們急需食物。突然兩架德國飛機不知從哪裡冒出來,向兩百碼外的一所小房子投下兩枚炸彈。房子裡的兩名婦女被炸死。挖馬鈴薯的人平躺著地面上,希望不被注意。轟炸機離開後,婦女們回到工作崗位。她們必須吃東西。
但納粹飛行員對他們的轟炸並不滿意。幾分鐘後,他們回來俯衝到離地面不到200英尺的地方,這次用機槍掃射。七名婦女中有兩名被殺。當我在給屍體拍照時,一個十歲的小女孩跑過來,站在一具遺體旁邊目瞪口呆。這個女人是她的姐姐。孩子從未見過死亡,不明白為什麼姐姐不再跟她說話⋯⋯

痛苦通常分類為肉體上的與精神上的:

肉體痛苦(physical suffering)的例子如:各種類型的疼痛,過熱,過冷,瘙癢,飢餓,口渴,噁心,空氣飢,睡眠剝奪[2]。

精神痛苦(mental suffering)的例子如:抑鬱、絕望、喪慟、悲傷、孤獨、心碎、厭惡、易激惹、憤怒、嫉妒、渴望、沮喪、煩悶、焦慮、恐懼、恐慌、羞恥、內疚、後悔、尷尬、羞辱、不安[3]。

痛苦可能有各種程度的強度,從輕微到無法忍受。持續時間長度和發生頻率的因素通常與強度因素相結合。受苦者或其他人對痛苦的態度可能有很大差異,這取決於它被認為是可以避免或不可避免、有用或無用、值得或不值得的。

苦在各種生物的生命中以多種方式發生,經常是戲劇性的。因此,人類活動的許多領域都與痛苦的某些方面有關。這些方面可能包括痛苦的性質、過程、起源和原因和意義、相關的個人、社會和文化行為[4]、治療、管理和使用。

痛苦與人類的意識有關,而且經常伴隨著過去的經驗。

造成痛苦的常見示例有:

需求和期望未滿足

失去摯愛、親友、寵物等重要人物

與社會群體的分離

來自外部的約束和限制

面對老化、疾病和疼痛等

字源
在漢語中,痛,是指肉體上的疼痛,而苦,則是來自於味覺上的苦澀感覺,將這兩種感覺結合,就形成痛苦這個詞。痛苦是一個概括性的形容語,肉體上產生的疼痛感受,可以稱為痛苦,而心靈上的煩惱掙扎,也可以稱為痛苦。

宗教對「苦」的詮釋

編輯

主條目:苦 (佛教)

參考資料

痛苦指數
痛苦指數(英語:Misery index),一種總體經濟指標,於1970年代由亞瑟·奧肯發表,代表令人不快的經濟狀況,等於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之總和。

其公式為:痛苦指數 = 通貨膨脹百分比 + 失業率百分比,表示一般大眾對相同昇幅的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感受到相同程度的不愉快。現代經濟學家不同意以完全負面的「痛苦」一詞來形容上述通貨膨脹機轉的負面衝擊。實際上,經濟學家中有許多認為公眾對溫和通貨膨脹的成見是來自其相互影響:群眾只記得在高通貨膨脹時期相關的經濟困難狀況。以現代經濟學家的觀點來說,溫和的通貨膨脹是較不重要的經濟問題,可由對抗滯脹(stagflation)(可能由貨幣主義所刺激)來作部分中止。

急性疼痛管理
疼痛是一種很主觀的經驗感受,只要經歷過的人認為「有」,就是有疼痛的存在,往往無法客觀測量,而且每個人對疼痛的感受與描述也具有差異性。
臨床上常用的疼痛強度評估法有視覺類比表、數字等級量表、臉譜量表等;因病人的主訴是最具價值的疼痛評估方法,以數字量化疼痛強度,方便與病人溝通其疼痛程度,可供判斷止痛藥成效

「數字疼痛評估量表」是一種簡單又快速的評估方法,以0到10的數字量表,來評估疼痛感覺:1到3視為輕微疼痛、4到6為中度疼痛,7 以上則屬重度疼痛。「0」代表完全不痛,「10」代表最無法忍受的疼痛程度,由病患為自己的疼痛程度打分數,以便評估是否需要立即緩解疼痛。

良好的疼痛控制,可減少合併症發生,增進病患的舒適感,有助下床活動,使排氣順利,不會因臥床時間增加,而提高呼吸道、尿道感染及靜脈栓塞的危險性。
疼痛照護看這裡,面對疼痛不再怕!
您害怕疼痛嗎?您有長期疼痛的經驗嗎?依據國際疼痛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簡稱IASP)定義,疼痛是一種令人不愉快的感覺及情感的體驗,通常由實際或潛在的組織損傷所造成。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為提升癌症病人及非癌症慢性疼痛病人對疼痛治療及使用成癮性麻醉藥品之認知,委託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下稱奇美醫院),編撰出版「癌症疼痛照護衛教手冊(民眾版)」與「非癌慢性疼痛照護衛教手冊(民眾版)」之中、英文版手冊共4本,並公開於食藥署官網(路徑:首頁/出版品/圖書),提供民眾下載參考。

此4本手冊是委託奇美醫院邀集國內疼痛科、麻醉科、精神科、復健科、外科、泌尿外科、腫瘤科、胃腸科、放射科、緩和醫學科、中醫、藥學及護理等專家學者組成編撰小組,按癌症疼痛或慢性疼痛的原因、評量方法、照護的目標與策略、藥品及非藥品的治療、病人自我照護、及照護者的衛教等章節編撰而成。

癌症疼痛(下稱癌痛)係因癌症所引起的疼痛,不同的癌症可能有不同的疼痛原因及疼痛表現。因癌痛會同時影響人的身體、心理及人際支持力,因此在治療癌痛時,以緩解疼痛、恢復生活功能、提升生活品質為照護目標。「癌症疼痛照護衛教手冊(民眾版)」編撰常見的止痛方法,有腫瘤治療、神經阻斷術、復健(運動)治療、心理治療、止痛藥品治療及其他治療,並提供病人及其照護者,了解癌痛治療及自我照護方式。

非癌慢性疼痛(下稱慢性疼痛)係指超過3個月的非癌疼痛,其造成的原因較複雜,治療的策略應針對慢性疼痛形成的原因,以多面向照護方式,方能達到最佳療效。「非癌慢性疼痛照護衛教手冊(民眾版)」編撰國際上對慢性疼痛的標準照護模式,依病情治癒難易程度區分為四個階梯治療模式,第一階:由病人進行自我疼痛管理、第二階:加入非藥品治療、第三階:再加入非類鴉片藥品治療、第四階:跨領域團隊介入及使用類鴉片止痛劑。並提供病人自我身心照護方式,以及其家人和照護者了解疼痛照護資訊。

食藥署呼籲,如有疼痛問題應尋求醫師診治,積極找出病因,依照醫師指示正確服用藥品,並輔以多方式的止痛治療,有疑問時應向醫師或藥師尋求專業諮詢,這樣才能擺脫疼痛的困擾。食藥署出版這4本手冊,期盼能提供給患有癌症疼痛或非癌慢性疼痛的病人及其照護者參考運用,進而緩解疼痛、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以及提升用藥安全。

身體的疼痛(pain)是由疾病、創傷、外在傷害性刺激,伴隨現有的或潛在的組織損傷,所引起在知覺上或情緒上難受的、不愉快的感覺。疼痛是主觀性的,影響的範圍可為身體局部或整體,屬一種複雜的生理、心理活動。

疼痛一位婦女在抽血時的痛苦表情類型症狀、不愉快性[*]、痛苦、知覺、sensation perception[*]分類和外部資源醫學專科神經內科。

出於臨床研究的需要,國際疼痛研究國際疼痛研究協會將疼痛定義為「由真正存在或潛在的身體組織損傷所引起的不舒服知覺和心理感覺」。[1][2]

疼痛是主觀的感覺,早於1968年疼痛處理專家馬戈·麥加費利首次提出一個在護理學界普遍使用的定義:「一個人說感到痛,這就是痛;他說痛仍在,痛就仍在。」(原文:Pain is whatever the experiencing person says it is, existing whenever he says it does.)[3][4]

身體疼痛是看醫生的主要原因;在美國,有一半看醫生的人是因為疼痛,是最普遍的原因。[5]疼痛也是大部分病患的症狀,可根據維持時間、強度、種類(如火燒、針刺感等)、位置等來診斷。通常疼痛會自然消退,或通過簡單的止痛處理後消退,這可稱作「急性」疼痛。但有時疼痛本身已是一種病患,如慢性疼痛。近年痛症引起了不同學科專家的關注,如藥理學、神經生物學、護理學、物理治療和心理學,並形成了疼痛管理這門在麻醉學、物理治療、神經學、精神科等專科之下的附屬專科[6]。

人體的痛覺神經有六種[需明示出處],但科學上紀錄有人無法感受痛楚,這種病是先天性無痛症,英文簡稱為「CIP」。

目次

用語區分

編輯

漢語中,痛與疼是近義詞;在語意上,痛的含義較廣泛,痛包含疼,且痛大於疼。「痛」較偏向慢性的、長久持續的、深入的、鈍挫的疼痛。「疼」則較偏向急性的、短暫間斷的、淺表的、熱灼的、開放發散的、尖銳的疼痛[7]。

身體的「疼痛」,是主觀、有意識的感覺。而「痛覺」,則指感受器、周圍神經系統、脊髓和腦受有害刺激而引起的無意識活動[8]。一般而言,痠、痛、乏的症狀與肌肉、軟組織損傷較有關,而麻、抽、脹的感受則多和神經病變較相關;神經痛及神經性疼痛則為例外情形。

分類

編輯

痛覺感受器受到化學、熱力或撞擊等可損傷身體組織的刺激就可能會產生疼痛。若神經系統由病患或損傷而受損,可引致神經痛症或神經性病變痛症[9]。由感受器受刺激和神經系統受損引起的疼痛是兩大主要疼痛發生機制,第三類是精神性疼痛,較為罕見。

其中,痛覺感受器引起的疼痛可細分為三種:[10]

表面軀體疼痛(或皮膚疼痛)由皮膚或身體表面組織受損而引起。由於皮膚痛覺感受器分布細密,所以其產生的痛覺明顯、位置明確但短暫。小傷口和輕度燒傷引起的疼痛屬此類。

深層軀體疼痛源自韌帶、腱、骨、血管或肌肉,由軀體痛覺感受器感應,其分布較疏,引起隱隱作痛的感覺,位置亦不明顯。扭傷、斷骨和肌膜疼痛症候群屬此類。

內臟疼痛源自身體的器官。內臟痛覺感受器的分布更疏,產生的痛感更不易定位,且可轉化為體腔壁痛、牽涉痛。

疼痛與疾病

編輯

疼痛是許多疾病的常見或主要症狀,如腦腫瘤的頭痛、冠心病發作時的胸痛,膽石症的膽絞痛和腹痛、晚期癌症患者的癌性疼痛等。有些疼痛本身就是一種疾病,如帶狀皰疹的神經痛、三叉神經痛。疼痛不僅給患者帶來痛苦,而且還對人體中樞神經、循環、呼吸、內分泌、消化和自主神經等系統造成不良影響,甚至是某些嚴重的、威脅生命的疾病症狀。[11]

參見

編輯

疼痛管理

疼痛治療不足

兒童疼痛管理

維基百科
杏林子 

臺灣作家

劉俠(1942年2月28日—2003年2月8日)享壽60歲,中華民國作家。臺北市北投區北投國民小學畢業。據其自述,因家鄉在陝西省扶風縣杏林鎮,也為了紀念自己一輩子與醫院結下的「不解之緣」(因為杏林在漢語中可以指醫學界),故以「杏林子」為筆名。 中華民國代表作《生之歌》

杏林子1942年生於陝西省西安市,出生日期為農曆二月廿七(到台灣登記戶籍時誤記為公曆2月28日)。父親劉德銘為國軍軍人。1949年舉家隨國民政府遷到台灣。

杏林子在12歲時罹患了類風濕性關節炎(依疾病的定義,稱為多關節型幼年特發性關節炎較適當)。發病時手腳腫痛,行動極為不便,使她因而對生命抱著消極的態度,直到16歲時因信仰基督教,在心靈上有了寄託,並且創立了伊甸基金會,幫助了許多人,由信仰中體驗到生命的價值和尊貴,漸漸改變了她對生命的看法,轉而充滿了樂觀與積極。

