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7日 星期日

來自星星的傻瓜

來自星星的傻瓜PK
H:20180107W7於0955至1310在衛視電影台上演,主角由阿米爾罕飾演PK印度語有喝醉,逗趣的文化衝突,有不同的解讀。
維基百科介紹:
《來自星星的傻瓜PK》(英語:PK)是2014年的印度諷刺性喜劇,由知名導演拉庫馬·希拉尼拍攝。主演為寶萊塢巨星阿米爾·罕及女星艾魯絲卡·沙瑪。[7]故事講述一名外星人來到地球並和一名記者成為朋友,對種種的宗教迷信表示質疑。此電影在印度及海外市場獲得空前成功,是印度史上最賣座寶萊塢電影名單上排名第一位,超越阿米爾·罕上一部電影《遁天神盗3》,更是首部全球票房達到1億美元的印度電影。[8]

Quick facts: 來自星星的傻瓜PK PK, 基本資料 …

來自星星的傻瓜PK
PK基本資料導演拉庫馬·希拉尼監製Vidhu Vinod Chopra
拉庫馬·希拉尼劇本Abhijat Joshi
拉庫馬·希拉尼旁白艾魯絲卡·沙瑪主演阿米爾·罕
艾魯絲卡·沙瑪
蘇薩·辛格·拉其普特
博曼·伊蘭尼
沙拉巴·索克拉
山齊·杜特配樂歌曲:
沙汗塔努·莫特拉
阿賈伊·阿圖爾
安吉·提瓦力
背景音樂:
Sanjay Wandrekar
Atul Raninga攝影C. K. Muraleedharan剪輯拉庫馬·希拉尼製片商Vinod Chopra Films
Rajkumar Hirani Films片長153分鐘[1]產地 印度語言印地語上映及發行上映日期

2014年12月19日(印度)2015年3月20日(臺灣)2015年5月22日(中國大陸[2])2015年9月3日(香港)

發行商UTV Motion Pictures
娛藝院線預算8.5億盧比 (1,320.05萬美元)[3][4]票房64.2億盧比 (9,970.26萬美元)[5][6]各地片名中國大陸我的個神啊香港來自星星的PK臺灣來自星星的傻瓜PK

Close

劇情

一名赤身裸體的人類外星人到地球執行研究任務,降落在拉賈斯坦邦,不料用來召喚飛船的遙控器被盜走,被迫滯留在地球。同一天在5000公里外的布魯日,賈姑想買票看錶演,卻只剩一張黃牛手上的票,但他將原價40的票開價100歐元。隨後她跟稍早前偶遇的薩法來玆決定合買,這樣就可分別看到賈古想看的上半場詩歌,薩法來玆也能看到下半場戲劇。湊合錢數後還是只湊到96元,隨後兩人去求助一位正在附近吃冰淇淋的老人。不過老人幫忙買票後卻「裝傻」自行前去戲院,氣得賈古把冰淇淋奪去並抹在他身上。

兩人因老人當場叫警察而趕緊逃離,逃到遠處後雙方互相做了介紹後薩法來玆離去,但隨後賈古卻被他唱詩的風采深深吸引,最後兩人正式相愛。兩人交往的消息傳回家後,由於薩法來玆是巴基斯坦穆斯林,此事遭到父母嚴厲反對。賈姑父親連忙前去諮詢家中信奉的「教主」——大師塔帕玆·馬哈拉吉,塔帕玆預言薩法來玆會欺騙賈姑並劈腿。決心證明兩人是錯的賈古向薩法來玆表示要明天結婚,但隔天教堂(台譯婚禮登記處)她卻收到一封信,信中表示「認為兩人家庭背景差異太大,要求取消婚禮」,賈姑對此傷透了心。

半年後回到印度的賈姑成了電視台的記者,但卻只能找無用的「假新聞」濫竽充數。一次她跟同事尼古坐車時在車站遇到戴黃色機車安全帽的外星人散發傳單尋找「失蹤的神」,她對此起了興趣。後來外星人講述了他在地球上的經歷。

倒敘鏡頭中,一開始外星人想學習如何適應人類,但對地球人習俗渾然不知。他從有人玩車上性行為的「會跳舞的車」里偷來衣服和錢(印有某位大叔照片的紙),並學會使用它們。由於自己族群本來是靠心靈溝通所以不用說話,並透過接觸傳訊。為了學會地球人語言,他不斷想抓住某個人的手,來吸收他們的記憶,但接二連三遭到人們誤解並驅逐,甚至有人認為他是色狼。某天外星人又因不小心引人誤會騷擾,逃跑途中更被開車的樂團負責人拜龍·辛格撞昏,後來只好帶他去看醫生。醫生表示外星人被撞後可能患了失憶症。拜龍原想靠他的失意「脫罪」,但還是不想昧著良心於是仍決定把外星人帶入團隊,兩人後來成了朋友。拜龍認為外星人拚命想抓住某人的手是想做愛,就把他帶到妓院。在妓院裡外星人抓拜龍為他所選妓女的手六個小時,從而學會了博傑普爾語(台版簡稱「印度話」)。已學會溝通的外星人隨後追蹤遙控器盜賊的蹤跡,為了找回遙控器還去到了新德里。由於他行為古怪,城裡的人都認為他喝醉酒了,叫他為PK(印地文pee-kay,意為「喝醉的」)(台譯「阿傻」)。他欣然接受了這個名字,人們告訴他,只有神才能幫他找回遙控器。PK隨後開始搜索神,但印度不同宗教派別讓他感到困惑,各教派的習俗都被他混淆。後來他在塔帕玆那兒發現了自己的遙控器。然而塔帕玆謊稱自己是從喜馬拉雅山的神那兒得到它的,拒絕把它還給PK。

