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蚌相爭
H:常唸錯,非鶴,音育。
https://tw.m.18dao.net/%E6%88%90%E8%AA%9E%E8%A9%9E%E5%85%B8/%E6%88%90%E8%AA%9E%E5%85%B8%E6%95%85/%E9%B7%B8%E8%9A%8C%E7%9B%B8%E7%88%AD%EF%BC%8C%E6%BC%81%E7%BF%81%E5%BE%97%E5%88%A9
鷸蚌相爭
【內容】: 戰國時,蘇代(著名縱橫家蘇秦之弟)聽說趙國將要攻打燕國,他替燕當說客到趙國去勸阻。蘇代見趙惠文王時,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從燕國來趙國途中,經過易水(今河北省中部的一條河,流經易縣)時,看到一隻蚌露出水面大曬太陽,正巧飛來一隻鷸鳥去啄蚌肉。蚌馬上合攏其殼,將鷸鳥的長嘴緊緊地挾住。鷸鳥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被曬死。蚌回答說: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會被憋死。雙方互不相讓,來了一個打魚的人,一下子把它們都捉了起來.在蘇代的勸說下,趙王放棄了攻打燕國的打算。 蘇代講的這個故事,叫做“鷸蚌相爭,漁人得利”。至今還被人們常常引用,以說明由於雙方互不相讓,結果弄得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從中得到好處。
http://idiom.wlps.kl.edu.tw/index.php?id=13001
yù bàng siang jheng
注音ㄩˋ ㄅㄤˋ ㄒ|ㄤ ㄓㄥ
同義詞蚌鷸相持;鷸蚌相危;鷸蚌相鬥;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鷸蚌相持,漁翁得利;鷸蚌持爭,漁翁得利;鷸蚌相持,漁人得利
相似詞坐收漁利
相關詞刺虎持鷸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鷸曰:『今日不雨,門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門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擒之。」
天方厭羌,內難屢起,權臣擅事,蚌鷸相持。★宋·秦觀《邊防中》
北齊·魏收《為東魏檄梁文》:「鷸蚌相危,我乘其弊。」
清·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下:「要之蠻觸相爭,原無關於輕重,鷸蚌相鬥,要自互有損傷。」
這真叫做『鷸蚌相持,漁人得利』。若是倪善繼存心忠厚,兄弟和睦,肯將傢俬平等分析,這千兩黃金,弟兄大家該五百兩,怎到得滕大尹之手?★《古今小說·滕大尹鬼斷傢俬》
元·尚仲賢《氣英布》第二折:「權待他鷸蚌相持俱斃日,也等咱漁人含笑再中興。」
鷸蚌相持,自己漁人得利。★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
釋義鷸:長嘴水鳥;蚌:有貝殼的軟體動物。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
例句由於兄弟鷸蚌相爭,互不相讓,結果造成家族企業遭人併購的結局。
今年夏天,電器業者鷸蚌相爭,降價促銷,消費者成了最大的贏家。
由於他們兩人不肯合作,鷸蚌相爭,結果把大好機會白白地送給對手。
這次選戰在黨內不同派系鷸蚌相爭之下,終於讓對手平白地坐收漁翁之利。
鷸蚌相爭的結果,必然兩敗俱傷,與其讓人坐收漁利,我們還是各退一步吧!。
鷸蚌相爭對大家都沒好處,不如相互合作,共謀利益。
他們兄弟倆因為爭產互不相讓,鷸蚌相爭的結果,造成家族產業無法經營,只得拱手讓人。
每逢年終,各大百貨公司推出打折促銷活動,業者鷸蚌相爭,結果最大的贏家就是消費者。
我們應堅韌團結,為國奉獻,免得讓敵人獲得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之便!
用法語義說明:比喻雙方爭執不相讓,必會造成兩敗俱傷,而讓第三者獲得利益。
使用類別:用在「爭鬥兩失」的表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