由於身上的疾病而令杏林子不得不中途輟學,故此杏林子的最高學歷僅為「北投國小畢業」,杏林子初時甚為介意,但後來漸漸釋懷,因為這代表了「以後的學問都是自個兒修的」(《感謝玫瑰有刺》,九歌出版,1989年)。自此杏林子即通過函授學校及教育電台刻苦自學,她的母親亦總不辭勞苦的替她借書。函授學校的老師曾拿杏林子的作品到報刊發表,鼓勵了她日後嘗試投稿。杏林子第一篇投稿獲刊登的文章是〈他與她〉,1961年前後刊於《中央日報》副刊。及後杏林子即不斷寫作,作品類型亦越見多樣化,除散文外,亦有小說、廣播劇、電視劇本、舞台劇本等,屢獲殊榮。
她的晚年在幾乎無法執筆的情況下,仍以口述方式寫作不輟,作品中充滿了求生的意志,足以激勵人心。
2003年2月7日凌晨,負責照顧的印尼籍看護工維娜由於工作性質長期無法獲得適當的休假,導致精神異常,杏林子遭其嚴重拉扯及傷害,緊急送三軍總醫院急救。患有類風濕關節炎的劉俠,本身的心肺功能就弱,加上突然身心受創,導致2月8日凌晨心室震顫,於4時41分離世。遺體於3月初火化,安葬於新北市宜城福音山。

杏林子逝世後,獲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頒令褒揚,全文如下:

“總統府國策顧問、作家劉俠,器識淵閎,襟懷澹定。雖幼罹罕見疾病,不良於行,然熱愛生命,困學自勵。以「杏林子」筆名發表「生之歌」、「生之頌」、「杏林小記」等勵志作品,立意精純,激勵人心;著作等身,享譽文壇。歷任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殘障聯盟理事長等職,推動身心障礙者社會福利制度之建立,以公益為依歸,溥仁愛於大眾;關懷觸角廣及國際,拓展國民外交,尤足矜式。曾榮獲十大傑出女青年獎、國家文藝基金會散文獎、吳三連基金會社會服務獎等殊榮,實至名歸,群倫共仰。民國九十年,應聘總統府國策顧問,迭進嘉謨,獻替良多。綜其生平,致力文學創作,綻放心靈光彩;盡瘁公益,推愛及人;懿德高風,允垂世範。遽聞溘逝,曷勝軫念,應予明令褒揚,以彰馨德。

總統 陳水扁

行政院院長 游錫堃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二月十九日

維基百科
耶穌被釘十字架
耶穌被釘十字架(英語:Crucifixion of Jesus),耶穌被逮捕後以十字架處死的事件,一般認為發生在公元1世紀的猶太行省,最可能在公元30到33年之間。雖然歷史學家對這個事件的準確細節並沒有達成共識[1][2],但這個事件在《聖經》中正統的《四福音》皆有描述,在《新約書信》中有提及,而且也被其他古代資料證實,除了基督徒的資料以外,並也被異教徒的史料證實,學者多數認為這是一個歷史事件[3]。
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痛苦和救贖性的死被稱為基督受難(the Passion),它是基督教神學關於救恩和贖罪教義的核心。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北京人,中國當代作家,電影編劇,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駐會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殘疾人作家協會副主席。
史鐵生年輕時就雙腿癱瘓,後又患上尿毒症,需靠透析維持生命,自稱是「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
著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我的丁一之旅》,短篇小說集《命若琴弦》,散文集《我與地壇》《記憶與印象》《扶輪問路》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別獲1982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獎,長篇隨筆《病隙碎筆》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及華語傳媒大獎2002年年度傑出成就獎。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熬過難事

熬過難事
H:小事,難事及大事。司馬懿:「做好小事,熬過難事,靜成大事。」難事必須有舊式「計畫,執行,考核。」新式「PDCA 循環,計畫(Plan)、執行(Do)、查核(Check)、行動(Action)」。另外利用六個標準差,「針對變異過大的流程進行界定(D)、衡量(M)、分析(A)、改善(I)及控制(C)等,並在各階段中應用多種品管手法進行分析、改善及監控,降低或消除流程中的變異所導致產品或服務的缺點(陷),提高產品或服務的品質。」。空口說話,難事也難成。俗話說「戲棚跤徛久就是你的。」,但是只是站坐著空想,没有任何行動,最後得到「坐久屁股疼」的後果。熬過難事,開創新階段,才可大唱楚留香「塵沾不上心間, 情牽不到此心中;來得安去也寫意, 人生休說苦痛;
聚散匆匆莫牽掛, 未記風波中英雄勇;就讓浮名, 輕拋劍外, 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20241217W2

網路字典
世事滄桑,是課堂,也是考場。小事磨鍊耐心,難事磨鍊心態,大事磨鍊定力。
「小事不做,大事難成」

天下大事,始於小事;小事不做,大事難成。

荀子勸學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計畫
釋  義
事先擬訂的具體方案或辦法。《漢書.卷四○.陳平傳》:「誠臣計畫有可采者,願大王用之。」《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若計畫不從,真可引領而去矣。」

事先策劃。如:「這場地要如何布置,請你計畫一下。」也作「計劃」。

計劃
事先策劃。如:「關於這次旅遊的行程,就由你計劃。」也作「計畫」。

公務員就依公文格式去寫;至於一般民眾,就依您的習慣去使用吧!

「計畫」有具體規劃;「計劃」是草擬階段。

「計畫」在公文書上屬於名詞用法,例如「某某計畫」。

「計劃」則屬於動詞用法,例如「正計劃進行某項任務」。

在正式規劃之前必須先完成規劃前的準備。規劃之初,我們必須先對組織有基本認識,蒐集基本資料,瞭解組織的優缺點及未來的目標,這樣才能訂出實用的計劃。

1(一)確定宗旨及目標 2(二)內在與外在環境分析 3(三)擬定交替方案 4(四)評估可行之策略方案 5(五)選定最適合的方案 6(六)擬定衍生計劃

異業合作
實行計畫步驟
1. 定義目標

2. 進行研究

3. 列出風險

4. 排定里程碑

 5. 指派權責與任務
 
 6. 分配資源

實施計劃中\內容
1. 目標

2. 範圍陳述

3. 交付項目大綱

4. 任務截止日期

5. 風險評估

6. 團隊成員角色與職責

PDCA

添加条目描述

PDCA(Plan-Do-Check-Act的簡稱)循環式品質管理,針對品質工作按規劃、執行、查核與行動來進行活動,以確保可靠度目標之達成,並進而促使品質持續改善。由美國學者愛德華茲·戴明提出,因此也稱戴明環。這個四步的循環一般用來提高產品品質和改善產品生產過程。這個過程循環也被人熟知為:Plan-Do-Study-Act(PDSA),戴明圓環(Deming circle/cycle/wheel)或者哈特利圓環。另一個不同的版本是OPDCA,加入了O(observation觀察),有些說法認為是獲得當前的狀況的意思。

PDCA循環圖PDCA持續改善過程

PDCA的含義

什麼是PDCA?此非新創名詞,而是企業界早已普遍運用的一套「目標管理」流程,透過規劃(Plan)、執行(Do)、查核(Check)、行動(Act)四階段,確保每次的目標都能達成。

規劃

(Plan):產品可靠度目標預測與訂定、可靠度計畫研擬與確定、可靠度組織與分工。建立一個明確的目標,並制定相關的計劃和確定必要的程序。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在今後的過程中更好的衡量實現的結果和目標的差距以便更好的進一步修正。

執行

(Do):可靠度作業激勵、命令與實施。執行上一步所指定的計畫和程序,收集必要的資訊來為下一步進行修正和改善提供依據。

查核

(Check):產品可靠度評定與評估、可靠度作業管制與稽核。研究上一步收集到的信息,和預期設計進行比較(於計劃階段的目標進行對比)。並提出修改方案,包括執行後的改善和計劃的完善使得計劃的可執行性提高。用列表和數據圖可以很好的顯示出來執行結果和預計結果的差距,這些差別是下一步行動中的必要數據。

行動

(Act):各種可靠度工作之作業單位間協調、可靠度改善對策訂定、改善行動執行與跟催。這一步是尋找相當的方法來縮減計劃目標和執行的過程中的結果的差距。並且使得下一次計劃變得更加完美。一般是通過對問題的根本原因的研究,但是相當的問題找到根本原因的時間會很長,這往往會使得項目沒有任何進展。所以一般會暫時採取短期符合目標要求的修改,與此同時創立新的項目來改進執行過程。其中很多時候會提出更詳細的計劃要求,使得下一個重新執行時的計劃步驟更容易執行、更詳細。其實Act於英文涵義上另有修正案的意思,所以有的時候很多人更加趨向於使用修正(Adjust)來解釋PDCA的A。這樣的話更能體現出A的改善的含義,而且很多的修正並不是這一次循環中進行的執行,而是下一次循環的D環節進行執行。

關於PDCA

PDCA是由於愛德華茲·戴明博士而出名的。很多人認為戴明博士是現代產品品質控制的始祖。但是他在著作里總是把這個循環稱為「休哈特循環」。晚些時候,戴明修改了PDCA,他把這個循環修改成了PDSA用study(研究、學習)替代了檢查(check),他認為這樣更好表達第三步是來研究而不是檢查。PDCA這個概念最初是在一個科學基礎上建立的,從培根的學說中延伸出來的。(《新工具論》1620)科學的過程大概可以總結為《假說-實踐-進步》(hypothesis-experiment-evaluation)。休哈特形容製造業是:控制下的-數據控制下的一個三步驟的過程來規範製造業。休哈特認為一切可以收集到的數據都要拿來為貨物的生產需要服務。這些數據可以用來減少人為誤差從而提高生產的品質。顯然這個過程是一個基於實踐和進步的行動。戴明在上世紀50年代在日本的演說中強調日本使用的精簡版的PDCA可以擴展為今天的PDSA;尤其是study研究這一步最重要;而且使用這個詞更比休哈特使用check檢查的意思更接近解。

Multiple iterations of the PDCA cycle are repeated until the problem is solved.

一個基礎科學的方法是重複使用PDCA循環;一旦達到了我們制定的第一假說;或者全部推翻了,這時要開始執行下一輪的PDCA循環。這樣最終能得到一個非常接近完美的結論。但是必須注意的是,每一個PDCA的循環必須是完全獨立的;尤其是P環節的預期目標必須是獨立的。如果不這樣的話有可能會陷入死循環從而混淆什麼是執行過程的缺陷和不可避免的環境變化以及無法消除的系統誤差。

PDCA循環也用來指導思維模式的建立。豐田汽車經常引用的一句話「製造汽車前,先要塑造好一個人。」豐田和一些其他的人力培訓公司發現使用PDCA進行訓練後的人可以系統的以創新的方式順利的解決問題。從而也創造了一種 PDCA文化。西格瑪6項目中使用「制定-測量-分析-提高-控制」(DMAIC)來代替了PDCA,並且要求使用者要嚴格的提出循環的目的。

戴明提出PDCA應該是一種以螺旋上升的模式展現的形式來表現為了達到某種終極目標的知識的增長模式。每一層都是一個獨立的PDCA循環,但是由於每一次從新計劃一個循環都會引入上一次的循環的結果做為已知條件,所以可以認為每一次新的循環都比前面一次更接近螺旋結構的頂端的終極目標。每個人生下來所與生俱來的本領都是差不多的但是非常有限的,一些音樂家,科學家等人通過不斷的進步終究成為了一代偉人。其過程恰好是一種螺旋上升狀的PDACA的表現。這些例子展現了無論如何表達PDCA,這種方式確實能使的我們實現制定的目標。