聽完了PK的故事,賈姑構想計劃揭露塔帕玆的謊言,奪回PK的遙控器。而一臉茫然的PK得出的結論是,塔帕玆和其他的神人跟神溝通時必須撥一個「錯誤的號碼」,而號碼導致錯解正在蔓延,慫恿公眾搞毫無意義的儀式。賈姑鼓勵成千上萬的人給自己的新聞頻道發視頻,講述他們與「撥錯號碼」的神人之間的經歷。同時,拜龍找到了偷走PK遙控器的小偷,並帶著他來到新德里火車站。不料某個宗教恐怖組織因不滿其他人關於冒牌神的說法,在火車中設置炸彈,拜龍也因此身亡。PK傷心欲絕的同時,帶走了拜龍的一支鞋子,並加深了上節目的意念。

受到大量市民要求的塔帕玆被迫進入錄影廠與PK在節目中對質。塔帕玆聲稱他能直接與神交談,指出他成功地預測了薩法來玆的背叛。然而,PK曾吸收過賈姑的記憶,他發現賈姑當時收到的那封信其實並非薩法來玆寫的,而是由於那時還有另一個苦苦等不到丈夫前來的新娘,而新娘請她幫忙拿貓,負責傳信的小孩才誤將信拿給她。賈姑在電視台幫忙下聯絡到薩法來玆曾兼職過的巴基斯坦駐比利時大使館。使館人員告訴她,薩法來玆依然愛她,還準時每天早上9點到使館詢問是否有她的電話,搞得使館全體上下都快被逼瘋了。最終兩人重新聯繫上,塔帕玆假面目因而揭開被迫認輸,此時清醒的賈姑父親也因PK的恩情把設備還給他。

在影片中,PK曾愛上賈姑,但一直愛著薩法來玆的賈姑對此事並不知情。臨走前他在每捲錄音帶全都錄下了賈姑的聲音,並在手提箱裡裝滿電池,好讓自己回家後還能夠繼續聽到她的聲音。就在PK還有另一個手提箱尚未拿下來,但車子就先開走了。在他追趕車子的空檔,賈姑聽了錄音帶後也在這時知道了真相。不過賈姑並沒有在詢問PK時說出來(但有暗示),明白她意思的PK也不說破只用謊言搪塞。PK離開後,賈姑出版了一本關於PK的書。

一年後,PK帶著其他外星人回到地球,開展新的研究任務。PK很可能事先利用記憶教授其他外星人地球上的印地語,因為他們有開口說話。

演員

阿米爾·罕(Aamir Khan)…… 飾演外星人PK(PK)艾魯絲卡·沙瑪(Anushka Sharma)……飾演賈嘉·佳妮·莎妮(Jagat "Jaggu" Janani Sahni)(台譯Jagat為「賈仙姑」)蘇薩·辛格·拉其普特(Sushant Singh Rajput)……飾演賽非拉茲(Sarfaraz Yousuf)博曼·伊蘭尼(Boman Irani)……飾演傑利·巴吉瓦(Cherry Bajwa)(台譯傑李)沙拉巴·索克拉(Saurabh Shukla)……飾演塔帕斯維·瑪哈拉吉(Tapasvi Maharaj)山齊·杜特(Sanjay Dutt)……飾演巴朗·辛格(Bahiron Singh)蘭比爾·卡普爾(Ranbir Kapoor)……特別演出

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最黑暗的時刻

最黑暗的時刻
H:20180105在台灣上映,講述邱吉爾的事蹟。
維基百科介紹:
《最黑暗的時刻》(英語:Darkest Hour)是一部於2017年上映的英國戰爭電影,由喬·萊特執導,安東尼·麥卡騰(英語:Anthony McCarten)編劇。主演蓋瑞·歐德曼飾演溫斯頓·邱吉爾,而其他演員還包含班·曼德森、克莉絲汀·史考特·湯瑪斯、莉莉·詹姆士、史蒂芬·迪蘭與羅蘭·匹克(英語:Ronald Pickup)等人。該片主要講述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的事蹟。

提示:本條目的主題不是黑暗時刻或至暗之時。

Quick facts: 最黑暗的時刻Darkest Hour, 基本資料 …

最黑暗的時刻
Darkest Hour

電影海報

基本資料導演喬·萊特監製

提姆·畢文麗莎·布魯斯(英語:Lisa Bruce)艾瑞克·費納安東尼·麥卡騰(英語:Anthony McCarten)道格拉斯·若班斯基(英語:Douglas Urbanski)

編劇安東尼·麥卡騰主演

蓋瑞·歐德曼班·曼德森克莉絲汀·史考特·湯瑪斯莉莉·詹姆士史蒂芬·迪蘭羅蘭·匹克(英語:Ronald Pickup)

配樂達利歐·馬利安內利攝影布魯諾·戴波內爾(英語:Bruno Delbonnel)剪輯瓦萊利歐·波納利製片商

萬達媒體(英語:Wanda Media)Working Title Films

片長125分鐘[1]產地 英國語言英語上映及發行上映日期

2017年9月(TIFF首映)2017年11月22日(美國)2017年12月1日(中國大陸)2017年12月29日(英國)2018年1月4日(香港、新加坡)2018年1月5日(臺灣)

發行商

焦點影業環球影業

預算$3000萬美元[2]票房$2677萬美元各地片名中國大陸至暗時刻香港黑暗對峙臺灣最黑暗的時刻新加坡最黑暗的時刻

Close

2018年1月2日 星期二

新北市路况報導20180102W2

新北市路况報導20180102W2
時間20180102W2早上0820時,地點樹林區水源路與環漢路口,近樹林體育場,機車倒地,1人受傷坐在路上,救護車已到警護人員協助。2018年路上多小心!

