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3日 星期一

遙控人生

遙控人生
H:看電視與不看電視爭論已久,其實只是一個遙控人生。接受不同劇情的流轉,不忘記點新知也是一種新學習方式。古人走馬看花,今人若只想走跳看電視,但不耍忘了出外旅行或街上轉轉看街景,以維健康。看書與不看書也討論千年,看書的叫書呆子,不看書的直言「行千里路,勝讀萬卷書。」重點在於你看到什麼?其意義在於互補印證。有人成精成專家或達人,有人卻只是路人,甚至遊民。
「阿甘在《阿甘正傳》中跑步大約持續了3年2個月又14天16個小時,然後決定停止跑步。 」人生無趣,轉行或跨界,山不轉人轉,尋找人生的桃花源。書中所講的,與旅行所見是否相同?做與不做對人生有什麼助益?觀念引導一切,「滴水穿石」每天滴水對外在沒有改變,時間過久卻穿透堅硬的石頭。王陽明觀竹七天,也浪費七天而且生病,「深刻反思並質疑了朱熹所強調的<格物>方式。」上了一次當學一次乖。無用之事做多了,是否學得更聰明。韜光養晦的人且願意學習成長才能當神木,因為不成材所以繼續活,有用的樹木很早都被砍了。活著樹且生存過久叫神木,被砍或死稱為有用之材及朽木。無煩惱,無大欲望,只有做自己想做,叫神人。人生如何運轉不重要,學新知以應付生存所需,學養生以存活長壽,人生意義不重要,快樂有趣新奇才是重點。世界日新月異,商湯洗澡盆的格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可以為人生座右銘,迎接創新或有趣的人生。每日無無聊,無望甚或所是事,不如動手做或學新知就對了。餘生很貴如書名「人生很貴, 請別浪費! 願你往事不回首, 餘生不將就。」想做就做別遲疑,有用没用隨心而行!如果真正無聊,跨界至AI,從幼幼班開始學,如同英語從ABC開始,也是新的AI人生觀!「老師沒教的,試試就試試!」20251103W1

維基百科:
遥控
遙控是指一種遠程控制技術,用來遙控機械的裝置稱為遙控器。現代的遙控器,主要是由集成電路電路板和用來產生不同訊息的按鈕所組成。遙控技術在工業生產、軍事以及科研上均有著大量的應用。

「書呆子」是指沉溺於書本知識,但缺乏實際生活能力和社交技巧的人。 他們通常死讀書,不懂得靈活應用知識,對人情世故不通,也可能不擅長處理人際關係。 這個詞帶有貶義,批評的是那種脫離現實、拘泥書本的行為。 

字面意思:: 埋首於書堆,心思全在讀書的人。 

負面含義::

死讀書,不懂得融會貫通,無法將書本知識應用於現實生活。 

不通人情世故,或在感情上表現遲鈍。 

缺乏社會經驗和社交能力。 

使用場景::

用來批評那些「死讀書」卻沒有實際能力的人。 

也可用來形容那些雖然有學問,但在社交和生活上表現得笨拙的人。 

同義詞:: 書痴、書蟲。 

行千里路,勝讀萬卷書

AI 摘要
「行千里路,勝讀萬卷書」這句話的意思是:透過親身經歷的旅行,能獲得比單純讀書更多的知識和體驗,因此行萬里路比讀萬卷書更有益處。 這句話強調了親身體驗的重要性,雖然強調了「行」的重要性,但它與「讀書」是相輔相成、互相補充的關係,並非完全否定讀書的價值。 

這句話的含義

強調親身實踐與體驗: 

許多知識和經驗,例如親眼見到某地的風景、風土人情或親自品嚐美食,是從書本上無法獲得的。 

「行」與「讀」是互補的: 

這句話並非要人們完全捨棄讀書,而是強調透過旅行來驗證書本上的知識,或獲得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讀書是間接經驗,而旅行是直接經驗,兩者結合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世界。 

拓寬心胸與視野: 

旅行能讓人們親身接觸不同的人、事、物和文化,進而開闊眼界、增廣見聞,培養更寬廣的胸襟。 

總結

總而言之,「行千里路,勝讀萬卷書」是一句強調「實踐出真知」的諺語。 它鼓勵人們走出去,親自去體驗和學習,而不是只局限於書本知識。 這句話強調了旅行的價值,它能彌補書本知識的不足,讓我們獲得更深刻、更全面的認知。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ㄒㄧㄥˊ ㄨㄢˋ ㄌㄧˇ ㄌㄨˋ
修訂本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 展睿科技

你一定聽過「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古老的諺語。 這不是告訴我們讀書不如走路,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是互補的。 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去旅行,旅行的目的是為了親自體驗書本的內容,唯有透過身體力行,才能獲得書中無法找到的經驗。 別一直窩在自己的書房,快起身去看看世界吧!