如今的西化的社會強調改進的速率要儘量達到進步的速率。PDCA正好能滿足我們的這個需要。

日本暢銷書《鬼速PDCA》出版商Cross Media出版社編輯長谷川諒回憶,這個冷冰冰的管理學的暴紅,「故事,大概要從2016年的4月開始說起……。」[1] 當時,一本以日本軟銀董事長孫正義為主角的新書《孫正義十倍速達標學》出版,其第六章就是「高速PDCA」。長谷川諒表示,「大家忽然發現,原來這個企管課本裡的學問,竟然可以用來加強個人競爭力。」,到5月時,一向標榜用PDCA強化品管的豐田汽車,公布了史上新高的獲利數字,讓討論熱度持續延燒。 2017年2月,《解決孫社長所有難題的超厲害PDCA》在日本出版,曾任孫正義貼身祕書多年的作者三木雄信指出,孫正義就是靠PDCA戰勝所有困難,包括如何做到「超乎常人的目標執行力」、「為達目的無所不用其極」、「追蹤數據進而縝密驗證」以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等,而這些正是PDCA的精髓。 說穿了,PDCA就是一趟修煉,讓人們能夠在一次一次的設定目標與執行過程中,練就凡事精確到位、按部就班的功夫。日本年輕人正在視它為個人進化的新解方,而台灣各大企業也逐漸將其視為員工必備要件。

相關條目

AIDMA

AISAS

商業流程改善

六標準差

CobiT

品質管理

OODA循環

全面安全管理(英語:Total security management)

A3報告

參考文獻

六標準差是藉由分析了解流程中的變異;因流程的變異過大造成產品或服務上的缺點(陷),針對變異過大的流程進行界定(D)、衡量(M)、分析(A)、改善(I)及控制(C)等,並在各階段中應用多種品管手法進行分析、改善及監控,降低或消除流程中的變異所導致產品或服務的缺點(陷),提高產品或服務的品質。

方法

六西格瑪法有兩種方法,來自於愛德華茲·戴明的計劃-實施-檢查-行動循環。這些方法中的每一項還包括五個步驟,可以稱為DMAIC方法和DMADV方法[16]。

DMAIC用於改善現有的商業流程。[16]

DMADV用於建立新的產品或設計流程[16]。

DMAIC方法

DMAIC方法分為五個步驟:

D:定義問題,客戶需求和項目目標等等。

M:測量當前流程的關鍵方面,收集相關資料。

A:分析數據,尋求和檢驗原因和效果之間的關係,確定是什麼關係,然後確保考慮到所有因素。透過調查,發現因為殘疵的根本原因。

I:提升優化當前流程,根據分析數據,運用不同方法,例如實驗設計、防誤防錯或錯誤校對,利用標準工作創建一個新的、未來的理想流程,建立規範運作流程能力(英語:Process capability)。

C:控制改變未來流程,確保任何偏離目標的誤差都可以改正。執行控制系統,例如統計流程控制,生產板、可見工作區和流程持續改善等。

有些公司還增加了一個R認知步驟,就是認知需要針對的正確問題,於是產生了RDMAIC方法[18]

DMADV 或 DFSS方法

DMADV項目方法,有些人也稱為DFSS(六西格瑪設計圖)[16],包括五個步驟:

D:定義設計符合客戶需要和其他目標的戰略

M:摸准確定CTQ(對質量至關重要的參數),產品性能、生產流程性能和風險等

A:分析去考慮是否有替代方法,創建高性能的設計、評估設計技能,選擇最佳的設計方案

D:設計細節、優化設計,對設計審核進行評估,這個過程可能需要模擬操作

V:檢查設計,簡歷規範模型,實施生產流程,並且提交給流程所有者

六西格瑪使用的品質管理工具

坐久屁股痛

戲棚跤徛久就是你的。

釋義

戲臺下站久了就是你的。勸人做事要有耐性,如能持之以恆,成功必屬於你的。

第1項釋義的用例:

咱做代誌愛有耐心,毋通驚艱苦,人講「戲棚跤徛久就是你的」,若會當堅持到底,相信咱一定會成功。

楚留香 - Album Version
關正傑

作詞:黃霑     作曲:顧嘉輝

塵沾不上心間 情牽不到此心中
來得安去也寫意 人生休說苦痛
聚散匆匆莫牽掛 未記風波中英雄勇
就讓浮名 輕拋劍外 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
啊...啊….獨行不必相送
啊...啊….
獨行不必相送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吃飽太閒

吃飽太閒
H:白居易創作「飽食閑坐
」,元陳草痷「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舊好;人,憔悴了。」王陽明「飢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馮諼客居直喊「
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為家!」坑主人。趙長卿「風波岐路,成敗霎時間,你富貴。你榮華,我自關門睡。」閒是自命清高,不為五斗折腰,亦或生性懶骨頭,不顧三餐,不賺生活所需。錢宰〔明代〕「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王安石「忽憶故人今總老。貪夢好。茫然忘了邯鄲道。」
古人醉生夢死有本錢,今人可乎?白居易「閉目常閒坐, 低頭每靜思。 」應是呆病前兆,等吃,等睡,等痴肥,警語一句「吃飽太閒會完蛋」!要活要動神常在!
20241216W1

網路字典
食飽換枵。
釋義
先吃飽再把肚子搞餓。形容人徒勞無功,做沒有實質好處的事情;或用來謙稱自己所為只是消磨時間,微不足道。

第1項釋義的用例:

李的足好心閣足客氣,講伊做志工干焦是咧「食飽換枵」爾爾。

食飽傷閒
出處:許祐綸

華語:吃飽太閒食飽傷閒沒事做

喙飽目睭枵。

釋義

已經吃得很飽了,但眼睛還是盯著餐桌上的美饌佳餚不放,一直想繼續再吃。比喻為一個人貪得無厭。

第1項釋義的用例:

阿德仔誠實「喙飽目睭枵」,明明都食甲脹袂落去矣,目睭猶閣金金咧顧桌頂的魚魚肉肉,真正有夠譀。

馮諼客孟嘗君
作者:戰國策
朝代:先秦

原文第2段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左右以告。孟嘗君曰:「食之,比門下之客。」居有頃,復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車!」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嘗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後有頃,復彈其劍鋏,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足。孟嘗君問:「馮公有親乎?」對曰:「有老母!」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於是馮諼不復歌。

飢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 ──明‧王陽明


飽食閑坐
作者:白居易 唐
834年本作品收錄於《白氏長慶集(四部叢刊本)卷第六十三》和《御定全唐詩 (四庫全書本)/卷453》

姊妹計劃: 數據項

紅粒陸渾稻,白鱗伊水魴。
庖童呼我食,飯熱魚鮮香。
箸箸適我口,匙匙充我腸。
八珍與五鼎,無復心思量。
捫腹起盥漱,下階振衣裳。
繞庭行數匝,卻上簷下床。
箕踞擁裘坐,半身在日暘。
可憐飽暖味,誰肯來同嘗。
是歲太和八,兵銷時漸康。
朝廷重經術,草澤搜賢良。
堯舜求理切,夔龍啟沃忙。
懷才抱智者,無不走遑遑。
唯此不才叟,頑慵戀洛陽。
飽食不出門,閑坐不下堂。
子弟多寂寞,僮僕少精光。
衣食雖充給,神意不揚揚。
為爾謀則短,為吾謀甚長。

《山坡羊·晨雞初叫》

【元】陳草庵

晨雞初叫,昏鴉爭噪。

那個不去紅塵鬧?

路遙遙,水迢迢,功名盡在長安道。

今日少年明日老。

山,依舊好;人,憔悴了。

驀山溪(遣懷)
宋代:趙長卿
無非無是。好個閒居士。衣食不求人,又識得、三文兩字。不貪不偽,一味樂天真,三徑里。四時花,隨分堪遊戲。
學些沓拖,也似沒意志。詩酒度流年,熟諳得、無爭三昧。風波岐路,成敗霎時間,你富貴。你榮華,我自關門睡。

無題 
錢宰〔明代〕
四鼓咚咚起衣,午門朝見尚嫌遲。
 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

平岸小橋千嶂抱。柔藍一水縈花草。
出自於王安石的《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平岸小橋千嶂抱。柔藍一水縈花草。茅屋數間窗窈窕。塵不到。時時自有春風掃。
午枕覺來聞語鳥。欹眠似聽朝雞早。忽憶故人今總老。貪夢好。茫然忘了邯鄲道。

吃飽太閒
吃足常歡無計較
飽餐一頓樂逍遙
太多雜事莫煩惱
閒著作詩霞月邀     
吃得開喝得下 ~飽
吃得開喝不下 ~撐
吃不開喝不下 ~吐
 
《不與老為期》白居易

不與老為期, 因何兩鬢絲。 才應免夭促, 便已及衰羸。 昨夜夢何在, 明朝身不知。 百憂非我所, 三樂是吾師。 閉目常閒坐, 低頭每靜思。 存神機慮息, 養氣語言遲。 行亦攜詩篋, 眠多枕酒卮。 自慚無一事, 少有不安時。

博客來介紹
吃飽太閒會完蛋—精選典藏

作者:林慶昭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出色文化

出版日期:2008/06/09 

   內容簡介

  一隻在農家倉庫裡覓食的老鼠,意外地掉進一個盛得半滿的米缸裡。這個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讓老鼠喜出望外,自然不會輕易放過。不過,牠先是警惕地環顧了一下四周,確定沒有危險之後,接下來就是一陣猛吃,吃飽後倒頭就睡。

  這隻老鼠就這樣在米缸裡吃飽了睡,睡飽了吃。日子也在衣食無憂的悠閒之中過去了,好不樂哉。

  直到有一天,老鼠發現米缸見了底,才覺得以米缸現在的高度自己就是想跳出去,也已經無能為力了。

  在這段期間,雖然老鼠也為是否要跳出米缸進行過激烈的思考和痛苦抉擇,但終於沒有能夠擋住美味可口的大米的誘惑。

  對於老鼠而言,這半缸米是上帝在牠生命的途中所放置的一塊試金石。如果牠想把這半缸米全部據為己有,其代價就是付出自己的生命。

  於是,我們從中可以得到一點啟示:人們往往會犯與這隻老鼠一樣的錯誤,只注意到有明顯標示的陷阱,卻不知沒有標示的陷阱才是致命的危機。

  勇敢跨出行動的第一步,不要只是光想。

本書特色

台灣、香港、大陸、新加坡、馬來西亞
成千上萬名的讀者看過林慶昭的書
找到了生命中真實的感動、富足的心靈、簡單的快樂……

百萬暢銷書作家林慶昭 精選典藏紀念版

生活中難免遇到各種各樣的陷阱與誘惑。
在面臨進退的選擇時,應該及時做出最好的判斷,
如同面臨一條攔路的小河溝,
其實抬腿就可以跳過去,就是那麼簡單。

的確,當人生面臨重大的抉擇時,
許多人完全知道他們必須做什麼,
但他們遲遲不願採取正確的行動,
就像貪吃的老鼠一樣,
沒有能夠擋住美味可口的大米的誘惑,
最後也就死在自己手上。

勇敢跨出行動的第一步,因為吃飽太閒會完蛋。
記住,成功的秘密是這樣的:不要只是想著要採取行動,
而是真正去採取實際的行動!
  