2018年1月1日 星期一

麥田捕手

麥田捕手
維基百科介紹:
《麥田捕手》(英語:The Catcher in the Rye),又譯為《麥田裏的守望者》,為美國作家J.D.沙林傑於1951年發表的長篇小說。[4]這部有爭議的作品原本是面向成年讀者的,但迅速因其青春期焦慮和隔絕的主題而在青少年讀者中流行。[5]

Quick facts: 作者, 封面設計 …

麥田捕手
The Catcher in the Rye

首版封面

作者傑羅姆·大衛·沙林傑封面設計E. Michael Mitchell[1][2]出版地美國語言英語類型小說出版商Little, Brown and Company[3]出版日期1951年媒介印刷版 (精裝本和簡裝本)頁數214 頁ISBN0-316-76953-3 (精裝 ISBN 978-0-316-76953-2;平裝 ISBN 978-0-316-76917-4)OCLC287628

Close

該書以主人公胡登·柯爾都斯(英語:Holden Caulfield)第一人稱口吻講述自己被學校開除學籍後在紐約城遊蕩將近兩晝夜,企圖逃出虛僞的成人世界、去尋求純潔與真理的經歷與感受。

該書於1951年出版之後,立刻引起巨大的轟動,受到讀者——特別是青年人——的熱烈的歡迎,被翻譯為多國語版。小說每年大約有250,000本售出、總計為6500萬本。[6]時代雜志將《麥田捕手》列在「2005年度百大英語小說(自1923年起)」榜上,[7]現代圖書館及其讀者也將其列在20世紀百大英文小說榜上。贊賞者認為本書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鋪直敘,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傳神地描寫主角的內心思維,並說出了青少年不滿成年世界充滿虛僞欺瞞的心聲。批評者則認為書中主角離經叛道,逃學、吸菸、喝酒又滿嘴粗話,會給年輕讀者帶來不良影響。當時許多圖書館及學校將之列為禁書,並被列在美國最具挑戰性圖書榜(英語:List of most-commonly challenged books in the United States)上[8][9]。但現在這本書卻是許多美國學校的指定讀物。有的評論家說,它「大大地影響了好幾代美國青年」。而且有學者認為,胡登是當代美國文學中最早出現的反英雄形象之一。

概述

該書的書名來自於主人公胡登同他妹妹斐琳(Phoebe)的對話:

我將來要當一名麥田裡的守望者,有那麽一群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玩。幾千幾萬的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做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主人公胡登,J. D. Salinger作品 The Catcher in the Rye,施咸榮譯本《麥田裡的守望者》

「Anyway, I keep picturing all these little kids playing some game in this big field of rye and all. Thousands of little kids, and nobody's around - nobody big, I mean - except me. And I'm standing on the edge of some crazy cliff. What I have to do, I have to catch everybody if they start to go over the cliff - I mean if they're running and they don't look where they're going I have to come out from somewhere and catch them. That's all I do all day. I'd just be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nd all. I know it's crazy, but that's the only thing I'd really like to be.」— J.D. Salinger, The Catcher in the Rye

香港與台灣將本書翻譯為《麥田捕手》,中國的主流版本為施咸榮所翻譯的《麥田裡的守望者》。

周六下午,賓夕法尼亞州埃傑斯鎮的私立賓斯預科學校(Pencey Prep)正與對手薩克遜·霍爾中學進行橄欖球比賽,胡登的故事從這裡開始。可是胡登一上來就不走運,他誤了比賽賽點。而且作為擊劍隊領隊,胡登把運動裝備落在了紐約地鐵裡,導致比賽被迫取消。胡登又因學校成績多科不及格(除英文)而被學校開除,責令在聖誕節後離開學校。聖誕節從周三開始,胡登前往歷史老師斯本賽先生家,想跟他道別。斯本賽是個友善、囉嗦的老人,胡登曾經給他寫信,好讓他不因為給自己歷史課打不及格而自責。但出於意料的是,斯本賽先生朗讀了胡登的歷史卷子,胡登對此十分厭惡。

胡登回到了自己的宿舍,宿舍裡靜悄悄的,絕大多數學生還在球場看比賽。胡登帶上自己的紅色獵手帽,開始看書。但書沒看多久,隔壁宿舍的艾克萊跑來打擾他,不一會,艾克萊與胡登的室友史曲萊特(Stradlater)吵了嘴。胡登曾為史曲萊特捉刀寫了一首詩,內容為弟弟凱立的棒球手套,但史曲萊特對此不屑一顧。史曲萊特沉迷女色,他剛與胡登的老朋友簡·伽拉格(Jane Gallagher)約會回來。胡登對此倍感憂慮,擔心史曲萊特會占簡的便宜。然而史曲萊特與胡登的風格不同,他甚至將簡叫成了琴(Jean)。兩人不禁扭打在一起,史曲萊特輕鬆獲勝。此時,胡登認為自己受夠了賓斯學校。他決定在旅館借宿到周三,然後回家過聖誕節。

胡登住進了破敗的愛德蒙旅館。看到對面旅館客房裡「墮落」的行為,他為自己的性問題而糾結。雖然他稱自己有多次機會失身,但每次時間都不對。每次女孩對他說「不」的時候,他都表示尊重。晚上,他在旅館大廳裡與三名女遊客跳舞,她們來自西雅圖,年紀約三十左右。胡登與其中的一位跳舞時感到很開心,但隨後什麼也沒有發生。女遊客們似乎與胡登搭不上話,著令他很苦惱。胡登跑到格林威治村的厄尼夜總會,但過得相當糟。他在那裡點了一名妓女孫妮(Sunny),招她來自己客房。然而,當她來到客房時,胡登發現女孩和自己年齡相仿,當女孩脫去上衣時,胡登感到不知所措,於是他告訴女孩自己不過是想找人聊天。女孩煩躁不安,轉身離開。雖然胡登按時付費,但女孩依然帶著老鴇摩里斯(Maurice)回來,向他索要更多的錢。孫妮從胡登的錢包裡拿走了五美元,摩里斯則照著肚子給了他一頓拳打腳踢。