展睿科技
行千里路,胜读万卷书2023年8月14日 — 难怪李白杜甫高适王昌龄等诗人,不是在和朋友相聚喝酒斗诗, 就是在去见朋友的路上。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再次,吃。 真正的吃货,必须动腿,行千里路,吃遍天下美食。 从杨贵妃丰富的皮下脂...

文学城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 金門日報

2021年5月19日 — 那怎麼辦呢? 行萬里路跟讀書是互補的,讀書是靜態的,行路是動態的,書中知識有限,只有行路眼觀耳識才能補其不足。 如果有人能將世界上全部的書都讀完了,但是她對於世界的知識也只有書上的一小部分,他並沒有去證實那些事,然而,如果有人每天都在全世界各地遊玩、探索,相較之下,每天都在探索的人,他的知識一定會比...

金門日報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造句救星

2022年5月20日 —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可以促使我們心胸寬廣、眼界開闊。 不是所有知識都能從書上取得,因此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既可以增廣見聞,又能涵養寬闊的胸襟。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所以我打算這假日去趟天文館。

水滴石穿
此處所列為「水滴石穿」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尸子,名佼,春秋末年時候的思想家。曾為商鞅的門下客,後來商鞅遭車裂,尸子避禍入蜀,終老一生。《尸子》一書原有二十篇,學說綜合儒、墨、名、法四家,後來全書散佚,今本只剩十二篇。《尸子》書中提到:「水,雖然不是鑽石頭的鑽子,但是可以把石頭滴穿;繩子,雖然不是用來鋸木頭的鋸子,但是只要不停的在木頭上來回磨擦,同樣可以把木頭切斷。」這是長時間累積下來的結果。後來「水滴石穿」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持之以恆,事必有成。但也可用來比喻小問題日積月累也會成為大問題。例如在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中記載一個故事:張乖崖當崇陽令時,因為發現管理府庫的官吏夾帶一文錢出來,於是判處杖刑,但是他不服,張乖崖就提筆寫下判例:「雖然每天只偷一文錢,但一千天之後就有一千文錢,日積月累就會變成為數可觀的一筆錢,就像用繩子磨擦木頭久了也會斷,水不間斷的滴在石頭上也會有穿透的一天。」

王陽明觀竹七天
「王陽明觀竹七天」是王陽明年輕時,因深受朱熹的「格物致知」論影響,在朋友的提議下,專注研究庭院中的竹子,希望能從中格出道理. 過程耗費了七天,身心俱疲卻毫無所獲,甚至因此大病一場,也促使他日後對格物致知有了更深的體悟. 

事件經過: 王陽明約十九歲時,在朱熹「格物致知」學說的啟發下,嘗試「格」院子裡的竹子.

過程: 他花了七天時間專注觀察竹子的道理,結果身心都感到疲憊,卻沒有得到任何領悟.

結果: 這段經歷讓王陽明大病一場,也讓他深刻反思並質疑了朱熹所強調的「格物」方式. 

這段故事是王陽明思想轉變的重要轉捩點,他從此認為真理不在於外部事物的觀察,而應從內心去體悟,即「心即理」的思想雛形. 

韜光養晦
「韜光養晦」的意思是隱藏自己的才能和鋒芒,不讓它外露。這個詞語比喻一個人為了修養、積蓄力量或待機而動,而暫時將自己的才華隱藏起來。 

拆解詞語:

韜光:收斂光彩,收起鋒芒。

養晦:隱藏蹤跡,處於不顯眼或暗昧不明的狀態,以便修養。

引申意涵:

這是一種低調、內斂的處世態度。

它也指為了日後更好的發展,而先做充分的準備和積蓄。

相關應用:

在歷史上,文人面對動亂時,可能選擇「韜光養晦」,隱居起來不問世事,等待時機。

在現代,「韜光養晦」也常被用來形容一種策略,例如在外交上,可以指「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決不當頭」的方針。 

神木
「神木」的意思是指年代久遠且特別粗壯高大的樹木。 這個詞也可以指在日本神道教中被奉為神靈居所的樹木,或是被台灣原住民及當地居民因其神聖性而崇拜的巨木。 

詞語的涵義

年代久遠且特別粗壯高大的樹木: 