目錄

輯一 別自作自受
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用真誠的心待人,對方也會以禮回報;
用粗暴的態度對人,別人也會以牙還牙。

別自以為是             別自作自受              別沒事吵不完 
別做牆頭草             別給自己找罪受          別懷有私心 
別信譽掃地             別驕氣凌人              別操之過急  
別眼高手低             別一意孤行              別仗勢欺人  

輯二 聰明與愚蠢 
聰明或愚蠢不必多說,而是多多自我充實,否則寧可不聰明,
也不要做個別人眼中的傻瓜。

知足為樂               聰明與愚蠢              好一個習慣 
放寬心胸               相互的尊重             善用自己的長處 
最需要智慧             從教訓中學習            害人之心不可有 
未雨綢繆               發揚自己的優點          幸福與勞力 

輯三 別自不量力
自己有多少能耐就做多少事,不好高騖遠,不眼高手低,
否則自不量力的結果,只會自取其辱而已。

別愈幫愈忙             別見不得人好            別忘恩負義  
別自不量力             別虛有其表              別沾沾自喜  
別得意忘形             別太會算計              別光想不會做 
別太過任性             別自取其辱              別一知半解 

輯四 要多做少說
能說當然很好,最重要是要有付諸實行的決心,拿出實際的行動,
多做會比多說來的有用。

自知之明               不要逞強                 多做少說   
真誠交友               認清自我                 要有警覺 
相互信任               瞭解真相                 臨危不亂 
記取教訓               真心朋友                 信守承諾
                    

2024年12月12日 星期四

詩中有畫

詩中有晝
H:「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多美的境界。一般人作不出詩,畫不出畫,只能看看別人的作品,唸唸以自愉。夢勞魂想,也成不了詩人及畫家。有些詩,中學已唸遛,只是找回些記憶。放輕鬆,平凡過,想美景,東張西望,只為看看平凡的世界,有那些人,事,物及美景。無聊之中想起「千古風流人物。」到底有那些?「江山如畫」世界美景又有那些?每人心中都有一本「心想事成」分門別類的字典,你想加入那些?腦中令人垂涎的美食,你又吃過多少樣?想想就不會無聊。五彩繽紛,美景天成,世外桃花源在何方?心中自有美景天堂,心善人間美。唸詩看畫,落花流水皆可,風花雪月亦行,出外遊玩趣,天光雲影共徘徊,隨處自在心,心樂萬事通。20241212W4

詩中有畫
形容詩歌的意象很美,有如一幅美妙的圖畫。宋.蘇軾《東坡題跋.卷五.書摩詰》:「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鏡花緣》第九○回:「道姑道:『鬥草蜂聲鬧。』春輝道:『昨日我們在百藥圃摘花折草,引的那些蜂蝶滿園飛舞,真是蝶亂蜂狂。今觀此句,古人所謂詩中有畫果真不錯。』」

畫中有詩
釋  義
原為宋蘇軾稱讚王維的畫中含有詩意。後泛指畫作中有詩意。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六一居士下》:「丹青吟詠,妙處相資,昔人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者,蓋畫手能狀,而詩人能言之。」

王維《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王維《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 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 ,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 ,都護在燕然。

王維《竹里館》
獨坐幽篁裡, 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鹿柴》

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鳥鳴澗》

唐·王維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尋隱者不遇》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四時讀書樂
作者:翁森

姊妹計劃: 數據項

目次


編輯

山光照檻水繞廊,
舞雩歸詠春風香。
好鳥枝頭亦朋友,
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讀書好。
讀書之樂樂何如?
綠滿窗前草不除。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出自於朱熹的《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朝代:宋代
作者: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夢勞魂想
釋  義
睡夢中也無法忘懷。形容思念深切。明.高濂《玉簪記》第七齣:「我媳婦孤身在那方,痛殺我夢勞魂想。」

念奴嬌
赤壁懷古
作者:蘇軾
1082年本作品收錄於《御定詞譜 (四庫全書本)/卷28》和《容齋隨筆 (四部叢刊本)/續筆卷八》以及《詞綜 (四庫全書本)/卷06》

姊妹計劃: 百科·數據項

目次

《御定詞譜》版本

編輯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處、檣艣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蔣捷《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
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
江闊雲低 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
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
一任階前 點滴到天明。

鏡花緣/第090回

 鏡花緣

目錄鏡花緣◀上一回第九十回 乘酒意醉誦淒涼句 警芳心驚聞慘淡詞下一回▶

  話說紫芝聽了再芳之言,不覺冷笑道:「這詩倒像只講善卜之人;至於姊姊初學起課,似乎不在其內。」道姑道:「

  只因胸磊落,屢晰貌嶔巇。」

  閨臣道:「這兩句不獨贊蘭言姊姊風鑒之精,連磊落性情也描寫出來,真是傳神之筆。」道姑道:「

  盤走珠勤撥,籌量算慎持。乘除歸揣測,默運計盈虧。」

  紫芝道:「此言素精算法幾位姊姊。但我昨日曾要學算,不知可在其內?」再芳道:「夠了!莫刻薄了!」道姑道:「

  爨致焦桐惜,弦興草縵悲。」

  紫芝道:「這個大家都知,就只再芳姊姊一心只想學課,只怕是聽而不聞。」再芳道:「對牛彈琴,牛不入耳,罵的很好,咱們一總再算帳!」道姑道:「

  繁音聞李嶠,翕響媲桓伊。」

  閨臣道:「此是品蕭吹笛諸位姊姊考語。」道姑道:「

  庭院深沉處,鞦韆蕩漾時。彩繩微雨濕,絳袖薄暉移。」紫芝道:「這四句只好去問『老蛆』、『小蛆』,他們昨日都瞻仰過的。」眾人不懂。施豔春把「黃食」笑話說了,無不發笑。道姑道:「

  鬥草蜂聲鬧。」

  春輝道:「昨日我們在百藥圃摘花折草,引的那些蜂蝶滿園飛舞,真是蝶亂蜂狂。今觀此句,古人所謂『詩中有畫』,果真不借。」道姑道:「

  評花猿意知。」

  閨臣道:「此句對的既甚工穩,而且這個仙猿非比泛常,此時點出,斷不可少。」道姑道:「

  經綸收把握,竿笠弄漣漪。博弈耽排遣,樗蒲屬戲嬉。含羞撕片葉。」

  青鈿道:「這幾句所講垂釣、博弈都切題,就只麗輝姊姊『撕牌』二字未免不切。」紫芝道:「妹妹:你那裡曉得,那時他雖滿嘴只說未將剪子帶來,其實只想以手代剪。這個『撕』字乃誅心之論,如何不切!」麗輝道:「此時我一心在詩,無暇細辯,隨你們說去。」道姑道:「

  角勝奪枯箕。」

  閨臣笑道:「連他們奪狀元籌也在上面,可謂無一不備了。」紫芝道:「豈但奪籌,只怕還有奪車哩。」小春道:「斷無此事。」道姑笑道:「何能斷其必無?

  門後爭車覓,樽前賭硯貽。」

  小春道:「真是『怕鬼有鬼』!你這仙姑不是好人,我敬一杯。」青鈿道:「下句是玉芝妹妹同老師賭東以硯為贈的話,且不必管他。此詩我不喜別的,只喜這個『覓』字用的得神。」小鶯道:「何以見得?」青鈿道:「桌上只見棋盤,並不見人,及至找到門背後,才知他們奪車,豈不得神麼?」小春道:「你且慢些笑人,安知詩中就無飛鞋那齣戲呢?」青鈿道:「這樣好詩,如何有這腌臢句子!」道姑笑道:「他只知做詩,那裡還管腌臢;就是有些屁臭,亦有何妨?

  鞋飛羅襪冷。」

  小春道:「這個『冷』字用的雖佳,但當時所飛之鞋只得一隻,必須改為『鞋飛一足冷』才妙。」道姑道:「

  枰散斧柯糜。校射肩舒臂,烹茶乳沁脾。」

  宰玉蟾道:「這三句含著三個典故:一是馨、香二位姊姊觀棋,一是鳳雛姊姊射鵠,一是紫瓊姊姊品茶。妹子素日雖有好茶之癖,可惜前者未得躬逢其盛,至今猶覺耿耿。」紫芝道:「你既如此羨慕,將來燕府少不得要送茶與你,何必著急!」玉蟾登時羞得滿面通紅。道姑聽了,不覺暗暗點頭道:「

  藏鉤猜啞謎,隔席疊芳詞。抵掌群傾倒,濡唇眾悅怡。」

  紫芝道:「這是猜謎、行令以及笑話之類。但為何缺了剔牙一件韻事?」再芳道:「你拿鏡子照照,滿鼻子都是鼻煙,若編在詩裡還更好哩。」紫芝道:「若把鼻煙也編成詩句,我真服他是個神仙。」道姑道:「我雖非神仙,曾記詩中卻有一句:

  指禪參郢鼻。」

  眾人聽了,莫不發笑。閔蘭蓀道:「這句自然是聞鼻煙了。請教『郢鼻』二字是何出處?」閨臣道:「妹子記得《莊子》曾有『郢人漫堊鼻端』之說,大略言:郢人以石灰如蠅翼之大,抹在鼻尖上,使匠人輪起斧斤,運斤成風,照著鼻尖用力砍去,把灰削的乾乾淨淨,鼻子還是好好,毫無損傷。今紫芝妹妹鼻上許多鼻煙,倒像郢人漫堊光景,所以他用『郢鼻』二字。」紫芝道:「仙姑只顧用這故典,我看你下句怎麼對?果真對的有趣,我才服哩。」道姑道:「那得好對,無非也是本地風光:

  牙慧剔豐頤。」

  紫芝拍手笑道:「這句真對的神化!我敬一杯。」再芳道:「郢是地名,豐是豐滿之意,以郢對豐,似乎欠穩。」春輝道:「難道姊姊連《書經》『王來自商至於豐』也不記得麼?況如今沛郡就有豐縣,此是借對極妙句子,姊姊說他欠穩,未免孟浪。」道姑道:「

  嘲說工蟾弔,詼諧任蝶欺。」

  閨臣道:「此句大約又是紫芝妹妹公案。他是座中趣人,與眾不同,所以『郢鼻』之外,又有這個考語。」道姑道:「

  聰明顰黠婢,綽約豔諸姬。」

  畢全貞正在打盹,忽聽此句,不覺醉眼矇矓道:「為何又鬧出丫鬟,這是何意?」麗蓉同嫵兒只管望著小鶯,小鶯只急的滿面通紅。林書香道:「據我看來:這句或者說的是玉兒也未可知。」道姑道:「

  倦每嗤休矣。」

  紫芝道:「此句描寫座中磕睡光景,卻是對景掛畫;但這『矣』字是個虛字,頗不易對,仙姑:你可曉得,他們不但愛睡,還愛吐哩。」道姑點頭道:「

  哇恒鄙出而。」

  眾人聽了,忍不住一齊發笑。紫芝道:「這個『而』字對的雖密密可圈,就只他們哇的還有一個蝦仁兒,可惜不曾表出,未免缺典。」道姑道:「

  白圭原乏玷,碧珷忽呈疵。」

  紫芝道:「這兩句我最明白,大約上句說的是諸位姊姊美玉無瑕,下句是我醜態百出了。」花再芳道:「座中就只你愛罵人。」閔蘭蓀道:「而且你又滿嘴亂說。」畢全貞道:「這句說的不是你是誰!真有自知之明!」道姑道:「

  戍鼓連宵振。」

  青鈿道:「為何忽要擂鼓?莫非要行『擊鼓催花』之令麼?若果如此,這個『戍』字只怕錯了,還請另改一字。」道姑點頭道:「貧道只顧多飲幾杯,那知卻已醉了。

  軍笳徹曉吹。」

  寶雲道:「這句更古怪,莫非要打仗麼?可謂奇談了!其中是何寓意,尚望仙姑指示。」道姑道:「此詩語句莫不明明白白,何須指示?況暗寓仙機,誰敢泄漏?

  將驍單守隘,卒勁盡登陴。纛豎妖氛黑。」

  閨臣道:「仙姑既言仙機不敢泄漏,我們也不必苦人所難。況這詩句明明說著軍前之事,何必細問。據我拙見,大約將來總有幾位姊姊要到軍營走走。就只末句『妖氛』二字,只怕其中還有妖術邪法之類,這倒不可不防,請教仙姑:這話可是?」道姑道:「剛才有言在先,此詩虛虛實實,渺渺茫茫,貧道何能深知。好在所剩無幾,待我念完,諸位才女再去慢慢參詳,或者得其梗概,也未可知。

  旗招幻境奇。短帘飄野店,古像塑叢祠。炙熱陶朱宅,搓酥燕趙帷。衝冠徒爾爾,橫槊亦蚩蚩。」

  花再芳道:「據這幾句細細參詳,卻含著『酒色財氣』四字,莫非軍前還有這些花樣麼?」道姑道:「若無這些花樣,下句從何而來?

  裂帛淒環頸。」

  眾才女聽到此句,個個毛骨悚然,登時都變色道:「據這五字,難道還有投環自縊之慘麼?」道姑歎道:「豈但如此!