小睡片刻後,胡登給他經常約會的薩麗·海斯(Sally Hayes)通了電話,約她下午出來看戲。在此期間,胡登離開了旅館,在大中央車站取了行李,吃了頓不算早的早餐。他遇到了兩個修女,其中一個是英文老師;胡登與她聊了會兒《羅密歐與朱麗葉》。他隨後給他10歲的妹妹斐琳買了一張特輯"Little Shirley Beans"。胡登看見一個小孩子在唱「如果有人在麥田裡捉住了他」,覺得不那麼沮喪了。胡登與薩麗在百老匯看了阿爾弗雷德·倫特和林恩·方坦主演的歌劇後,倆人去無線電城滑冰。在喝可樂的時候,胡登突然邀請薩麗與他一道逃亡荒野去,到無人認識她倆的地方。對於胡登的邀請,薩麗回絕了。這讓讓胡登感到受挫,於是他說道:「你真是討人厭極了,我老實告訴你說。」話剛出口,胡登立即後悔,薩麗轉身離開,胡登趕忙追去,請求她的原諒。最後,胡登厭煩了,放棄了,在無線電城音樂廳看了會兒聖誕節演出,然後喝了個爛醉。在整部小說裡,胡登一直在為中央公園環礁湖的鴨子們擔心。他去找鴨子,但是中途弄碎了給斐琳的特輯,胡登感到十分沮喪。身心疲憊加上皮夾空空如也的胡登決定偷偷回家去看他的妹妹,斐琳.

胡登在城裡的時光可謂又醉又孤獨。他回憶起小時候常去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在將自己的成長經歷與愛斯基摩人雕塑對比後,他發現兩者都沒有任何改變。這種想法也可能是由於弟弟艾里的死造成的。胡登趁父母不在時溜進了公寓,去看他的小妹妹斐琳。斐琳是他的摯友,是唯一能與他交流的人。與斐琳的交流使他感動痛哭。此時,胡登腦子裡充滿了幻想(他誤聽了羅伯特·伯恩斯的《經過麥田》):在懸崖上有一片麥田,一群孩子在上面追逐戲耍,而他則是唯一的監護人。他的任務是當孩子走進懸崖邊時抓住孩子,即「麥田捕手」。出於這種幻覺,胡登相信作為「麥田捕手」,他的使命就是保護孩子們純潔的天真。

當父母回來時,胡登溜出了屋子,去找他從前的英語老師安多里尼先生。胡登很尊敬安多里尼先生,後者對他進行人生開導,並提供他休息的地方。安多里尼先生認為「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這與胡登所認同的「麥田捕手」將孩子們從成人世界的邪惡中拯救出來的觀點大相徑庭。在說教過程中,安多里尼先生用高球杯上了一些雞尾酒。胡登一覺醒來,發現安多里尼先生正在撫摸他的頭,覺得這樣做太「同性戀」。他頓時感到迷茫不安,轉身離開,在城裡閒逛,打發他最後一個下午。在此之後,他琢磨自己對安多里尼先生行為的態度是否合理,或者說安多里尼先生的「同性戀」動作只是他的習慣。

胡登決定西行,過聾啞人的生活。周一早上,當他跟小妹妹斐琳談起此事時,斐琳表示要跟他一起去。胡登拒絕帶上斐琳,斐琳十分不高興,胡登只好打消這個念頭。為了哄斐琳開心,胡登帶她去中央公園動物園。當他做在板凳上在雨中看到斐琳坐上旋轉木馬時,頓時感到異常的高興、幸福。在小說末尾,胡登對當下情況閉口不言,認為這不合理。他暗示自己「不舒服」,住進了精神病院,並提到九月份他會去另一個學校讀書。在被問及今後是否要好好學習時,胡登認為未來還未發生,回答為時過早。胡登至此什麼都不想說了,因為他發現自己思念史曲萊特、艾克萊兩位同學,甚至包括打他的老鴇摩里斯。他告訴讀者,講述自己的經歷會讓你思念起每一個擦身而過的人們,無論曾經他是多麼的令人厭惡。

人物分析

胡登(Holden Caulfield)是小說的主人公,也是小說的敘述者。在小說中他只有十六歲。

胡登是一個有鮮明反叛心理的青少年。作為一個新時代反叛式的少年,他和社會、家庭的深深的隔閡在小說中隨處可見。在小說的開始,小說就寫到他和父母親很少有親密的接觸和溝通,他們常常「大發脾氣」。父母親除了作為他的經濟來源,似乎沒有別的意義。雖然母親對他的關愛讓他心動,以至在被學校開除,流浪在外的時候,對母親有深深的負疚感,但是他和母親顯然沒有知心的話語。

胡登對憑個人努力奮鬥在社會上贏得身份和地位的「理想」人生模式深惡痛絕。從小說的描寫中,我們似乎可以發現,胡登的父母有過奮鬥和成功的青少年時代,但是他對他們的經歷毫無興趣。父母親的經歷,和他似乎沒有任何關係。「我父母在生我之前幹些什麼,以及諸如此類的大衛科波菲爾式廢話,可我老實告訴你,我無意告訴你這一切。首先,這類事情叫我膩煩。」當他和妹妹談到父親身為律師名利顯赫時,他說律師不一定都是秉持公正,為別人做事,只是為自己得點私利,圖慕虛榮,「打高爾夫球,打橋牌,買汽車,喝馬提尼酒,擺臭架子。」對哥哥D.B.,胡登也嘲諷有加。D.B.是一個作家,在好萊塢做事,在小說中,我們看到他的處境還真是不錯,「他剛買了輛「美洲豹」,那是種英國小轎車,一個小時可以駛兩百英裡左右,買這輛車花了他將近四千塊錢。」然而在胡登的眼裡,D.B.好似一個得勢張狂的小醜,在好萊塢當了「婊子」。

胡登厭惡散發著陳舊氣息的舊東西,尋找新的生活。衆望所歸的名校賓斯,在他的眼中不值一文。老師斯本賽可以說是學校的化身。當他去拜訪這位老師的時候,老師的房間「到處是藥丸和藥水,鼻子裡只聞到一股維克斯滴鼻藥水的味道。」「老斯本賽穿著件破爛不堪的舊浴衣,大概是他出生那天就裹在身上的。」雖然老師讀的是高雅的文學雜誌,但是在胡登的心目中更多了幾分荒唐可笑。