這是對「神木」最普遍的解釋,強調其年齡和尺寸的巨大,例如「這棵神木的主幹很粗,要三十多個人合抱才圍得起來」。 在台灣,年齡超過一千年的古樹也常被稱為「神木」。 

被膜拜的神聖樹木: 

在一些文化中,神木是指被視為神明或神靈居所的樹木,常被用來進行祭拜。 台灣的原住民會將巨大的古木視為神明崇拜的對象。 

日本神道教中的神體: 

在日本,被視為神體(神靈居所)的樹木或森林,會被稱為神木,並常會用注連繩綁起來。 

總結

總而言之,「神木」的意義根據語境而定,它可以單純指代一棵巨大古老的樹,也可以帶有更深層的宗教或文化含義,代表著神聖、敬畏以及某地歷史的延續。 

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AI 摘要
「無用之用,是為大用」這句話出自《莊子》,意思是

人們往往只看重事物眼前的實用價值,而忽略了「無用」事物背後可能具有的、更深刻的內在價值和潛在作用。它強調了不被功利觀念束縛,擁抱那些看似無用之事的智慧,因為這些事物能在時間的積累下,產生出超越實用性的巨大價值。 

意義與解釋

有用之用: 指的是事物直接可見的功用,例如建築材料、工具等,這些「有用」的東西往往很快就會被消耗或利用。

無用之用: 指的是事物表面的「無用」,但這份「無用」卻能避免過早被利用,使其能夠長久地存在,例如莊子故事中的大樹,因為材質「無用」而免於被砍伐,最終長成了參天大樹,為人們提供乘涼的空間。

大用: 是指無用事物所蘊含的、超越功利的巨大價值。這價值可能是精神上的滋養,也可能是長遠的生存或自由,例如大樹的「無用」之用在於它能提供陰涼與生機。

一種處世智慧: 這句話也體現了一種處世哲學。一個人若能放下對名利的執著,擁有「無用」的心態,反而能更為自在,不被功利所困,並可能因此獲得意想不到的機會和更高的成就。 

應用範例

學術研究: 某些看似「無用」的學問,如文獻學、古文字學,對人類的歷史傳承和文化認同卻至關重要,是「無用」的「大用」。

精神修養: 閱讀經典、欣賞藝術等看似「無用」的活動,能滋養心靈,使人變得更通達,減少功利心,這對人生幸福感而言是極其「有用」的。

人生態度: 保留一些做「無用之事」的時間,如欣賞風景、與親友閒聊,可以讓身心得到放鬆,這有助於保持長期的創造力和生活熱情。 

有用之用使人功利,無用之用養出通達有趣的靈魂

有用與無用 生活中人們也慣以將所有的人事都功利的分有用和無用,有用則寵之,無用則棄之。 然而,在道家思想中,莊子卻提出了一種「無用論」。 莊子說:「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 他認為唯有無用才是真正的大用。 莊子所說的”無用之用是為大用”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莊子在「大瓠之種」的故事中告所我們,人們常用世俗的眼...

李淳廉的淳萃主義-
無用之用:無用帶來對我們來說最有用的東西 - Sherwin Chen - Medium

又為何要去探索無用知識的自由,以及鼓勵追求無用的滿足? 這也讓我想到看過莊子一書時,莊子有句名言:「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莊子:「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這個故事的來由是:莊子有次和和弟子看見路旁有一棵枝葉繁茂的參天大樹,莊子就問身邊伐木的工人,為什麼這麼大棵的樹卻沒人砍伐? 伐木工人就說,這是一顆不成材的樹,它的材...

無用之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該觀點主要表達的是,人們只重視實用價值的東西往往忽視了其潛在的更大的價值,而那些「無用」的東西卻可能具有超越實用的內在價值。 因此,「無用之用」指的是那些看上去沒有用處的東西,但如果運用得當,它們卻能發揮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無用之用,這是莊子哲學中的一個重要觀點和命題,它出自《莊子·人間世》一章,莊子借用了一棵大樹的例子來說明無用之用的道理。這棵大樹生長了幾千年,卻因為不成材而被人們放棄,最終卻免於被伐倒的命運。莊子認為,這正是因為它沒有被利用的價值,才得以保全性命。具體原文為「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該觀點主要表達的是,人們只重視實用價值的東西往往忽視了其潛在的更大的價值,而那些「無用」的東西卻可能具有超越實用的內在價值。因此,「無用之用」指的是那些看上去沒有用處的東西,但如果運用得當,它們卻能發揮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人間世
先秦兩漢 -> 道家 -> 莊子 -> 內篇 -> 人間世