  雕鞍慘抱屍。壽陽梅碎骨。」

  眾人都驚慌戰慄道:「這竟是傷筋動骨,軍前被害,不得全屍了!何至如此之慘!」一面說著,都滴下淚來。道姑道:「你道這就慘麼?還有甚於此的!此時連貧道也不忍朝下念了:

  姑射鏃攢肌。染磧模糊血,埋塵斷缺胔。」

  小春、婉如、青鈿諸人聽了,都垂淚道:「這個竟是死於亂箭之下,體無完膚了!莫講日後自己不知可遭此阨,就是別位姊姊如此橫死,令人何以為情,能不肝腸痛碎!」說著,都哽咽起來。道姑道:「

  甫為攜帚婦,遽作易茵嫠。」

  畢全貞道:「這是合歡未已,離愁相繼。若由上文看來,大約必是其夫軍前被害,以致折散鴛鴦,做為嫠婦了。」道姑道:「

  淚滴天潢冑,魂銷梵宇尼。」

  錦雲道:「我們這裡那有皇家支派?這個尼姑又是何人?真令人不解。」洛紅蕖惟有暗暗嗟歎不已。道姑道:「

  井幾將入井。」

  玉芝道:「若以『入井』二字而論,豈不又是一位孀婦?以此看夾:那碑記所說『薄命誰言座上無』,這話果真不錯。」井堯春道:「請教仙姑:此句莫非是我休咎麼?」道姑道:「此詩虛虛實實,何能逆料就是才女。總而言之:此皆未來之事,是是非非,少不得日後自然明白。」青鈿道:「這兩個『井』字不知下句怎對,請仙姑念來,我們也長長見識。」道姑道:「

  緇卻免披緇。」

  閨臣歎道:「據這『緇』字,除了瑤釵姊姊再無第二人。但彼時他雖僥倖入場,何以竟至『免披緇』?難道那時竟要身入空門麼?」緇瑤釵乳母在旁歎道:「那時若非老身再三解勸,他久已躲入尼庵了。這位仙姑果真猜的不錯。」眾人聽了,這才明白,都道:「這兩句竟是天生絕對,若非仙筆,何能如此。」道姑道:「

  瑟瑟葩俱發,萋萋蕊易萎。」

  小春道:「剛才仙姑說『百卉』二字係指我們而言;若果如此,你們聽這下句,豈不令人鼻酸麼!請教仙姑:據這詩句看來,我們眾姊妹將來死於非命的不一而足,難道都是生平造了大孽而遭此報麼?」道姑搖頭道:「如果造了大孽,又安能名垂千古。」小春道:「既如此,為何又遭那樣慘死呢?」道姑道:「慘莫慘於剖腹剜心,難道當日比干也造甚麼孽?這總是秉著天地間一股忠貞之氣,不因不由就把生死置之度外。」

  小春道:「世上每有許多好人倒不得善終,那些壞人倒好好結果,這是何意?」道姑道:「『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豈在於此。若只圖保全首領,往往遺臭萬年。即以比干而論,當日他若逢迎君上,紂必甚喜,比干亦必保其天年;今日之下眾人一經說起,莫不唾罵。因其不肯逢迎,遇事強諫,以致不得其死;今日之下,眾人一經說起,莫不起敬。豈非不得善終反強於善終麼?所以世間孽子、孤臣、義夫、節婦,其賢不肖往往只在一念之差。只要主意拿得穩,生死看得明,那遺臭萬年,流芳百世,登時就有分別了。總之,人活百歲,終有一死。當其時與其忍恥貪生,遺臭萬年,何如含笑就死,流芳百世。貧道為何忽發此言?只因內中頗有幾位要應『含笑就死』這句話哩。但世事變遷莫定,總須臨時方見分曉。

  下面還有兩段結句,待我念來:

  卞家分主客,孟氏列塤篪。凡此根牽蒂,奚殊鐵引磁。」

  蘭言道:「據這幾句,可見大家連日聚會,果非偶然。」玉芝道:「若據『根蒂』二字,豈非把我們認真當作花卉麼?」道姑道:「

  武功宣近域,儒教騁康逵。巾幗紳聯笏,釵鈿弁繫緌。」

  史幽探道:「幸而還有這幾句,畢竟閨中添了若干榮耀,可以稍快人意。」道姑道:「

  四關猶待陣,萬里逕尋碑。瑣屑由先定,窮通悉合宜。」

  小春道:「也不知四關所擺何陣;若請教仙姑,大約又是不肯說的。自從『戍鼓連宵振』一連幾十句,鬧的糊裡糊塗,只怕還是『迷魂陣』哩。」融春道:「上文明明說著妖氛幻境,如何不是迷魂陣。若據第二句,只怕還有人到泣紅亭走走哩。」道姑道:「諸位才女,你看後兩句,豈非凡事都不可勉強麼?下面貧道也有幾句妄語。」因伸出長指道:「總要搔著他的痛癢,才能驚醒這一場春夢哩。

  爪長搔背癢,口苦破情癡。積毀翻增譽,交攻轉益訾。朦朧嫌月姊,跋扈逞風姨。鏡外埃輕拭,……

貧道今日幸而把些塵垢全都拭淨,此後是皓月當空,一無渣滓,諸位才女定是無往不利。但此中誤事之由,誰得而知。待我再續一句:

  以足百韻之數,以明此夢總旨:紛紛誤局棋。」

  閨臣聽了,猛然想起碑記一局之誤,連忙問道:「請教仙姑:何以誤在棋上?」道姑道:「其中奧妙,固不可知;但以管窺之見:人生在世,千謀萬慮,賭勝爭強,奇奇幻幻,死死生生,無非一局圍棋。只因參不透這座迷魂陣,所以為他所誤。此時貧道也不便多言,我們後會有期。」當即作別而去。

  眾人送過,各自歸席,重整杯盤。玉芝道:「被這道姑瘋瘋顛顛,隱隱約約,說得心裡七上八下。起初聽見那幾個慘死的,心中好不害怕,惟恐將來輪到自己身上;及至聽到名垂千古、流芳百世幾句話,登時令人精神抖擻,生死全置度外,卻又惟恐日後輪不到自己身上。只要流芳百世,就是二十四分慘死,又有何妨!不知區區日後可有這股福氣。」花再芳道:「妹子情願無福,寧可多活幾時,那怕遺臭萬年都使得,若教我自己朝死路走,就是流芳百世,我也不願。」閔蘭蓀、畢全貞聽了,莫不點頭稱善道:「現成的真快活倒不圖,倒去顧那死後虛名,非癡而何!」

  題花聽見這些不入耳之言,心中著實不快,只得用言把他們話頭打斷道:「他這百韻詩雖不能字字工穩,其中佳句卻也不少。剛才我一面寫著,細細看去,共總一千字,並無一個重字,倒是絕調。」蘭蓀鼻中哼了一聲道:「就只『遽作易茵嫠』、『萋萋蕊易萎』,重了兩個『易』字。」春輝撲嗤笑道:「姊姊既不明白,不該亂說。『萋萋蕊易萎』之易列在四寘,『遽作易茵嫠』之易列在十一陌。一是去聲,一是入聲,迥然不同,如何卻是重字?若是這樣,難道那兩個『從』字也算重字麼?」紫芝道:「姊姊說他無重字,我同你賭個東道。」題花道:「如有,我吃三杯;若無,你吃三杯。何如?」紫芝道:「既如此,你先吃六杯,若無重字,照樣罰我。」題花著實詫異,只得飲了六杯道:「快說,快說!」紫芝道:「『泣紅亭寂寂,流翠浦澌澌』,這是兩個重字。還有……」題花不等說完,忙走過道:「原來是這重字,若不好好吃六杯,大家莫想行令!」

  紫芝只得照數飲了道:「姊姊請人接令罷。」蘭芝道:「還有兩個笑話未曾交卷哩。」眾人道:「才聽道站『壽陽梅碎骨』那些話,雖說無妨,畢竟心裡還跳個不住,莫若此時再掣一二十籤,略把心神定定,一總再說。如不能說的,照例飲三杯。」錦雲道:「如此甚好。剛才掣的是天文,妹子交卷了:

  雲芽魏伯陽《參同契》陰陽之始,元合黃芽。『陰陽』、『合黃』俱雙聲,敬蘭芬姊姊並普席一杯。」

  米蘭芬掣了禽名疊韻道:『杜宇《尸子》天地四方曰宇。『曰宇』雙聲,敬沉魚姊姊一杯。」

  沉魚掣了百穀雙聲道:「大豆崔豹《古今注》宣帝元康四年,南陽雨豆。」

  紫芝道:「上天雨豆,雖是祥瑞之象,不知那時可曾雨過蝦仁兒?」

  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
卷第三十.六一居士下" 中檢索: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維基 ->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 -> 卷第三十.六一居士下