對胡登來說,「虛僞」是他深惡痛絕的東西。社會上尤其是成人世界的虛僞和勢利,讓胡登感到異常厭惡。胡登雖然家境優裕,在自己身在貴族名校,但是他對他的境況不以為然。每當有人對他身為賓斯學校的學生表示羨慕時,他總是以鄙夷的神情回報。在他的眼裡,前此開除他的學校愛爾敦·希爾斯學校的校長是頂級的僞君子,「是我生平見到的最最假仁假義的雜種」。他追慕虛榮,巴結權勢,醜態百出。「我受不了這類事情。它會逼得我發瘋,會讓我煩惱得神經錯亂起來。」歷史老師斯本賽先生在他看來雖然還算得上一個「好教師」,「為人的確挺不錯」在他即將離開賓斯的時候,他還造訪這位老師,向他道別。然而,「連他們也都是假模假式的僞君子」。「他上歷史課的時候,只要校長老綏摩進來在教室後面一坐下,……說一些粗俗的笑話,老斯本賽簡直連命都不要了,馬上露出滿面笑容,吃吃地笑個不停,就好象綏摩是個混帳王子什麼的。」賓斯學校的老校友,最熱心的無非是在 一扇廁所門上找到「九十年前」刻在上面的「那個混賬傻名字的縮寫」。

在他看來,進入成人世界之後,虛僞和勢利在所難免。以那些身價顯赫的律師為例,他們也許會真的出去救人性命,但「真正的動機是想當一個紅律師,只等審判一結束,那些記者什麼的就會全向你湧來,人人在法庭上拍你的背,向你道賀,就像那些下流電影裡演出的那樣。」這樣十足的「僞君子」,為胡登所不齒。成人世界的虛僞往往表現為對功利的追求。如老師安東裡尼所教誨他的:「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這種以「卑賤」為「成熟」的人生哲學,在他的心中引起反感。他覺得老師、父母要他讀書上進,無非是要他「出人頭地……以便將來可以買輛混帳凱迪拉克」。

在他同齡人中,他最反感的就是外表光鮮體面,其實齷齪邋遢,內心委瑣卑劣的人。他把同房同學斯特拉德萊塔鄙視為「私底下邋遢」但「外貌總是挺不錯」的虛僞的傢伙。他刮臉用的剃刀「鏽得像塊爛鐵,沾滿了肥皂沫、鬍子之類的髒東西」,但「他打扮妥當以後,外貌倒挺漂亮,……他自以為是西半球上最最漂亮的男子。」而他的女友薩麗,也是一個裝腔作勢的女子,總是聲稱她認識很多人,「裝出一副迷人的樣子」,不失時機地顯示自己的社交能力。對也許只見過一面的人顯示出有二十年的交情。「真正叫人作嘔」。

對虛僞的厭棄,相伴著胡登對真誠的嚮往。童年時代在他看來是最聖潔的時代,弟弟和妹妹如那個世界最聖潔的天使。他們都有可愛的紅頭髮,夏天,妹妹斐琳「總把頭髮一古腦兒紮在耳朵後面。她的耳朵也挺小挺漂亮。……你見了准會喜歡她。」在胡登心目中,弟弟是全家的孩子中最聰明的。雖然他已不在人世,可是胡登在困惑之時常常呼喚弟弟的靈魂,尋求心靈的支撐。妹妹斐琳是他唯一能交心的人,雖然她並不完全理解他。胡登幻想一種遠離塵囂的田園式生活。這和他對真的嚮往是一脈相承的。他向莎麗講了他的理想,得到的回應卻是非常冷淡。莎麗甯願作父母親的「乖寶寶」,擔心如果出家在外沒有錢將如何生存。在與莎麗的比較中,胡登的境界和嚮往更加鮮明。當胡登在街上無意聽到一個孩子吟唱「麥田裡的守望者」的歌,他的心為之神往,決計要做一個童真的兒童世界的守護者:「我老是在想像,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這段經典的獨白,體現了胡登美好的人生理想。胡登看透了成人世界的惡濁和不平,在他自己尋找身份的曆程中,也受盡了挫折。他想守住天真無邪的少年生活之一片淨土,他奮力和無賴斯特拉德萊塔打架,也是為了守護和珍的一份純真的感情。在此,胡登的反抗意識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旅店招妓,本來是一件金錢和性的交易,但是胡登卻一心想和妓女談談,自然被對方引為笑柄。在此,作者著意設計出一位相貌年輕,卻濃妝豔抹,俗態百出,顯得閱歷頗深的妓女,和胡登對真誠的探求形成比照。那為妓女和胡登年紀相仿,本來極可能是心有相通的純情少年,為什麼他們的處世態度卻如此不同?

胡登的性格有相當的複雜性。他希望早日進入成人的世界,是一個對成年人的生活充滿嚮往的青少年。在紐約的酒吧,他裝作成年人喝酒;在為如何處置來訪的妓女的矛盾心理中,他給自己找了一個最「恰當」的理由:尋找性生活的經歷,為將來結婚做准備。但是,成人世界的邪惡、虛僞和勢利,又讓他避之不及。在他看來,進入成人的世界,就意味著失去少年的童真。小說寫到他的同房同學,身心方面都是十分「成人」,然而胡登深信不疑他用卑下的手段侵犯了他所鍾愛的女友,爾後做出得意氣盛的樣子取笑他。當歷史老師重複校長綏摩博士的話,用人生是「按照規則進行比賽的球賽」的大道理來教訓胡登時,胡登十分不以為然。他認為人生的球賽的雙方勢力無法均衡。沒有實力的一方永遠成功無望。他自己作為一個求真求善卻勢單力薄的少年,無法在充滿欺詐和傾軋的世界生存。