《人間世》
匠石之齊,至乎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數千牛,絜之百圍,其高臨山十仞而後有枝,其可以為舟者旁十數。觀者如市,匠伯不顧,遂行不輟。弟子厭觀之,走及匠石,曰:「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視,行不輟,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為舟則沈,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樠,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匠石歸,櫟社見夢曰:「女將惡乎比予哉?若將比予於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屬,實熟則剝,剝則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擊於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無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與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幾死之散人,又惡知散木!」匠石覺而診其夢。弟子曰:「趣取無用,則為社何邪?」曰:「密!若無言!彼亦直寄焉,以為不知己者詬厲也。不為社者,且幾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與眾異,以義譽之,不亦遠乎!」

神人
AI 摘要
「神人」的意思有多種,可指神仙、才華出眾的人或具備特殊能力的人。 在網路用語中,它常用來讚嘆某人技藝高超,或在尋找圖片、資訊時指代能快速找到答案的人。 

主要意思

神仙或修道之人: 

在古代典籍或宗教中,指神明、得道者或能與神溝通的人。 例如,《莊子》中描述的「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天才或傑出人士: 

指某方面才能非常卓越的人,如在學業、工作或其他領域表現非凡。 

具備特殊能力的人: 

指擁有特殊才能、預知能力或能做出令人驚嘆事情的人。 

諷刺意味: 

有時也會用作反話,帶有貶義,指某人行為幼稚、不切實際。 

網路用語

網路上的搜尋者: 

在PTT等論壇,早期用來指代在「表特版」等地方,能快速找到圖片、照片或資訊的強者。

讚嘆能力: 

也可用於形容某人擁有超強的能力,例如「神到不行」、「神圖」(指神級的圖片)、「神人解說」等,用於稱讚其能力非凡。 

聖經用語

有神聖權柄的人:: 在基督教等宗教中,指被神所揀選、擁有神聖權柄的人,例如先知。 

神人 - 香港網絡大典

貶義 神人一詞同樣會被人用作諷刺的意思,形容人思想很像小朋友,而且其行為表現大多屬於真心膠和煩膠。

香港網絡大典

神、神人| PTT鄉民百科 

神人雖然常常可以指「很神的人」,但在ptt「神」常常是當作動詞使用,是指「搜尋找出」的意思。 尤其用在圖片上。 該用法的起源是在表特版(beauty),很多表特版友會在某地看到某個美女,或網上看到一張照片之後,就想要找更多照片,因此會在表特版求助,早期常常會用「伸」當作動詞,例如「伸相片」「伸圖」就是找某美女的相片圖片...

神人_百度百科

神人_百度百科 ... 神人是汉语词语,拼音为shén rén,泛指神仙、得道之人或才貌出众者,亦可指神与人。 其含义包括具备预知能力的智者,以及道教中追求长生的修真者,文学作品常以该词惊叹人物卓绝才能。 该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尚书·舜典》"神人以和"体现早期人神关系。 汉代《新论》将其划分为五类特殊群体,宋明文献如...

百度百科

那时有一个神人奉耶和华的命从犹大来到伯特利 - 〔返回講道資料總索引〕

〔返回講道資料總索引〕 ... 【王上十三1】「那时有一个神人奉耶和华的命从犹大来到伯特利,耶罗波安正站在坛旁要烧香。」 ... 「神人」:原文就是「神明的人」、「有神性的人」。 撒母耳 撒上 9:6 、摩西 申 33:1 、以利沙 王下 4:21 等人都被称为神人。

華人基督徒查經資料網站

神人- 教育百科| 教育雲線上字典

1.神仙。 泛指修鍊得道的人。 《莊子. 逍遙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

教育百科
神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神人可以指: 指天才。 道教中对天神的称呼。 神人(日本),日本和琉球地区的一种神职。 《去吧! 神人》,日本的儿童节目。

维基百科

教育百科
神人- 教育百科| 教育雲線上字典

1.神仙。泛指修鍊得道的人。《莊子.逍遙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三國演義》第七八回:「此樹已數百年矣,常有神人居其上,恐未可伐。

逍遙遊
先秦兩漢 -> 道家 -> 莊子 -> 內篇 -> 逍遙遊

《逍遙遊》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1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湌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1. 槍 : 原作「搶」。據《四部叢刊》本改。