《卷第三十.六一居士下》[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六一居士下2 苕溪漁隱曰:「歐公《花品序》云:『牡丹初不載文字,自則天已後始盛,如沈、宋、元、白之流,皆喜詠花,當時有一花之異,彼必形於篇什,而此寂無傳焉。(「此」字原無,今據徐鈔本、明鈔本校補。)惟劉夢得有《詠魚朝恩宅牡丹》,但云一叢千朵而已。』余謂歐公此言非是,觀劉夢得、元微之、白樂天三人,其以牡丹形於篇什者甚眾,烏得謂之寂無傳焉?劉夢得乃是《詠渾侍中牡丹》,非詠魚朝恩宅者,此亦歐公誤記耳。其詩云:『徑尺千餘朵,人間有此花,今朝見顏色,更不向諸家。』又《賞牡丹詩》云:『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又云:『有此傾城好顏色,天教晚發賽諸花。』其詩若是,非獨但云一叢千朵而已。元微之《看牡丹古詩》云:『蝶舞香暫飄,蜂牽蕊難正,籠處彩雲合,露湛紅珠瑩。』又《西明寺絕句》云:『花向琉璃地上生,光風眩轉紫雲英,自從天女盤中見,直至今朝眼更明。』若白樂天凡有此詩數十首,其《牡丹花長篇》云:(「花」原作「芳」,今據徐鈔本、明鈔本校改。)『千片赤英霞爛爛,百枝絳艷燈煌煌。照地初開錦繡段,當風不結麝臍囊。映葉多情隱羞面,臥叢無力含醉妝。』又《看渾家牡丹戲贈李二十》云:『香勝燒蘭紅勝霞,城中最數令公家,人人散後君須看,歸到江南無此花。』又《買花詩》云:『灼灼百朵花,戔戔五束素。』又云:『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則當時此花之貴斷可知矣。《花品序》又云:『牡丹自則天已後始盛。』歐公此言信然。餘今因以開元時牡丹二事驗之,蓋開元正是則天已後也。其一事,即李翰林集後序,云:『開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藥,即今牡丹也,得四本,紅、紫、淺紅、通白者,上因移植於興慶池東沉香亭前,會花方繁開,上乘照夜車,太真妃以步輦從,詔選梨園弟子中尤者,得樂十六色,李龜年以歌擅一時之名,手捧檀板,押眾樂前,將歌之,上曰: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辭為。遽命李龜年持金花箋賜翰林供奉李白,立進《清平調辭》三章。白欣然承詔,猶若宿酲未解,因援筆賦之,其一曰: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其二曰: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其三曰: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幹。龜年以歌辭進,上命梨園弟子,略約調撫絲竹,遂促龜年歌之,太真妃持玻璃七寶杯酌西涼州蒲萄酒,笑領歌辭,意甚厚。上因調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將換,則遲其聲以媚之。太真妃飲罷,斂繡巾重拜上。自是顧李翰林尤異於諸學士。』其一事,即《松窗雜錄》,云:『明皇內殿賞牡丹,問侍臣曰:《牡丹詩》誰為首?奏云李正封,詩云: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帝謂妃子曰:妝台前飲一紫金盞酒,則正封之詩可見矣。』余嘗謂二李之詩,詞格騷雅,真可壓倒元、白,歐公亦遺之而不言,獨稱劉夢得有此詩,殊不可曉也。《花品序》又云:『予居府中時,嘗謁思公,見一小屏立坐後,細書字滿其上,思公指之曰:欲作《花品》,此是牡丹名,凡九十餘種。然予所經見,(「經」原作「細」,今據明鈔本校改。)而今人多稱者才三十許,不知思公何從而得之多也?』思公即錢惟演。東坡云:『惟演為西都留守,姑置驛貢洛花。識者鄙之,此宮妾愛君之意也,故於《荔支嘆》亦云:洛陽相君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蓋為思公惜之也。』」3 《西清詩話》云:「歐公《謝人寄牡丹詩》:『邇來不覺三十年,歲月才如熟羊胛。』用史載海東有國曰骨利幹,地近扶桑,國人初夜煮羊胛,方熟而日己出,言其疾也。」苕溪漁隱曰:「余讀《資治通鑒》云:『唐太宗時,骨利干遣使入貢。骨利干於鐵勒諸部為最遠,晝長夜短,日沒後天色正曛,煮羊脾適熟,日已複出矣。』所紀與史載小異。此作羊脾,歐公作羊胛,仄聲押韻,未知孰是。」4 唐子西《語錄》云:「凡為文,上句重,下句輕,則或為上句壓倒。《晝錦堂記》云:『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下云:『此人情之所榮,而今昔之所同也。』非此兩句,莫能承上句。《居士集序》云:『言有大而非誇。』此雖只一句,而體勢則甚重,下乃云:『學者信之,眾人疑焉。』非用兩句,亦載上句不起。韓退之《與人書》云:『泥水馬弱,不敢出,不果鞠躬親問,而以書。』若無『而以書』三字,則上重甚矣。此為文之法也。」5 王直方《詩話》云:「《寄江十學士詩》云:『白髮垂兩鬢,黃金腰七鐶。』又有《當宿直詩》:『萬釘寶帶爛腰鐶。』劉貢父云:『永叔這條腰帶,幾次道著也。』」6 《雪浪齋日記》云:「或疑六一居士詩,以為未盡妙,以質於子和。子和曰:『六一詩只欲平易耳,西風酒旗市,細雨菊花天,豈不佳?晚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豈不似少陵?』」7 王直方《詩話》云:「澄心堂紙,乃江南李後主所制,國初亦不甚以為貴。自劉貢甫首為題之,又邀諸公賦之,然後世以為貴重。貢甫詩云:『當時百金售一幅,澄心堂中千萬軸,後人聞名寧複得,就令得之當不識。』文忠公詩云:『君不見曼卿子美真奇才,久矣零落埋黃埃,君家雖有澄心紙,有敢下筆知誰哉。』梅聖俞云:『寒溪浸楮舂夜月,敲冰舉簾勻割脂,焙乾堅滑若鋪玉,一幅百金曾不疑。』東坡云:『詩老囊空一不留,一番曾作百金收。』又從宋肇求此紙云:『知君也厭雕肝腎,分我江南數斛愁。』」(「斛」原作「解」,今據宋本、元本、徐鈔本、明鈔本校改。)8 《漫叟詩話》云:「歐公有詩與王荊公云:『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荊公答詩云:『他日若能窺孟子,終身何敢望韓公。』文忠所謂吏部乃謝吏部也,後人疑荊公有韓公之句,遂以為韓吏部,非也。此二聯政不相參涉。」苕溪漁隱曰:「齊吏部侍郎謝脁,以清詞麗句,動於一時,長五言詩,與沈約友善,約嘗謂二百年來無此詩也。歐公所用乃此事,見《南史》。」9 《西清詩話》云:「丹青吟詠,妙處相資,昔人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者,蓋畫手能狀,而詩人能言之。唐人有《盤車圖》,畫重岡複嶺,一夫馳車山谷間。永叔賦詩:『坡長阪峻牛力疲,天寒日暮人心速。』又南唐畫俗號《四暢圖》,其一剔耳者,曲肘仰面作挽弓勢;一搔首者,使小青理發,趺坐俯首,兩手置膝作輪指狀。魯直題云:『別耳厭塵喧,搔頭數歸日。』且畫工意初未必然,而詩人廣大之。乃知作詩者徒言其景,不若盡其情,此題品之津梁也。」10 《侯鯖錄》云:「永叔閒居汝陰時,一妓能盡記公所為歌詞,公戲云:『他日當來作守。』複自維揚移汝州,其人已不複見,《題擷芳亭》云:『柳絮已將春去遠,海棠應恨我來遲。』後二十年,東坡來作守,見之曰:『此乃杜牧之綠葉成陰之句也。』」11 《西清詩話》云:「歐公語人曰:『修在三峽賦詩云: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若無下句,則上句不見佳處,並讀之,便覺精神頓出。文意難評如此,要當著意詳味之耳。』」《冷齋夜話》云:「人意趣所至,多見於嗜好。歐公喜士為天下第一,常好誦孔北海『坐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範文正清嚴,而喜論兵,常好誦韋蘇州詩『兵衛森畫戟,燕寢凝清香。』東坡友愛子由,而味著清境,每誦『寧知風雨夜,複此對床眠。』山谷寄傲士林,而意趣不忘江湖,其作詩曰:『九陌黃塵烏帽底,五湖春水白鷗前。』又曰:『夢作白鷗去,江湖水粘天。』又作《演雅詩》云:『江湖野水碧於天,中有白鷗閒似我。』」12 王直方《詩話》云:「歐公《盤車圖詩》云:『古畫畫意不畫形,梅詩詠物無隱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見詩如見畫。』東坡作《韓幹馬圖詩》云:『韓生畫馬真是馬,蘇子作詩如見畫,世無伯樂亦無韓,此詩此畫誰當看?』又云:『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又云:『少陵翰墨無形畫,韓幹丹青不語詩,此畫此詩今已矣,人間駑驥謾爭馳。』余以為若論詩畫,於此盡矣。每誦數過,殆欲常以為法也。」13 王直方《詩話》云:「荊公云:『凡人作詩,不可泥於對屬,如歐陽公作《泥滑滑》云:畫簾陰陰隔宮燭,禁漏杳杳深千門。千字不可以對宮字,若當時作朱門,雖可以對,而句力便弱耳。』歐陽公《歸田樂》四首,只作二篇,餘令聖俞續之。及聖俞續成,歐陽公一簡謝之云:『正如雜劇人上名,下韻不來,須副末接續,家人見誚。好時節將詩去人家廝攪,不知吾輩用以為樂。』真所謂一時之雅戲也。」14 《侯鯖錄》云:「歐公白揚州移汝州,作《西湖詩》云:『綠芰紅蓮畫舸浮,使君那複憶揚州,都將二十四橋月,換得西湖十頃秋。』後東坡複自汝移揚,作詩曰:『二十四橋亦何有,換此十頃玻璃風。』用歐公詩也。」苕溪漁隱曰:「儲光羲詩云:『蒲葉日已長,杏花日已滋,老農要看此,貴不違天時。』永叔詩云:『田家何所樂,篷笠日相親,桑條起蠶事,菖葉候耕辰。』用前詩之意而益工也。」15 唐子西《語錄》云:「謝固為綿州推官,推官之廨,文忠公生焉,謝作六一堂,求餘賦詩。余雅善東坡,以約辭紀事,冥搜竟夕,僅得句云:『即彼生處所,館之與周旋。』然深有愧於東坡矣。」



2024年12月4日 星期三

人生還遇多少苦

人生還遇多少苦
H:苦是成長契機,立志從吃苦開始,解題及解決問頭,也從苦思啟,做中學,好夢裏解。苦有真苦與假苦,孟子的苦是真苦,一般人只是愁,「吃飽撑著没事幹,發發牢騷」。自言「苦中作樂」,其實只是「心中苦無法與人說」,何來苦?吃飽了睡個覺就没事。宋.辛棄疾:「更歡須歎息,無病也呻吟。」無病呻吟自古已有,有助身心,但如長期呻吟則為病態之消極,對人生無助益且有害。苦,摧動原始求生動能。樂在苦中求是苦行僧的邏輯,甚至「苦中作樂」。不會,辦不了,走冤枉路也是苦。「舉世盡從夢裏老,誰人肯向死前休。」「苦其心志」多學習,求得「增益所不能」。學習不是苦,走向學會的道路。《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古人認為死不可怕,怕的是學不會。吃苦耐勞有方法,學習勤問解萬苦。2019年韓國瑜競選時的名言「莫忘世上苦人多」。出自弘一大師對聯「草積不除,時覺眼前生意滿;庵門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將苦人與窮人劃上等號。現實的苦是辛苦但還能溫飽,只是不願面對現實的苦。苦時想想孟子的告誡。年青時想「舉世盡從忙裡老,誰人肯向死前修」,忙是能力不足,修習技能及辦事方法。如禮記「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年長時想著「舉世盡從愁裡老,誰人肯向死前閒。」放棄愁忿,發愁時吃飽了睡個覺就没事。醒時再想出解決辦法。「擁有的時候不要去毀,失去的時候不要去悔。」電視傳來劉家昌於2024年12月2日往生,豐功偉業也敵不過「老病死」,認清有限生命「誰人肯向死前閒?」離苦得樂一念之間。20241204W3

網路報導
84歲華語流行音樂教父劉家昌被媒體爆出於週一(2024年12月2日)因肺癌離世,早前媒體求證相關人士表示,劉家昌並未離世、仍在接受化療。不過,晚間近10點半,家屬發佈聲明證實劉家昌已經過世。劉家昌腦跟肺部有腫瘤,但不願積極治療。家屬發聲明證實,「我們摯愛的劉家昌老師於2024年12月2日因癌症安詳辭世。」
劉家昌是台灣作曲家、填詞人、歌手、電影導演也是演員,據劉家昌自述,他創作的歌曲估計快3千首。

維基百科
劉家昌(英語:Steven Liu,1943年4月13日—2024年12月2日[2][3][4]),台灣作曲家、填詞人、歌手、電影導演和演員,有華語流行音樂教父之稱,其演藝生涯活躍於20世紀70至80年代,提攜弟子劉文正、尤雅、甄妮、鳳飛飛、林青霞、費玉清、黃鶯鶯、楊林、鄧麗君等。

維基百科:
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閒,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爲賦新詞強說愁。
出自於辛棄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朝代:宋代
作者: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爲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網路字典:
苦 
五味之一。似黃連、膽汁的味道,與「甘」、「甜」相反。《荀子.正名》:「甘、苦、鹹、淡、辛、酸,奇味以口異。」

難以忍受的境況。如:「訴苦」、「吃苦耐勞」、「受苦受難」、「苦中作樂」、「苦盡甘來」。


受累、為難。如:「他如此忍辱負重,真是苦了他了!」

磨鍊。《孟子.告子下》:「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患、怕。《漢書.卷三四.韓彭英盧吳傳.韓信》:「亭長妻苦之,乃晨炊蓐食。」《文選.古詩十九首.迴車駕言邁》:「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旱。」


有苦味的。如:「苦瓜」、「苦茶」。

艱辛、難受。如:「苦境」、「苦日子」、「一臉苦笑」。《孟子.梁惠王上》:「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

愁悶。如:「愁眉苦臉」。唐.李白〈關山月〉詩:「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盡心盡力的。如:「苦勸」、「苦諫」、「埋頭苦幹」、「寒窗苦讀」。

在《吃飽就沒事了:吃貨們的求生心靈雞湯》中,作者「喵個不停」在前言如此說:「食物是絕望時的救贖,是孤獨時的伴侶。就算全世界都與你為敵,食物也會永遠站在你這邊。」

無病呻吟
釋  義:沒有生病但卻發出呻吟聲。語出宋.辛棄疾〈臨江仙.老去渾身無著處〉詞。後用「無病呻吟」比喻人故作憂戚狀或妄發牢騷。也諷喻文辭的矯揉造作,言不由衷。典  源宋.辛棄疾〈臨江仙.老去渾身無著處〉詞(據《全宋詞.辛棄疾》引)
老去渾身無著處,天教只住山林。百年光景1>百年心,更歡須歎息2>,無病也呻吟。試向浮瓜沈李處,清風散髮披襟。莫嫌淺後更頻斟,要他詩句好,須是酒杯深。