胡登性格的複雜性,多半是由於他所出的生活環境,以及他作為一個16歲的少年判斷和理解力的局限性。胡登的性格異常敏感。由於在探尋生活的歷程中屢屢碰壁,更促成了他敏感、焦躁、易衝動、不自信的青春期心理。胡登對是非曲直有清晰的判斷,對美醜善惡從不掩飾自己的感情。他樂於接受和承認他認為「不錯」的東西,對成人世界沒有一概而論地否認;當他有不滿之處時,他毫不掩飾自己的觀點。但是,他的判斷往往自己都不能信服。他對老師安東裡尼本來尊敬有加,但是當發現老師在他睡夢中撫摸他的額頭時,突然感覺到安東裡尼是一個同性戀者,落荒而逃。但事後又有點後悔,他又不敢肯定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我心裡想著這一切,越想越泄氣。我是說我開始想到我或許應該回到他家去。或許他只是隨便拍拍我的頭。反正我越想這件事,心裡就越泄氣,精神也越沮喪。」其實,對老師安東裡尼的判斷,多半是由於此前他面對了另外一位同性戀者。而小說寫到他在去年聖誕節前有過一段「荒唐生活」時,似乎又是在暗示胡登少年的身心曾受到挫折和創傷,對安東裡尼如此過激的反應,也在情理之中。在胡登的內心深處,鮮有一片未被踐踏過的聖土。當妹妹斐琳熱情擁抱他時,在旅店和妓女的一幕在潛意識中回到胡登的記憶中,再加上腦海中斯特拉德萊塔和……在一起的惡夢縈繞,讓他對妹妹自然而純情的親昵舉動感到局促不安。胡登有很多思考和判斷的「盲點」,這更加彰顯了他的困惑以及不確認的心態。他在旅店受到電梯工和妓女的敲詐,在酒吧受到幾位女遊客的嘲弄,但是緊接著他又遇到了純良可愛的修女。她們生活簡樸,卻出走四方,徵募善款。電梯工和妓女敲詐了他的十塊錢,還留給他穢言惡語;而修女接受了他十塊錢的捐贈時,卻對他滿心贊許。少年如胡登,無力把這些迥然不同的圖片塊拼接成一個完整的生活圖景。他總是想做一些顯示自己成熟長大的事,想在一個新的人生層面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是他的舉動,總是現出他是一個涉世不深的少年,他所採用的方法,常常為「大人」的世界引為笑柄。

藝術風格

小說的悲劇色彩

胡登的生活籠罩著悲劇的陰影。他就說自己經歷了「倒霉的童年」,聰明可愛的弟弟夭折,給他內心造成極大的傷害,也給他的生活籠罩上了陰影。悲痛欲絕的他「用拳頭把汽車間裡的玻璃窗全都打碎,以致大人們要送我去作精神分析」。在日後弟弟可愛的身影總是出現在他腦海中,成了他的魂魄所繫。弟弟的死給母親帶來了巨大的痛苦,也使她精神極度抑鬱。而他被開除,又將給母親帶來沉重的打擊。每當想到這點,他的心中就受到極大的折磨。而且他懷疑唯一鍾愛的青梅竹馬珍與無賴同學斯特拉德萊塔有性行為。妹妹的童真,卻時時受到她的學校牆壁上髒話的威脅。……在胡登的眼裡,所有美好的東西都是那麼脆弱,而且危機四伏。

語言特色

小說用第一人稱的手法,從一個中學生的角度,用中學生的口吻和措辭來敘述,既真實可信,有「如聞其聲」之功效,又成功地體現了小說的主題。小說使用了大量的俗語和粗話,直接體現了小說的反傳統的特點。同時,小說也有意識流文學的風格。

小說有異常強烈的諷刺意味。胡登是一個充滿理想的人,他想作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看護那些天真無邪的兒童;他想離家出走,遠離塵囂,過田園般的純樸生活。但是,現實生活中,他的理想卻被一一擊破。他抱著美好的幻想去學校找妹妹斐琳,眼睛看到的卻是牆壁上書寫的粗穢詞語。當他覺得一切都將如他作願,向妹妹話別之後就可以踏上離家的旅程之時,妹妹斐琳卻執意要求要隨他同去。胡登心頭一陣驚恐,隨即改變了注意,和妹妹回家。他的幻想是自己遠離家庭和這個「惡濁」的社會,標志著自己成熟長大,而妹妹這樣「天真無邪」的兒童在舒適的家居生活中各得其所。然而妹妹執意隨他同去,在他描繪的美妙圖畫上塗了極不和諧的一筆。

評論認為,小說准確地反應了當時青春期俗語的用法。[10]如:

"Phony":膚淺的、虛僞的、假裝的。"That killed me":太可笑了或太令人吃驚了。"Flit":同性戀。"Crumby":不足、不夠、或令人失望的。"Snowing":諂媚、奉承。

心靈捕手

心靈捕手
H:高手在人間,學院派累積知識,獲得文憑。在野有知識,只是隱藏在人間。20180101W1在HBO   ignature台1105至1310上演的心靈捕手。
維基百科介紹:
《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是一部由葛斯·范·桑於1997年導演的電影,故事發生地是麻省的波士頓,主要在多倫多取景拍攝。故事圍繞在年輕人威爾·杭汀(Will Hunting),一個在麻省理工學院擔任清潔工,卻在高級數學方面有著過人天賦的叛逆天才。在教授西恩·麥奎爾和朋友查克的幫助下,威爾最終把心靈打開,消除了人際隔閡,並找回了自我和愛情。

Quick facts: 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 基本資料 …

心靈捕手
Good Will Hunting基本資料導演葛斯·范·桑監製Lawrence Bender編劇麥特·戴蒙
班·艾佛列克主演麥特·戴蒙
羅賓·威廉斯
班·艾佛列克
蜜妮·卓芙
史戴倫·史柯斯嘉配樂Danny Elfman
Elliott Smith攝影Jean-Yves Escoffier剪輯Pietro Scalia製片商A Band Apart
Lawrence Bender Productions片長126 分鐘語言英語上映及發行上映日期 美國1997年12月5日
 香港1998年3月5日發行商 美國Miramax預算$10,000,000票房$225,933,435各地片名中國大陸心靈捕手香港驕陽似我臺灣心靈捕手