2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脩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3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竟,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4 堯讓天下於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尸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5 肩吾問於連叔曰:「吾聞言於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反。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連叔曰:「其言謂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連叔曰:「然,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鍾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猶時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礡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粃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事!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髮文身,無所用之。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窅然喪其天下焉。」

6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莊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7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曰:「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避高下;中於機辟,死於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孫中山(1866-1925)在香港中央書院讀書期間,曾結識美國公理會(ABCFM)牧師喜嘉理(Rev. Charles Robert Hager,1851-1917),不久受洗,洗名「日新」,這是取自《禮記.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義,就是以沐浴自新,每天都要在道德上有新的進步,並且天天都要進步。他的思想和世俗不同,亦即不斷地盡全力奮鬥,要求自我更新;這就與墨守舊章、陳腐思想,迥然有異。他曾表明,基督宗教的教義能夠與時俱進,發揮實際效用,亦即「日新」二字,正是他不斷地探索、持續永恆地修身養心,終生不輟,並因應政治社會的變化,丟棄舊有中國傳統不合思想時宜的綑綁;進一步地,他要從教會中汲取「革命真理」,以滿足當時人類對現代化的需求。民國成立後,他曾表示,要以宗教上的道德彌補政治上的不足,以為革命能夠成功,使得兄弟毫無羞愧,乃因他提倡革命,奔走呼號,始終不變如一,他深切理解革命真理,是要以人格救國,發揚博愛情操與捨己為人的理念。執此,孫中山取基督救世之宗旨,與其進步、革新之教義,並以宗教宣示的儀式來領導革命黨團體,獻身革命,這對當代人產生深遠影響。

全文內容

While Dr. Sun Yat-sen (1866-1925) was studying at the Central School in Hong Kong, he met Rev. Charles Robert Hager from the 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 (ABCFM). He was baptized soon after and received the new name “Rixin” (“daily renewed”), which derives from the quote “If you can one day renovate yourself, do so day to day, and let there be renovation every day” in The Book of Rites – The Great Learning. That is, by refreshing oneself, one can make moral progress every day. His thoughts were unlike those of his common contemporaries. That is, he constantly did his best to attain self-renewal, rather than sticking to the old chapters and stale ideas. He once said that the doctrines of Christianity are about progressing with the times and achieving substantive effectiveness. In other words, the two characters “Rixin” refer to constantly exploring, and the lifelong pursuit of body and mind cultivation. Additionally, in response to political and social changes, the shackles of old Chinese traditions, out of line with the times, were discarded. Further, the “revolutionary truth” that he acquired from church met the people’s needs for modernization at the time.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e once said that he intended to use religious morality to make up for political insufficiencies. He believed that the revolution would eventually succeed and make his compatriots proud. Through it all, he advocated revolution and called upon others near and far. He profoundly understood the revolutionary truth of saving the nation with dignity and promoting the concepts of fraternity and self-sacrifice. To this end, Dr. Sun Yat-sen adhered to Jesus’ goals of salvation and the doctrine of progress and innovation. He also adopted religious ceremonies in leading the revolutionary party, and gave himself to the revolution, which ha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modern people.

出版者

國立國父紀念館

出版地

臺北市

備註

投稿日:民國110年5月17日;接受刊登日:民國110年10月29日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意思是如果能做到一天有新的改變,就要天天更新,並且不斷地、持續地更新。  這句出自商湯洗澡盆的格言,旨在強調持續不斷地革新、自強不息的精神,既可以指個人品德修養的更新,也可以泛指國家、民族的創新與發展。 

 詳細解釋

 苟日新:: 如果能做到一天新(更新)。 

 日日新:: 就要天天都保持更新。 

 又日新:: 並且持續不斷地更新,不斷地進步。 

 本義與引申義:: 原意是洗澡去除污垢,使身體煥然一新;引申為精神上的棄舊圖新、創新進步。 

 應用領域::

 個人方面:: 鼓勵人們不斷學習,完善自身品德,積極進取。 

 國家方面:: 強調創新是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應該不斷進行理論、制度、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創新,才能適應時代發展。 

 相關字:: 這句話後來也演化出成語「日新月異」,用來形容發展快速,不斷出現新事物。 

阿甘在《阿甘正傳》中跑步大約持續了3年2個月又14天16個小時,然後決定停止跑步。 

阿甘第一次跑步是為了逃避霸凌,後來他因失戀而決定跑步橫越美國,這件事讓他聲名大噪。

他共跑了約三年零兩個半月,然後決定停止跑步。

電影中並沒有明確說明他是否再次跑步,但據說他跑遍了美國三次,儘管科學家質疑其真實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