〔注解〕

光景:比喻時光、歲月。

更歡須歎息:用歎息取代了歡樂。更,音ㄍㄥ ,替代。

典故說明「呻吟」是病痛或哀傷所發出的聲音。有病呻吟是正常,如果沒有生病也在那兒哼哼唉唉,就有點無端憂戚或妄發牢騷了。宋代辛棄疾有一闕〈臨江仙〉詞,說自己年華老去,似乎沒啥用處了,所以老天要自己隱居於山林中。但是回想自己過去幾十年的生命歷程,曾有許多歡樂卻換來今日的歎息,就警覺自己竟然無病也在呻吟。這是「無病呻吟」的原義。這句成語比較常用的是它的引申義。因為是無病呻吟,所以就有矯揉做作的意思,常用來比喻作品缺少真感情,矯揉造作,說些言不由衷的話,或譏諷人裝腔作勢。此成語也作「不病而呻吟」。例如宋代魏慶之《詩人玉屑》卷一三談到漢代蔡琰所作的〈胡笳〉詩,雖然不合楚語,但是情感從內心發抒出來,真誠動人,勝過那些不病而呻吟的作品。

書證:
宋.辛棄疾〈臨江仙.老去渾身無著處〉詞:「更歡須歎息,無病也呻吟。」(源)

元.劉壎《隱居通議.卷六.桂舟評論》:「讀書萬卷,下筆有神,此作詩之本領也。然亦必有為而作,有關涉而作,若無病而呻吟,雖奔濤走石,冶葉倡條,動可人心,於道何補?」

明.李贄《續焚書.卷一.復焦漪園書》:「文非感時發已,或出自家經畫康濟,千古難易者,皆是無病呻吟,不能工。 」

《兒女英雄傳》第三○回:「一個孤女兒,受上天的厚恩,成全到這步田地,再要感慨牢騷,那便叫無病呻吟,無福消受了。」

清.劉熙載《藝概.賦概》:「賦必有關著自己痛癢處,如嵇康敘琴、向秀感笛,豈可與無病呻吟者同語?」

舉世盡從忙裡老,誰人肯向死前修 
詩中有云:「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今生不將此身度,更待何時度此身。」

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江山一局棋,
舉世盡從夢裏老,誰人肯向死前休。

網路資料:
《人生還遇多少苦》歌詞

 人這一生到底遇到多少苦,可是誰也無法說清楚。

 當經歷一次次漫長的殘酷,心裡也依然無助。

 只能看著這傷心一幕幕人,這一生糊裡又糊塗。

 不是不去想,以後更痛苦,所有的痛苦慢慢去修補。

 人這一生啊,到底遇到多少苦,如同一座大山壓著脊梁骨。

 可是這故事向誰來傾訴,為了生活邁向艱難的一步步。

 人這一生啊,到底遇到多少苦,可誰不想成為人生的支柱。

 人這一生如同層層迷霧,看不盡的虛偽賭不完的贏與輸。

 只能看著這傷心一幕幕,人這一生糊裡又糊塗。

 不是不去想,以後更配寬簡痛苦,所有的痛苦慢慢去修補。

 人這培褲一生啊,到底遇到多少苦,如同一座大山壓著脊梁骨。

 可是這故事向誰來傾訴,為了生活邁向艱難的一步步。

 人這一生啊,到底遇到多少苦,可誰不想成為人生的支柱。

 人這一生如同層層迷霧,看不盡的虛偽賭不完的贏與輸。

《禮記卷十八·學記》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萬般皆苦唯有自渡(冷暖自知,悲喜自渡;萬般滋味,皆是生活。世間皆苦,唯有自渡;酸甜苦辣才是人生;人心冷暖,唯有自知。)

朝聞道,夕死可矣
釋  義早上得知真理,當晚死去也未嘗不可。語出《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比喻對真理或目標的追求,非常熱切。《南齊書.卷三一.荀伯玉傳》:「初,善相墓者見伯玉家墓,謂其父曰:『當出暴貴而不久也。』伯玉後聞之,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明.朱權《沖莫子》第三折:「你既覺悟了朝聞道,夕死可矣,卻怎麼剗地怕風濤。」

舉世盡從忙裡老,誰人肯向死前修
舉世盡從愁裡老,誰人肯向死前閒。」 忙忙碌碌、庸庸擾擾,時間逝去,也只換得青春歲月的流失,但是世人還是一樣愁名、愁富,不肯縮手。 難得有像清朝順治皇帝者,他因為與生俱來的富貴,反倒對萬事萬物之無常,更懂得放下。

維基百科
苦(梵語:दुःख,羅馬化:duḥkha,巴利語:dukkha),佛教的知識,依五蘊受蘊中的苦受(有時翻譯為痛受),苦意義為痛苦、不安、不滿足、不喜歡等。依四聖諦中的苦聖諦,苦的意義為有漏洞。四聖諦是佛教中,最基本的教育主軸。

目次
梵文duḥkha,佛教的知識,依五蘊受蘊中的苦受(有時翻譯為痛受),苦意義為痛苦、不安、不滿足、不喜歡等。依四聖諦中的苦聖諦,苦的意義為有漏洞。四聖諦是佛教中,最基本的教育主軸。「苦受」與「苦聖諦」,苦的定義完全不一樣,如果依文解義混亂兩者,四聖諦就不能如實知見。

概論

編輯

外道(不依四聖諦)所說的苦,意思為苦難、不高興或痛苦。心生不滿是因心兜圈子,兜得無始無終,思想連續不斷,想過去、想未來、想現在,因而有如是煩惱。思想被不滿喚起,同時也與不滿一模一樣,經常重複的感到生活當中缺了什麼,總是有些地方不太對、不太夠,因此老是想要彌補缺陷、整頓現狀,以便多得到一點安樂。持續奮鬥和心事重重是很令人煩惱與痛苦的,人享樂時,害怕失去樂,而努力求取更多的樂,或想要把樂保住;人受苦時,想逃離苦;人又一直感到不滿,而使一切的活動無不始終含有不滿和痛苦的成分。

佛教四聖諦,指是不可推翻的真理。凡夫學習四諦時,尋伺世間外身及內身皆不離苦(不離有漏洞)。四聖諦中的苦聖諦,苦不是痛苦的意思,譬如樂受沒有痛苦,但也不離苦。依苦聖諦中行苦,行的意思是三世流遷,三世的意思是過去現在未來,流遷的意思是流動遷移。知見三世流遷的漏洞,就是知見行苦。知見一切世間人所建立的,都不離三世流遷,故又說「一切法所依」。

苦在佛教中有許多不同的分類,分成三苦、八苦等。

三苦

行苦:「行」的意思是三世流遷,三世的意思是過去現在未來,流遷的意思是流動遷移。知(知道)見(實證)三世流遷的漏洞,就是知見行苦。知見一切世間人所建立的,都不離三世流遷,故又說「一切法所依」。凡夫知見行苦後,依行苦尋伺五蘊,目標是斷五蘊身見。外道認為三世流遷是常,生住壞是常,所以五蘊是無常。佛教聖弟子依四聖諦,知見三世流遷不離苦,生住壞不離苦,故此依三世流遷建立的五蘊,也都不離苦。

壞苦:「壞」的意思是前有今無,或變異。過去存在,現在消失;過去存在,現在變異。知(知道)見(實證)三世流遷的漏洞(行苦),依行苦知見「壞的漏洞」,如果不知行苦,是不能理解壞苦的。外道認為「世間一切都變壞」是常,所以世間一切皆是無常。佛教聖弟子依四聖諦,知見三世流遷不離苦,故此依三世流遷建立的生住壞不離苦,也都不離苦。

苦苦:「苦」的意思是有漏洞。苦聖諦的苦,也是依三世流遷建立,故名苦苦。縱使苦苦,但也無妨佛弟子依善知識(四聖諦)精進增上,不會誤墮四聖諦是常是無常困惑。

八苦
八苦是專門為「凡夫」初學人天乘四諦而建立,簡易入門,尋伺容易,解說依凡夫知見為宜。二乘及大乘聖佛弟子,依三苦次第深入。[1]它們是:

生苦,有生必有死,生是一切苦的起源。

老苦,眾生因衰老而造成的苦。

病苦,四大假合之身體,必然會得病。

死苦,世事無常,人必然會死亡,即使一生健康無病無災,也必然會經歷最大的無常——死亡。

愛別離苦,所愛、所欲,總有分別之日。

怨憎會苦,所憎,所怨,會面、往來,致使心生嗔怒、煎熬之苦。

求不得苦,欲求而得不到的苦。

五蘊熾盛苦。五蘊為:色、受、想、行、識。前七苦皆由五蘊領受、聚集,故稱五蘊熾盛苦,五蘊熾盛實為其餘七苦的根源[2]。

十一苦

根據南傳佛教中的《長部》描述,把「苦」分為十一種(「十一苦法」):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最後總結的說是「五取蘊即苦」[3]。

生,是指六道中的各種生命的誕生、出生、入胎、再生,還有五蘊中的顯現,還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所感受、獲得的內容等,都為「生」[4]。生是許多苦的基礎。

老,是指六道中的各種生命的年老、衰老、牙齒損壞、頭髮變白、皮膚變質、六根的成熟等各種現象[5]。由於有情的衰老,死亡已進一步的迫近,由衰老所帶來的種種苦痛也將生起[6]。

死,是指六道中的各種生命的死亡、滅亡、五蘊的分離等[7]。

愁,是指由於任何不幸和苦法而引起的憂愁、哀愁、悲傷等[8]。因為其身心苦受由自行而生,又被稱為苦苦[9]。

悲,是指因為任何不幸和苦法而引起的哭泣、悲歡、悲哀、悲痛等[10]。

苦,是指身體的疼痛和疾病不適等[11]。

憂,是指心身的不愉快[12]。

惱,是指不幸或苦法所引起的生氣、憔悴、絕望等[13]。

怨憎會,是指對不喜歡的、不可愛的色、聲、香、味、觸、法,或者與那些意圖不好、無意、不安分的人異同交往聚會而產生的怨憎[14]。

愛別離,是指對喜歡的、可愛的色、聲、香、味、觸、法,或者對希望有利、有益的、快樂的、安分的人,家人、朋友或親戚,卻不能和他們在一起、交往、聚會而產生的痛苦[15],總說為生離死別之苦。

求不得,是指六道中的眾生,對於以上的各種苦而生的訴求,希望它們不要來到、卻無法實現,從此而生的痛苦[16]。

八苦歸納為「五取蘊苦」,因為不知五蘊熾盛,或知五蘊熾盛但不知五蘊熾盛苦,無量苦隨無知不斷長養。

六道輪迴

編輯

六道輪迴,是指的五蘊中的想蘊。無明四聖諦,不知苦聖諦,所以一切想皆困在三界六道流轉,不能解脫出離。外道(不依四聖諦)誤會指身軀死後投生的某個地方,也可以指此時此地某種業力狀況中止,另一種業力狀況生起的心境,感受到如同在某一輪迴道的痛苦,這種想法名「人我見」。

天道與苦

天道,是想蘊。

阿修羅道與苦

阿修羅,是指瞋。

凡夫初習於人天乘,尋伺依八苦,依凡夫想法譯義,方便入門:

一、生苦 ──依凡夫想法譯義,可以說是出生時所受之苦。

二、老苦 ── 依凡夫想法譯義,可以說是眾生衰老時所受之身心苦惱。老,五根漸漸毀壞而趨熟爛,肌肉萎縮,皮膚鬆垮,原來盛壯的色力日漸衰弱,身體彎曲,腳不聽使喚,身體粗重、氣息上揚、身體不穩,只能拄著拐杖走路,身心全面感受到老的痛苦。《瑜伽師地論》卷61:「云何老苦?當知亦由五相,謂於五處衰退故苦。一、盛色衰退故。二、氣力衰退故。三、諸根衰退故。四、受用境界衰退故。五、壽量衰退故。」。

三、病苦 ── 依凡夫想法譯義,可以說是生病時所受之苦惱。之所以為苦乃因「病」能損壞可愛安適的感受[17]。

四、死苦 ── 依凡夫想法譯義,可以說是五陰壞時,壽命盡時所受之苦[18]。死有三種,1. 自然死:少小死、青壯死、中年死、耄耋死、餓死、病死。2. 意外死。3. 未生即死:墮胎、死產、藥傷害、母橫死。