Close

本片在當年的奧斯卡入圍了9個獎項,演員麥特·戴蒙聯合班·艾佛列克及羅賓·威廉斯也在當年分別獲得了最佳編劇獎和最佳男配角獎。

劇情

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教授吉拉德·藍伯在他系上的公布欄寫下一道他覺得十分困難的題目,希望他那些傑出的學生能解開答案,可是卻無人能解。結果一個年輕的清潔工威爾·杭汀卻在下課打掃時,發現了這道數學題,並輕易的解開這個難題。藍伯得知有人解開他的問題之後,又下了另一道更難的題目,要找出這個數學天才。

威爾聰明絕頂卻叛逆不羈,成天和好朋友查克·蘇理凡等人四處閒逛,打架滋事。當藍伯找到這個天才的時候,他正因為打架襲警而被少年法庭宣判送進少年觀護所。藍伯向法官求情保釋,才讓威爾免受牢獄之災。藍伯為了讓威爾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不浪費他的數學天賦,請了很多心理學家為威爾做輔導,但是威爾十分抗拒,而輔導威爾的心理學家都被對方洞悉心理而遭到羞辱,紛紛宣告威爾已「無藥可救」。

藍伯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只好向他的大學同學及好友西恩·麥奎爾求助,希望西恩能夠幫助威爾打開心房。在西恩的努力下,兩人由最初的對峙轉化成互相啟發的友誼,威爾也因此漸漸敞開心胸,走出了孤獨的陰影,實現自我。

演員表

More information: 演員, 角色 …

演員角色麥特·戴蒙
Matt Damon威爾·杭汀
Will Hunting羅賓·威廉斯
Robin Williams西恩·麥奎爾
Sean Maguire班·艾佛列克
Ben Affleck查克·蘇理凡
Chuckie Sullivan史戴倫·史柯斯嘉
Stellan Skarsgård吉拉德·藍伯
Gerald Lambeau蜜妮·卓芙
Minnie Driver(英語:Minnie Driver)史凱勒
Skylar凱西·艾佛列克
Casey Affleck摩根·歐梅利
Morgan O'Mally柯爾·豪瑟
Cole Hauser比利·麥布萊德
Billy McBride約翰·麥頓
John Mighton(英語:John Mighton)湯姆
Tom

Close

所獲榮譽

第七十屆奧斯卡

最佳男配角獎(羅賓·威廉斯)最佳編劇獎(麥特·戴蒙,班·艾佛列克)最佳電影獎提名(Lawrence Bender)最佳男主角提名(麥特·戴蒙)最佳女配角提名(蜜妮·卓芙)最佳導演獎提名(葛斯·范·桑)最佳剪輯獎提名(Pietro Scalia)歌曲獎提名(Elliott Smith)原作配樂獎提名(Danny Elfman)

金球獎

最佳編劇獎(麥特·戴蒙,班·艾佛列克)最佳電影獎(劇情類)提名最佳男演員獎(劇情類)提名(麥特·戴蒙)最佳男配角獎(劇情類)提名(羅賓·威廉斯)