五、怨憎會苦 ──依凡夫想法譯義,可以說是怨仇憎惡之人事物聚集。有內有外,內者即三惡道報,外即刀杖等緣,如仇人、醜人、無緣人狹路相逢,無賴借貸,債主逼債,討厭的環境無力更換……等。《瑜伽師地論》卷61:「云何怨憎會苦?當知此苦亦由五相:一、與彼會生憂苦故。二、治罰畏所依止故。三、惡名畏所依止故。四、苦逼迫命終怖畏所依止故。五、越正法惡趣怖畏所依止故。」

六、愛別離苦 ── 依凡夫想法譯義,可以說是別離愛境,或與所愛者別離時所感受之苦,總說為生離死別。所別有二,一內二外,內者自身,六根不能像以前一樣聚合在一起,或與地、水、火、風、空、識界分離;外者所謂親戚眷屬及餘資生,別離六塵可愛境,如出國旅遊,倒數幾天,心情會不好[19]。

七、求不得苦 ── 依凡夫想法譯義,可以說是世間一切人物,心所樂求而不能得到滿足。所謂惡法求離不得,善法求欲不得;苦事求離不得,樂事求欲不得;三塗苦報求離不得,人天樂果求欲不得;刀杖之苦求離不得,資生眷屬求欲不得。

八、五蘊熾盛苦 ── 凡夫次第尋伺前七苦已,最後尋伺五蘊熾盛苦。一學習正見「五蘊定義」,依次第八正道五蘊,然後學習正見「熾盛原因」,最後依無間等尋伺「五蘊熾盛苦」。依四聖諦如實知見五蘊熾盛苦,能「斷五蘊身見」。

畜生道與苦

畜生即想蘊,無明四聖諦,追求淫慾。依外道想法譯義,說是畜生界沒有人類智慧。

餓鬼道與苦

餓鬼即想蘊,無明四聖諦,欲求永不滿足。依外道想法譯義,說是餓鬼很肚餓,怎樣吃也不會飽。

地獄道與苦

無明四聖諦,不知苦聖諦,想蘊一切想,皆住地獄,又名受苦,無量想故地獄無量;未斷五蘊身見,名住五圍山地獄;不知無間等(行苦),名住無間地獄,屬最底層地獄。依外道(不依四聖諦)想法譯義,說地獄是令人受罰痛楚的刑場,因為誤解了苦諦和苦受。

相關條目

編輯

佛教

四諦

五蘊

十二因緣

養真集上卷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維基 -> 養真集 -> 養真集上卷

《養真集上卷》[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1 

道2 

今夫人要做天地間第一等美事,莫如讀書;要做讀書中第一等高人,莫如學道。朱子曰:"讀書將以求道,不然讀他何用?至於學業乃分外事,可惜壞了多少人。"《道德經》有云:"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者帝王,皆以君道而兼師道者也。至於孔子,斯道不在於君而在於士。今非無士也,孰是見而知之者,孰是聞而知之者。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求耳,求則得之。天子得道能保其天下,諸侯得道能保其國,卿大夫得道能保其家,士庶人得道能保其身。才為人用而鮮終,德為修己而有名。'道'則無名,而用之無窮。是故君子惟道是學,功名、富貴,皆視如浮雲任其去來,而漠然無所動於其中矣。3 

或問:"君子惟道是學,有所取益而然歟?"曰:"有。"願聞焉?曰:"學道之人,是學其在我。我者也,心可廣,身可潤,病可愈,死可免,如是之益,益莫大焉。"4 

又問:"學道之人,果有是益與樂乎?而今世人見有學道之人,共嗔為迂,何也?"曰:"《道德經》有云: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5 

白鬢老人曰:"讀書中第一等高人,莫如學道。自古及今學道者紛紛,成道者寥寥,其故何也?首要根器高,次要讀書多,三要遇人早。根器不高,不能有出世之想;讀書不多,不能見理即明;遇人不早,多受旁門小術之誤,終不能成大道。試看鐘、呂、紫陽、玉蟾、丘祖諸仙。俱是穎悟超群,胸藏萬卷,更兼早遇仙師,是以名標仙籍,身出塵凡。若不得真師,斷難成道。若謂餘言有謬,君其問諸蓬萊。
15 

老16 

人皆曰:"人上六十,一年老了一年;人上七十,一月老了一月;人上八十,一日老了一日。"予今八十有餘,將如之何?自今以後,多活一日,是天假道之一日也,敢虛度乎?今縱得道,已是遲了,豈容再遲?17 

昔有三個老者,言及無常。有一老者曰:"今年酒席筵前會,不知來年又少誰?"又一老者曰:"你說底遠了,今晚脫下鞋和襪,不知天明穿不穿。"又一老者曰:"你說底還遠了,這口氣既然出去,不知進來不進來。"智者不失時,勇者不再計。今日知道,今日就該下手;此時得知,此時就是下手之時。若曰:"今且不暇,姑待異日。"只恐你要做時,卻又做不得了。人有三寶,曰"精"曰"氣"曰"神"。老來之精惟恐竭,精竭則死;老來之氣惟恐洩,氣洩則死;老來之神惟恐離,神離則死。精何以不竭?必也遠色乎;氣何以不洩?必也寡言乎;神何以不離?必也無欲乎。神不可以強留,心息相依則神自留矣;氣不可以輕洩,忘言守中則氣不洩矣;精不可以漏失,還精補腦則精不漏矣。18 

或問:"人老血氣既衰,如何可補?"曰:"慎言語可以補肺,節飲食可以補脾,絕思慮可以補心,去嗔怒可補肝,斷淫欲可以補腎。"請益曰:"不患不補,惟恐補而又損。"我故嘗曰:"百日補之不見其有餘,一旦損之遂覺其不足。"視彼草木,其葉蓁蓁,秋後落葉,生理歸根,歸根不死,來春復生。由是觀之,生生不已,天之道也。各歸其根,物之理也。知其理不悖其道者,其惟真人乎?故真人之息以踵,踵猶根也。三冬歸根之時,宜靜養之。19 

白鬢老人曰:"心息相依,忘言守中,還精補腦,則三寶固矣。"慎言語,節飲食,絕思慮,去嗔怒,斷淫欲,則五髒足矣。三寶既固,五髒又足,有不延年益壽乎之理?20 

病21 

病何由而生也?皆因妄想而生煩惱,煩惱既生,則內傷其心,心傷則不能養脾,故不嗜食。脾虛則肺氣必虧,故至發咳,咳作則水氣竭絕,故木氣不充,發焦筋痿,五髒傳遍而死矣。人當妄想萌動之時,即疾病發生之時也。今人不察,必待疼痛著身,纔為有病,而不知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人之一身,外有六淫,風、寒、暑、濕、燥、火是也。內有七情,喜、怒、哀、樂、憂、恐、驚是也。因七情而病者,為內傷而成不足之症。因六淫而病者,為外感而成有餘之病。不足宜補,有餘宜瀉。後天有形之血氣受傷而病者,藥石針灸可以治之。先天無形之精神內傷而病者,非反觀靜養不能愈也。十大名醫,治人身病;三教聖人,治人心病。親朋有病皆知去看,自己有病卻不知看。若知自看,內看無心,外看無身,心身既無,受病者是誰?不病者是誰?見得分明,自然無事。常想病時,則塵情漸減;常防死日,則道心自生。昔子元有心病,遇一高僧,謂之曰:"貴恙起於煩惱,煩惱生於妄想。"夫妄想有三,或追憶數十年榮枯恩冤,即種種閒情,此是過去妄想也。或事到眼前可以順應,卻瓊森意見,猶豫不決,此是現在妄想也。或期日後富貴如願,或望子孫及時登榮與夫不可必成,不可必得之事,此是未來妄想也。三者妄想,忽生忽滅,禪家謂之幻心。能照見是妄,遂即消滅,禪家謂之覺心。故曰:"不患念起,惟恐覺遲。念起是病,不續是藥。"又曰:"貴恙亦是水火不交,凡溺愛佳冶而作色荒,此是外感之欲。或夜思佳冶而成夢遺,此是內生之欲。二者染著,耗散元精,若能斷之,則腎水自然滋生,可以上交於心。至於思索文字,忘其寢食,謂之理障。經營職業,不憚劬勞,謂之事障。二者雖非人欲,亦損性靈。若能緩之,則心火不至上炎,可以下交於腎。故塵不相緣,根無所偶,反流歸一,六用不行。"子元如其言,獨處一室,掃空萬緣,坐至月餘,心疾如失。自家有病自家知,即知須要早時醫,倘若忌醫終諱病,無常臨到悔追遲。22 

白鬢老人曰:"諺云「心病難醫」。非難醫也,不得其法,不行其法耳。三教聖人,善治心病,一語可為患心病者指南,誰其信之?誰其行之?昔餘為抱關吏時,患脾虛下洩之症五年,奄奄一息,百藥不效,萬無生理。因謝絕人事,反觀靜坐,閒校心經一卷。百日後,經完病愈。此餘即驗之奇方。故敢告之有痼疾者。23 

死24 

人當血氣強壯之時,馳志六欲,無所不為。及血氣受傷,百病生焉,死期將至,縱有滿堂兒女,也替不得,無數金銀,也買不得。至死方悔,遲了!誰不怕死?當怕之於未死之先,若待將死之時而怕死,則死難免矣。誰不怕病?當怕之於未病之先,若到有病之時而怕病,則病難治矣。試觀天下之物,有重於性命者乎?試思天下之事,有大於生死者乎?人莫不好生也,但不好長生之道;人莫不惡死也,但不惡取死之事。人在世上,事事相續,必死而後己。直等到臨死,有甚方法可以躲得?不如急早回心,將種種塵緣一齊放下,做個長生出世之人,不亦善乎?25 

或問:"塵緣纏繞,日久年深,一旦就要放下,不亦難乎?"曰:"只是你不肯放下,是以說難。設若你死,還有不放下底麼?今雖未死,權當已死,一齊放下,有何不妙?"又問:"放下個甚麼。"曰:"放下四大五蘊、情識種子。真修行人,恰似大死一番,卻活才好。大死人也,無世界纏繞,也無妙道理,如此大休歇,方為了當。""朝聞道,夕死可矣!"此吾夫子教人急切之語,蓋謂:"上士聞道,了生死於片晌之間也。"26 

白鬢老人曰:"昔人云「舉世盡從忙裏老,誰人肯向死前休」。若有人能向死前休者,不但其死必遲,而且可以了生死。

27 苦28 
人只為一個愛字,不能除卻。愛名利,遂為名利所縛;愛酒色,遂為酒色所縛;愛身家,遂為身家所縛;愛子孫,遂為子孫所縛。將此真性縛得七顛八倒,往來人間,受無限之苦。受父精母血,始結成胎,衣胞猶如囹圄拘束其身,母吃熱底,如滾湯澆身;母吃冷底,如寒水逼體。及至氣滿胎全,急要撞出,必將衣胞先撾抉數日,衣胞纔破。人只知為母底腹痛之苦,不知為子底更受無數底苦楚。至於分娩,"呱"底一聲,受苦於胎中纔盡,又有一身之苦隨至,內患飢渴,外畏寒熱,變蒸痘疹相繼而作,此童蒙之苦也。及至成人,事業臨身,為君王者憂社稷,為士庶者憂身家。晝夜焦勞,坐臥不安,五火俱動,焚其天和,隨身疾病不禁。夫人也始成病苦,終至死苦,後有報苦,歷劫輪轉,無有休息。釋氏曰:"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今人苦惱都是自作自受。有不知是苦,而誤入其中者;有明知是苦,而脫離不得者。語曰:"莫言婚配早,婚配後事難了;莫言中會高,中會後業大了;莫言耕種飽,耕種後苦多了;莫言僧道好,僧道後心難了。"29 

或問:"世人之苦多在身,學人之苦獨在心,無繩而自縛,無事而自忙,要收收不來,要放放不下,如之何則可?"曰:"學人未得真傳,其苦有如斯也。苟得真傳,收放由我,何苦之有?況學道是個安樂法門,凡說下苦,便是個外道。"30 

白鬢老人曰:"世人常談謂人生下時,必"呱"的一聲,可見從此皆是苦境。餘謂不然,皆因迷了真性,縱欲不遂,是以百苦叢集。若肯回心向道,萬物皆備於我,樂莫大焉,何苦之有?"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