軼事

導演格斯·范·辛特曾經要求麥特·戴蒙和班·艾佛列克把劇本重寫,以讓查克在工地意外中身亡。雖然戴蒙和艾佛列克提出抗議,但他們還是勉強地寫了那一段情節。當辛特讀了之後,他同意那是一個很糟糕的念頭。羅賓·威廉斯在戲中的最後一句對白,「那個婊子養的,他搶了我的台詞("That son of a bitch, he stole my line"),是臨時穿插的,並沒有出現在劇本原稿內。威爾給查克的求職信中的公司名字叫「Holden & McNeil」,班·艾佛列克在Chasing Amy(英語:Chasing Amy)(愛上了癮1997年)的角色也是「Holden & McNeil」。威爾乘坐的那款地鐵車早在1994年退役,馬薩諸塞灣交通局(MBTA)後來從封存庫中調出其中一列並加以整理,作拍攝用途。Minnie Driver(英語:Minnie Driver)的角色Skylar是以戴蒙當時的女友而命名的。Skyla在電影開始拍攝之前就和戴蒙分手了。戴蒙和Driver兩人的感情在製作期間得到浪漫式的發展。電影開始時看到的數學公式是數學法當中一門叫「傅立葉分析」的技巧,相當於正弦和餘弦之類的函數。它在物理學和工程學中被廣泛地應用。在公園長椅的那一幕,羅賓·威廉斯舉出了一個威爾沒有經歷過的愛情例子,並形容為「往返地獄」(「Going to hell and back for it」)。在他的下一部電影What Dreams May Come(英語:What Dreams May Come)(美夢成真1998年)中,威廉斯果真在他的愛妻自殺後穿梭於地獄之間。影片中的講堂實際上是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多倫多大學(St. George校園)內McLennan物理實驗室的MP102講堂。羅傑·埃伯特在其專欄(Movie Answer Man)中,問道威爾的兄弟Marky、Ricky、Danny、Terry、Mikey、Davey、Timmy、Tommy、Joey、Robby、Johnny和 Brian的名字來源。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的Gina Dante提出他們其實是「馬特·戴蒙和本·阿弗萊克想要合作的導演們」:Marc Rocco、李察·艾登堡祿(Richard Attenborough)、丹尼·鮑伊、Terry Gilliam、Mikael Salomon、大衛·芬奇、提姆·波頓、湯姆·漢克斯、Joel Schumacher、勞勃·瑞福、吳宇森和Brian De Palma。當辛和威爾在他的辦公室時,辛開始聊到他的亡妻和她生前的有趣行為。那些對白是羅賓·威廉斯臨場加插的,也許這就是馬特·戴蒙當時大笑的原因。如果你仔細地把該幕看過一遍,你會注意到鏡頭正在晃動。(攝影師也可能在笑著)當威爾(馬特·戴蒙)和辛(羅賓·威廉斯)第一次在辛的辦公室會面時,威爾建議辛閱讀霍華德·津恩的「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馬特·戴蒙兒時曾與津恩為鄰,後來他還為津恩的有聲書的摘要錄音。在2003年的美國作家協會研討會中,William否認了他是心靈捕手的編劇的傳聞:「我當然很樂意說我寫了該劇本。事實就是這樣:我死後的訃告中會提到我就是原作者,因為人們並不相信那兩個可愛的傢伙寫了它。但是,他們有的就是原稿。它是他們寫出來的。他們把他交給Rob Reiner,而Rob瞭解到劇本的大部分牽涉了FBI想要利用馬特·戴蒙在數學上的天份,讓他從事間諜活動的劇情。Rob說道「把這些都刪掉吧」。後來他們把劇本交給我 - 我和他們在紐約會面 - 而我僅僅對他們說道「Rob是對的,把那些FBI的東西通通都給刪了吧。你們可以寫關於家庭,波斯頓,和那些美好的事物」。而他們做到了。我想人們因為他們(馬特·戴蒙和本·阿弗萊克)的職業(演員)和作品不相符而不願承認那就是他們寫的,我覺得這樣是很糟糕的。我告訴你誰曾寫過不可思議的劇本,就是西爾維斯特·席維斯·史特龍。洛基 (電影)的劇本。天,試著讀一讀它,它是極好的。它的內容就是那麼不可思議。但席維斯·史特龍突然停止不寫了,因為他覺得電影明星比作家更容易賺錢。不過我真的沒寫心靈捕手,唉。我並沒寫道「這不是你的錯」那一幕。我認為在座百分之一百四十八的人都看過心理治療師。而我自己早就看過了。好萊塢電影經常有一個心理治療師對一個病人的這樣一個念頭。我的意思是說,羅賓·威廉斯熱情地擁抱馬特·戴蒙那一幕,「這不是你的錯,這絕對不是你的錯」。我想,天哪,這一幕一定令弗洛伊德極為痛苦。但好萊塢電影就是喜歡用心理治療師營造那種場景氣氛。Rob Reiner的製作公司Castle Rock,原本擁有心靈捕手的劇本版權。當他們不知到要怎樣處理它時,電影製作人奇雲·史密夫(Kevin Smith)把它賣給了米拉麥克斯影業。這使心靈捕手成為米拉麥克斯影業有史以來最賺錢的電影,這個紀錄一直維持到2002年才被芝加哥打破。馬特·戴蒙,哈佛大學校友,原本想把主角塑造成物理學天才。他和當時的哈佛大學教授兼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Sheldon L. Glashow討論了該想法。Glashow告訴戴蒙他的假設並不成立,而且建議他把主角改寫成一個數學天才。他還介紹了在麻省理工擔任數學教授的姐夫/妹夫Daniel Kleitman給戴蒙認識,為電影提供意見。後來Glashow和Kleitman兩人的名字都在電影的致謝名單中出現。威爾在片頭抹地時,他的標籤寫的是「Bob」,而不是「Will」。那個列印在(威爾和查克工作的)建築公司的標牌上的電話號碼其實是馬特·戴蒙在馬薩諸塞州劍橋市的高中求學時期在當地一家建築公司工作的電話號碼。馬特·戴蒙當時的真正女友Skylar,後來與Metallica的Lars Ulrich結婚。她現任急症室醫生。導演吉·士·雲辛親自替掛在辛·馬奎爾(羅賓·威廉斯)的辦公室的畫像作畫。早期的劇本草稿中描寫了威爾·杭汀被政府僱用為解碼專家(基於他超凡的數學能力)。據說Rob Reiner研究了該劇本後建議馬特·戴蒙和本·阿弗萊克把那段情節刪掉。雖然如此,最終版的劇本還是提及了此事:威爾與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的官員會面,並解釋為何他不要為他們工作的那一幕。Michael Winterbottom拒絕了導演此片的邀請。致謝名單最後一行寫的是「獻給艾倫·金斯堡和威廉·柏洛茲」。(「In Memory Of Allen Ginsberg & William S. Burroughs」)兩人均為美國文人。當羅賓·威廉斯贏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時,他送給為他在德語版電影配音的Peer Augustinski一座奧斯卡金像的複製品和一張字條,並寫著「感謝你讓我在德國出名」。這部電影被Premiere雜誌評選為「史上評價過高的二十部電影」("The 20 Most Overrated Movies of All Time")之一。據說班和麥特·戴蒙是用擲骰子來決定由誰擔任此部電影男主角。

失誤

剛開始不到5分鐘的黑板,前一幕是拉下來的,下一幕卻跑上去了。約開始10分鐘左右四人在車上,換幕之後車窗就濕了。約開始1小時半,兩人坐在咖啡廣場的陽光。

外部連結

電影主題美國主題

TCM電影資料庫上《

黄河

黄河
維基百科介紹:
快速預覽: 國家, 省/州/邦 …

黃河地圖

本文介紹的是中國第二長河。關於與「黃河」名稱相近或相同的條目,請見「黃河 (消歧義)」。

快速預覽: 漢語名稱, 簡化字 …

黃河,在中國古代稱作河水,簡稱河,是中國的第二長河,僅次於長江,也是世界第六長河流。中國的兩條母親河之一,發源於中國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噶達素齊老峰,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最後於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注入渤海,全長5464千米[1][2]。

黃河源頭位於青海巴顏喀拉山的雅拉達澤峰,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瑪曲、約古宗列曲是黃河的正源。黃河依次穿越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華北平原,蜿蜒東流,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注入渤海(萊州灣)。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公里;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為中游,河長1206公里;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公里[註 1]。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公里,南北寬1100公里,總面積達752000平方千米。

黃河中游因河段流經黃土高原,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1977年錄得最高含沙量達920千克/立方米,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